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北农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北农学报
河北、北京、天津、山西、河南、内蒙古六省市农科院农学会
华北农学报

河北、北京、天津、山西、河南、内蒙古六省市农科院农学会

双月刊

1000-7091

hbnxb@163.com; hbnxb@yahoo.cn

0311-87652166

050051

石家庄市和平西路598号

华北农学报/Journal Acta Agriculturae Boreali-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华北农学报》1986年创刊,是河北、北京、天津、山西、河南、内蒙古六省市区农科院和农学会联合主办的大农业学术刊物。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综合性农业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曾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学术类一等奖、北方十佳期刊及河北省优秀科技期刊。 本刊立足华北,面向全国和全世界。主要刊载农业各学科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及科研简报,报道农业学术动态。主要服务于农业高等院校师生和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淮北部不同冬小麦品种(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差异

    王建伟李东晓王千一张明哲...
    143-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黄淮北部不同冬小麦品种(系)类型的产量与氮素利用、转运和积累的差异,在 2021-2022 年,2022-2023 年分别对黄淮北部麦区29,26 个供试冬小麦品种(系)的产量性状和氮素利用效率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将小麦分成高产型、中高产型、中产型和低产型4 种类型。分别在开花期和成熟期对小麦的茎、叶、穗和籽粒(成熟期)进行氮含量测定,分析氮素利用特性相关参数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21-2023 年高产型、中高产型、中产型和低产型品种(系)间的平均产量差异显著,其中,高产型品种的公顷穗数显著高于其他 3 种类型。在开花期,各器官的氮积累量和分配率大小表现为茎鞘>叶片>穗;在成熟期,各器官的氮积累量大小表现为籽粒>茎鞘>穗>叶片。不同品种小麦花后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以高产型品种(系)较高,且花前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大于花后氮素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氮素利用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开花期氮素积累量和成熟期氮素积累量与小麦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可通过不同品种的氮素吸收转运规律及分配特点进行水肥管理,或者选育氮素利用效率高的小麦品种,以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生产。

    冬小麦品种产量氮素利用效率氮素积累量

    高粱抗病相关基因SbRPM1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王慧珍张朝政黄一鸣黎耀心...
    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RPM1 在高粱抗病过程中的作用,以高粱抗黑穗病品种SX44B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法获得一个高粱SbRPM1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的cDNA全长2802 bp,预测共编码933 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理论分子质量为106。1 ku,等电点为7。11,为亲水性蛋白质;该蛋白无跨膜结构,亚细胞定位在细胞质中。保守结构域分析显示,SbRPM1 蛋白含有RX-CC-like、NB-ARC和LRR结构域,属于NLRs受体蛋白家族中的CNL类蛋白。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表明,SbRPM1 蛋白与南荻RPM1 蛋白亲缘关系最近。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bRPM1 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叶和花序中表达量较高,其次是根,在茎中表达量最低。在接种丝黑穗病原菌后24~72 h抗病品种中SbRPM1 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表明该基因受病原菌诱导表达,在高粱抗病反应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次在高粱中克隆得到SbRPM1 基因CDS序列,解析了该基因的结构、性质与表达的特征。

    高粱SbRPM1基因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表达分析

    外源添加铁离子对向日葵大丽轮枝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的影响

    冯伊彤贾硕刘麟杨剑锋...
    161-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铁离子对向日葵大丽轮枝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的影响,在培养基中外源添加铁离子后,对大丽轮枝菌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微菌核数量、粗毒素分泌量、细胞壁降解酶活性以及致病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外源添加不同浓度的铁离子后,菌丝的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均呈现出递增趋势,相比对照,添加80 μmol/L的铁离子后大丽轮枝菌的生长速度最快,菌落直径为68。81 mm,增长率为21。40%;产孢量为2。58×107 个/mL,增长率为21。13%;微菌核数量也随着外源添加铁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多,在培养5d后,相比对照,其涨幅为51。53%;粗毒素分泌量在添加80 μmol/L的铁离子后,增幅近1 倍;细胞壁裂解酶活性随着外源铁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并在 80 μmol/L时达到最强。此外,随着培养基中铁离子浓度的增加,大丽轮枝菌的致病力也相应增强,表现在当外源添加的铁离子浓度由0 μmol/L增加至80 μmol/L时,病情指数由35。00 提高至62。20,增长率为77。71%。综上所述,外源添加铁离子不仅能够加速大丽轮枝菌的生长,促进产孢和微菌核的形成,还能够增强大丽轮枝菌的致病力。

    向日葵大丽轮枝菌致病力微菌核铁离子

    陆川猪MyoD1基因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

    高泽仁潘鹏丞徐文文陈宝剑...
    168-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陆川猪骨骼肌生长发育过程中MyoD1 基因所起作用,对陆川猪成肌细胞决定基因1(MyoD1)进行克隆,展开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其在陆川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进行分析,以NCBI上已公布的野猪MyoD1 基因序列为模板,进行特异性引物设计,克隆陆川猪MyoD1 基因CDS区,并与NCBI已公布的野猪、牛、绵羊、人、小鼠、大鼠基因序列进行相似性比对,由此构建系统进化树,通过在线软件开展生物信息学分析,而后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在陆川猪不同组织中MyoD1 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陆川猪MyoD1 基因CDS区全长960 bp,共编码319 个氨基酸,碱基突变共存在5 处,与野猪、牛、绵羊、人类、小鼠、大鼠的 MyoD1 基因 CDS 序列相似性分别为 99。2%,93。0%,92。3%,90。0%,84。3%,84。0%,其中与野猪相似性最高,表明二者亲缘关系最为接近;陆川猪MyoD1 基因原子总数为4680,蛋白的分子质量为33。99 ku,分子式为C1457 H2296 N442 O471 S14;不稳定系数为63。87,表明其缺乏稳定性;等电点为5。63,属于酸性蛋白;不存在跨膜结构,存在 35 处磷酸化位点及 1 处糖基化位点;蛋白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占比60。69%。陆川猪MyoD1 基因在背最长肌中的表达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织,表达量最低的组织为肾脏。陆川猪各组织中均有MyoD1 基因表达,且主要在背最长肌中表达,由此推测,MyoD1 基因在陆川猪肌肉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陆川猪MyoD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克隆组织表达

    麦洼牦牛MFSD4A基因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

    胡莲刘益丽赵迪王泽宁...
    174-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克隆麦洼牦牛MFSD4A基因序列并阐明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分析MFSD4A互作蛋白mRNA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确定MFSD4A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为后续MFSD4A在牦牛睾丸生长发育调控研究中提供理论依据。以4 头健康麦洼牦牛的心、肝、脾、肺、肾、肌肉、脂肪、臀肌、背部肌肉、睾丸、结肠组织作试验材料,用 RT-PCR技术克隆麦洼牦牛MFSD4A基因CDS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RT-qPCR技术检测MFSD4A基因在心、肝、脾、肺、肾、臀肌、背部肌肉、脂肪、睾丸、淋巴等10 个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其互作蛋白的相关性;构建pEGFP-MFSD4A融合质粒转染牛肾细胞系(MDBK)探究MFSD4A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情况。结果表明,麦洼牦牛MFSD4A基因CDS 区全长为1530 bp,编码509 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pI)为8。66,具有12 个跨膜结构域,属于碱性跨膜蛋白;RT-qPCR结果显示,MFSD4A mRMA在麦洼牦牛各组织中差异表达,且在睾丸组织中表达量最高,与MFSD9、CBY1、INHBA、UNC93A、SVOP、ID1 在睾丸组织中的表达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推测MFSD4A基因可能与牦牛睾丸的生长发育调控有关;构建 pEGFP-MFSD4A融合质粒转染牛肾细胞(MDBK)后的荧光定位显示该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

    牦牛MFSD4A基因克隆互作蛋白分析亚细胞定位

    肉牛ISG20基因编码区的克隆及其在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容受态形成中的表达分析

    姚妮罗仍卓么包斌武杨易...
    184-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干扰素刺激外切酶基因20(ISG20)在肉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容受态形成中的表达及功能分析。采用RT-PCR结合测序技术获得肉牛ISG20 基因的CDS区,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工具进行了ISG20 基因及其所编码的蛋白质的序列分析,并利用qRT-PCR检测了ISG20 基因及其相关基因在肉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容受态形成中的表达量。结果显示,ISG20 基因的CDS区长度为516 bp,可编码一条由176 个氨基酸组成的无跨膜结构域且不稳定的碱性亲水性单体蛋白质。该蛋白质含有1 个DEDD 核酸外切酶超家族结构域,与ISG15 和MX2 等10 种蛋白质相互作用,主要在细胞质中发挥作用。此外,qRT-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ISG20 基因及其相关的ISG15 和MX2 在孕酮(P4)联合干扰素-tau(IFN-τ)诱导的肉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容受态形成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ISG20 可能参与肉牛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容受态的形成,并在早期妊娠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作用。

    肉牛ISG20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细胞容受性生物信息学分析

    牦牛DJ-1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及组织表达分析

    申金伟路建卫赵雪扎老...
    192-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牦牛DJ-1 基因的结构及功能,为后续深入研究牦牛DJ-1 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以美仁牦牛脂肪组织cDNA为模板,利用RT-PCR克隆牦牛DJ-1 基因的编码区序列(CDS),并且利用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结构域及蛋白质理化性质等,再利用RT-qPCR技术进行组织表达分析。结果表明,美仁牦牛DJ-1 基因的CDS区全长570 bp,共编码189 个氨基酸;牦牛DJ-1 结构域预测显示,在DJ-1 氨基酸序列的 29-168位中有1 个含有Pfam的PfpI结构域;通过对DJ-1 蛋白结构和功能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无跨膜结构且无信号肽区域,分子质量20。03531 ku,原子总数2870,理论等电点6。84,不稳定系数28。37,表示为稳定的蛋白质;脂肪系数101。11,总平均亲水系数-0。004,为亲水蛋白,共有11 个磷酸化位点;同时,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表明,美仁牦牛DJ-1 蛋白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和线粒体中,系统进化树表明,美仁牦牛与野牦牛和欧洲牛亲缘关系最近,与北极狐和宽吻海牛亲缘关系最远;RT-qPCR结果表明,在成年美仁牦牛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肌肉、脂肪和睾丸组织中均有所表达,在心脏组织和肌肉组织中表达水平最高,在肝脏和睾丸组织中表达水平最低。

    美仁牦牛DJ-1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系统进化

    欧拉羊角性状相关RXFP2基因SNPs检测及分析

    张强龙吴森多杰才让唐燕花...
    200-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分析有角和无角欧拉羊群体RXFP2 基因对犄角表型的调控作用及相关SNP分子标记,以期为欧拉羊的遗传改良、品种培育提供技术支持。通过采集青海省河南县健康成年欧拉羊母羊血液样品 100 份,其中有角、无角各50 份,提取DNA,随机选取有角、无角样品各 15 份开展全基因组测序,随后采用多重 PCR 扩增全部血样验证RXFP2 基因SNP。全基因组检测结果表明,包含RXFP2 基因在内的欧拉羊10 号染色体存在强选择信号,最强选择信号出现在RXFP2 基因区段;多重PCR检测验证了全基因组重测序筛查到的4 个编码区SNP的准确性,并检测到7 个欧拉羊RXFP2基因内含子区域高频SNPs(29508704G>A、29509428A>C、29509766G>A、29512170G>A、29512176G>A、29514968T>A、29521377C>A);经统计检验,该7 个SNP位点的基因型在犄角有无表型上表现出分离,纯合子基因型均100%表现为无角或有角,杂合子基因型89。66%表现为无角,10。34%表现为有角;突变等位基因频率小于野生等位基因频率,群体表现为哈代温伯格不平衡状态,受到人工选择强度大,但多态信息含量中等,选育改良潜力仍较大。综上,确认了RXFP2 基因在欧拉羊群体中对犄角有无的强调控作用,并筛选出了欧拉羊RXFP2 基因的7 个犄角有无表型的分子标记,相关结果可作为欧拉羊无角性状群体的遗传改良的分子标记。

    欧拉羊RXFP2基因SNPs多态性位点犄角性状分子标记

    PPARA基因对绵羊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及其多态性

    付玲娟史金平张全伟刘婷...
    209-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PPARA对绵羊肌内脂肪(IMF)沉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寻找绵羊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分子标记,以小尾寒羊(STH)和萨寒杂交(STH×SFK)F1 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肉品质,利用H&E染色和油红O染色比较 2个绵羊群体背最长肌组织学结构及脂滴分布;利用qRT-PCR和WB技术检测PPARA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在不同群体间的表达差异,并分析PPARA基因与肌内脂肪的相关性;Sanger测序技术检测PPARA基因SNP位点以评估其作为绵羊肌内脂肪沉积相关遗传标记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小尾寒羊剪切力和失水率极显著高于萨寒杂交,但是pH值极显著低于萨寒杂交,大理石花纹评分小尾寒羊低于萨寒杂交群体;组织学染色显示,小尾寒羊肌纤维较粗,排列紧密,肌内脂肪在肌纤维间隙集中分布;萨寒杂交肌纤维较细且结构松散,肌内脂肪在肌细胞间及肌纤维间隙均匀、广泛分布,含量更高;PPARA mRNA表达量小尾寒羊群体显著高于萨寒杂交群体,PPARA蛋白表达量小尾寒羊群体极显著高于萨寒杂交群体;相关性分析显示,PPARA基因表达量与绵羊脂滴面积比及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剪切力和失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大理石花纹评分弱相关;Sanger测序结果分析显示,2 个绵羊群体PPARA基因第2 内含子T49885C、T50007C、G50013A、G50835A、G50942A 及 G51154C 位置上发生碱基突变,但小尾寒羊群体未检测到C49885T突变。SNP 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SNP 位点群体纯合度均大于杂合度,在群体中处于中低度多态;除G50835A突变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其余SNPs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遗传基础稳定。研究认为,PPARA基因对绵羊肌内脂肪沉积具有重要影响,可作为绵羊肌内脂肪性状选择的潜在分子遗传标记。

    绵羊肌内脂肪PPARA多态性

    《天津农业科学》征订启事

    2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