首页期刊导航|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戴小明

双月刊

1004-941X

hbmyxbwk@126.com

0718-8438535 8431373

445000

中国恩施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从创刊到今天通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本着“立足本土,涵泳自然,走向世界”的编辑思想,突出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特色,现已成为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当代中国纠纷解决研究的法社会学维度:述评及展望

    张勤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纠纷解决研究逐步转入以中国本土为主要对象的新阶段,其中基于定量和定性方法从法社会学角度展开的实证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纠纷解决方式、纠纷解决途径偏好、法律意识及权威认同与纠纷解决途径的选择、纠纷解决中的民间法与习惯法四个方面梳理该领域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通过梳理发现,本领域的研究不仅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大的进步,而且在理论创新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有推动意义的观点和学说.这些学术努力均有助于建立既扎根于中国本土,又能和国际展开对话的综合性学科"纠纷解决学".

    法社会学纠纷解决研究纠纷解决方式纠纷解决偏好民间法习惯法

    旧俗、革命与感情——20世纪50年代中国婚姻纠纷解决的话语实践

    萨其荣桂
    1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纵观20世纪50年代婚姻纠纷解决实践,主要涉及三种话语体系:一为关于旧婚姻制度的话语体系,二为"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建立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的革命话语体系,三为在婚姻纠纷中导入的以夫妻感情作为衡量婚姻关系好坏乃至离婚标准的道德话语体系.其中,革命话语体系是占主导地位的话语体系,其在解决婚姻纠纷中主要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为对于当时迅速兴起的离婚热、婚姻纠纷以及相关案件的表达与解释,二为解决婚姻纠纷中的话语使用方法与策略.尽管从今天的眼光看来,其中有着与现实状况脱离的认识和表达,却仍不失为一套相对自洽的系统,以其独特的话语逻辑和强大的解释能力渡过了激烈革命所带来的诸多动荡与难题.

    封建婚姻婚姻纠纷话语解释话语策略

    边境少数民族纠纷调解中习惯法适用逻辑变迁——以中缅边境佤族YH村的纠纷调解过程为例

    董向芸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构主义视角下的法人类学研究,多通过规则适用过程来剖析习惯法效用的发挥,社会层级分类由此成为习惯法适用中的文化切入前提.既有研究显示,对于习惯法的阐释多基于对象群体对传统规则的一致性理解与遵从.与此设定所不同,通过对中缅边境佤族YH村纠纷调解的个案分析发现,现代化带来的价值认知分化推动了个体化发展趋向,并在利益诉求和价值判断两个层面凸显出族群习惯法从"面"到"点"的适用逻辑变迁,进而为重塑规范有效性提供了新视域.

    边境少数民族纠纷调解习惯法适用

    家事调解的功能定位与制度设计——以厦门地区司法实践为样本

    邹郁卓印强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对我国家事调解进行功能定位和制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不同法系构建家事调解模式中法律传统的殊异性,通过对司法实践的观察,揭示法官对家事调解的角色认知和策略选择,还原家事调解背后情理诉求的同时回归法律视域,展开完善家事调解制度的法律建构,提出我国可选择"诉前分离、诉中合一"的强制调解模式,区分不同类型的家事案件适用不同的家事程序法理,提升调解后的自动履行率,并完善对家事法官的质效考核.

    家事调解参与式观察法法院附设调解质效考核

    民族地区70年扶贫政策回顾与展望

    邢中先张平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地区扶贫关系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扶贫事业成效显著,扶贫政策演进经历了从救济式扶贫、体制改革式扶贫、开发式扶贫、综合性扶贫和精准扶贫五个阶段.其实践经验为始终坚持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两手抓的策略,坚持扶贫政策差异化和发展能力自强并重,坚持扶贫工作方法科学化和扶贫对象精准化,坚持东西部扶贫协作."后贫困时代"民族地区扶贫应重点关注"精神贫困"问题、应对"扶贫力量撤出"问题、破解"文化贫困"问题和处理"民族地区扶贫与乡村振兴"问题.

    民族地区扶贫政策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相对贫困

    贫困流动性、贫困类型与精准脱贫施策研究

    万良杰薛艳坤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档立卡贫困户是当前脱贫攻坚重点关注的群体,能否脱贫影响到党中央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到2020年全面完成脱贫目标的承诺.基于贫困流动性视角,以贫困人员的收入流动性和消费流动性为基础,利用通用电气决策分析矩阵,把贫困类型分为绝对型贫困、支出型贫困、收入型贫困、技能开发型贫困、脆弱型贫困、家庭急难型贫困、人情型贫困、人力资本型贫困、依赖型贫困等九类,通过分析每一种贫困类型特征,提出了相关精准施策建议,为提高扶持资源匹配效率,最终实现精准脱贫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贫困流动性消费流动性贫困类型精准脱贫

    贫困人口退出及其法律激励研究

    王怀勇王鹤翔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贫困人口退出作为脱贫攻坚的最后一环,正面临"被脱贫"及"消极脱贫"交互影响下产生的异化风险,需要借由法律激励的制度创新以推进其命令控制范式的转换.以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有关文件为统计对象,分析现有法律激励制度的不足,探寻增加贫困人口预期权益、包含多元客体、具有"契约特性"、注重外在激励的贫困人口退出法律激励路径,以引导贫困人口在自主退出的基础上助力扶贫事业的顺利完成.

    贫困人口退出法律激励命令控制范式

    人才聚集:边疆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议题与行进路径

    朱碧波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才聚集是边疆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当前边疆地区的人才聚集,不仅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滞后带来的困扰,而且还受到地理空间边远、地缘文化多元和地域刻板印象的掣肘.近年以来,先发地区的人才虹吸和人才争夺更是挤压了边疆人才聚集的空间,导致边疆人才聚集呈现出先天不足与后台失调的复合困境.为了破解边疆人才聚集的困局,当前我国理应引导人才流向边远贫困地区和边疆民族地区,提升边疆人才激励的力度,完善边疆人才聚集的普惠激励制度和特惠激励制度,强化对口支援行动中的人才援助;转换人才聚集的传统思路,推进人才在边疆的差异聚集,并建构人才共享的网络平台,实现人才在边疆的共享聚集.

    边疆发展边疆治理人才聚集人才激励

    社区共融: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社工介入——基于上海P区的实践

    卢时秀李吉和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工作介入是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会化的重要实践形式.上海P区实践是全国先行试点,这一实践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领域开创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形塑了"社会工作+"模式,科学提供了社会服务,有效营造了"民族共融"社区环境.同时囿于多种因素,在实践中也存在着项目资金来源碎片化、实施缺乏延续性、少数民族社会工作者专业性与自主性弱化、具有少数民族身份的社会工作者匮乏、社会工作者政策咨询与倡导功能缺位等困境.针对以上问题,统战、民宗部门需从行政驱动转向依法治理,建立健全城市民族工作领域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长效机制;多方联动,建立少数民族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聘任制度;转变"大政府"观念,促使购买模式由岗位制向项目制转变;厚植"治理"理念,健全社会工作者参与政策倡导与决策的工作机制.

    社区共融社工介入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民族治理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研究——基于广州和长沙的抽样调查

    李明龙晔生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能力,能从根本上促进其城市融入,是新时期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以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例,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整体社会适应状况良好,但其适应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族际交往、歧视感知和主观幸福感是影响其社会适应的重要心理指标.城市管理部门可据此采取措施,在工作中重视做好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的双向心理引导工作,为促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探索新路径.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适应心理因素城市民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