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戴小明

双月刊

1004-941X

hbmyxbwk@126.com

0718-8438535 8431373

445000

中国恩施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从创刊到今天通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本着“立足本土,涵泳自然,走向世界”的编辑思想,突出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特色,现已成为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共谋到协同治理:一个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演进路径——以武陵山区W镇政府组织架构调整为例

    徐娜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基层治理领域中长期存在着已经制度化了的共谋治理模式.从根本上看,共谋是以一种隐性联盟的形式,突破部门分割实现联合行动.国家治理转型过程中倡导的协同治理正是对共谋行为的检视和反思,它意图构建一种以正式制度为基础的网络化协同治理模式,以此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进而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武陵山区W镇的政府组织架构调整过程,展现了两种不同治理模式的差异.从治理实效来看,协同治理模式凭借制度优势所展现的整体性协同效应,证明了其相较于共谋模式的优势所在."组织结构—运作机制"之间的兼容程度,是分辨共谋与协同治理模式的根本差异,也是影响二者效能差异的关键性要素.在社会转型攻坚时期,重新捋顺治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之间的关系,是切实激发治理效能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演进路径.

    基层治理模式共谋协同治理现代化转型

    农村集体土地权属之争:问题、成因与司法终局之路径选择

    李向玉
    9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显示出极大的活力.但相对于耕地的产权承包到户,其它登记在集体名下的土地,因管理不当或使用者的不确定性,日益暴露出权利人缺失或因集体权利淡化而引发的冲突等问题.随着原有维护村庄秩序的传统方式势微,部分村民基于利益驱动不断侵占集体地权.在依法治国的当下,从法律层面上化解集体地权之争难题,要采取多管齐下的手段和方法.其中包括:在对村内土地合理规划的基础上界定集体土地权属,准确定位集体角色并强化村委权利意识,加大对地权纷争案件司法终局裁决力度,破解法规与乡情交织之下的案件执行困局.从农村更为长远的发展来看,维护好集体土地的合法权益,还需要探索创新农村集体权益保护方法,不断落实并完善集体土地权利实现方式.

    农村治理集体地权土地权属司法终局

    以人为起点的文物叙事方式转变之期待——对湖北省博物馆文物筛选与展陈的考察

    刘春阳
    10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物馆特别是地方性历史博物馆,在公共文化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其叙事方式尚未能与时俱进.突出的表现就在于,讲故事的方式同质化现象严重,都以一种线性的方式描述从旧石器时代直至当下的历史.按照经验性的理解,尽管能在历史演进中寻绎出各种因果关系,历史毕竟还是充满了各种偶然性,如果忽略了偶然性,将历史中的因果关系简单抽象成一种以时间为轴的线性演进过程,历史的丰富性就会大打折扣.鉴于此,有必要反思当下地方性历史博物馆的叙事方式,看看支撑它的依据到底是什么.通过对湖北省博物馆的考察,可以发现,博物馆通过对文物的筛选和布置,以叙事的方式,重新组织起了过去的历史,强化了观众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即使是地方性历史博物馆,其地方性叙事也被整合进民族国家的叙事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于,在中国语境下,这种叙事方式符合国家政治权力合法性的表述,因为无论是地方历史,还是民族历史,最终都是国家的历史.改进的方式在于,在布展时,将人作为逻辑的起点,让处于沉默状态的普通人发出自己的声音.

    地方性历史博物馆同质化民族国家叙事地方叙事

    乡村振兴语境下民族文化传承场域的续构与生成——以畲族小说歌为例

    李益长
    109-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文化传承场域的重构,只有为民族乡村文化续构一个良性的传承场域,民族文化才不至陷于"遗落"的境遇.小说歌等民族文化传承场域已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其传承正面临挑战与续构的多重选择.必须聚合多方力量,唤起民族文化自信,并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相耦合,融合新媒体传承渠道,才能续构一个符合时代发展新要求的"传承场域",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民族乡村文化传承场域畲族小说歌

    节日主体、性别文化和地方感——基于施洞姊妹节的考察

    蓝咏石
    116-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台江县施洞镇清水江边,姊妹节是方南支系苗族社会中一个专属于女性的独特节日.日常生活中长期积累形成的性别文化,不仅是这一节日本身得以传承和再现的文化基础所在,还构成苗族个人与家庭、集体生活层面之间的文化调和机制,从而显现了地方感在节日的社会整合性生成中的重要作用.面对节日的重新开发和文化建构,只有通过回应文化主体的地方感与其真实生活样态,才能为苗族姊妹节的保护与传承获得真正的内生动力.

    姊妹节主体地方感性别文化贵州台江

    从多元城市文化到城市文明转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新发展

    杨小柳胡敏哲
    125-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人类学研究现代社会的重要力量,都市人类学基于多元文化研究的传统,在城市形态与发展模式、城市移民与族群研究、都市文化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形成了大量兼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成果.当前,中国已进入一个从乡土社会到城市社会的文明转型进程,面临着经济层面转型、城乡关系调整、移民城市的形成与治理、区域及城市群协调发展等诸多问题.对此,都市人类学应在文明转型的视野中,从研究思路、研究目标、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等方面寻求突破,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都市人类学研究的学科体系.

    都市人类学城市文明转型学科发展

    人地关系视角下青藏高原东缘的农牧生态与族群分布

    王海兵
    13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农牧生态与族群分布格局是不同人群在经济接触、文化选择以及适应自然环境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同时受到海拔高度的显著影响.青藏高原东缘的农牧交错地带是中原王朝治理整个藏区的重要依托.明清以降,随着人口不断增长以及族群互动的频繁,青藏高原东缘的垂直农业和农牧混合经济得到发展.地理区位的复合型特点、多元族群及其经济文化的交汇,共同推动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人地关系的发展.

    青藏高原东缘人地关系农牧生态族群分布

    论民族主义的发展形态及其实践反思

    陈纪王志浩
    140-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主义在政治和社会实践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其产生了众多的理论观点并蕴含着多重的核心要义.从群体文化意识及政治和社会意识角度,指出族群民族主义和公民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在当今世界存在的两种发展形态.族群民族主义在维护族群利益过程中的实践困境是以文化民族的身份攫取了政治民族的身份.这与族群民族主义盗用了近代民族主义内在的政治要素及民族国家的民族制度设计所引发的族群意识强化有关.公民民族主义的价值导向决定它对族际政治整合具有正功能.但是,公民民族主义在实践运作中因其统一性与多元性产生的内在张力,使族际政治一体化与离散化并存.如何防止族群民族主义在追求族群利益时发生文化身份的偏离及增强公民民族主义的统一性,是推进族际政治整合及民族国家建设应当反思的重大政治问题.

    民族主义族群民族主义公民民族主义族际政治整合

    论民族国家建构的中国逻辑

    马宇飞
    146-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而近代中国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转型失败,其重要原因是缺失一种支撑性力量,即现代政党.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启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民族国家建构之中国逻辑的创新性观点凝练是"政党—国家—社会"的进路,这异于西方国家"社会—国家—政党"的建构进路.但中华民国并未在新的政治原则上完成现代民族国家的成功转型与建构.诚然,国民党党治国家的失败并非缘于其党治国家.而作为现代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依靠其组织化力量的政治整合,将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社会结构超复杂的民族国家,建构为一个稳定、有序、繁荣的整体.

    民族国家政党—国家—社会中国逻辑

    栏目主持人简介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