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农业科学
湖北农业科学

喻大昭

半月刊

0439-8114

hbnykxzz@126.com

027-87389334

430064

武汉市武昌南湖瑶苑2号

湖北农业科学/Journal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5年,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和黄冈师范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被认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农业核心期刊”,1997~2004年连续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首届国家期刊奖、第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该刊以为科研、生产和“三农”服务为宗旨,以学术性和实用性为特色,面向管理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广大科技人员,报道国内外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和科研动态。主要栏目有:专论、生物技术、栽培?育种、土肥?植保、园艺?特产、药用植物、畜牧?兽医、水产养殖、贮藏?加工、农业工程、检测分析、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稻虾共作模式下品种和机插密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唐建鹏陈京都张明伟姚义...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种植方式和机插密度对优良食味粳稻南粳9108和南粳5718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模式相比,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稻米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降低了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对淀粉RVA谱特征值有较大影响,提高了崩解值,降低了消减值,改善了米饭的外观、硬度、黏度、平衡度和食味品质;机插密度极显著影响稻米垩白粒率和直链淀粉含量(P<0。01),显著影响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P<0。05),米饭的食味品质均随机插密度降低而明显改善。互作分析表明,品种、机插密度和种植模式及其之间的互作对稻米品质产生较为明显作用。

    稻虾共作机插密度优良食味粳稻互作效应稻米品质

    氮素不同控释期对甘薯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马存金孔宪奎李广华谷彦冰...
    7-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品种济薯25为试材,在大田条件下,设置控释期为30 d(T30)、50 d(T50)、70 d(T70)、90 d(T90)4个氮素控释肥处理,以施用等量养分含量的普通复合肥作为对照(CK),研究不同氮素控释期对甘薯光合特性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适当控释(控释期30~70 d)提高了甘薯中后期(80~160 d)叶片光合性能,促进了干物质向地下部的快速积累和转运分配,甘薯中后期叶片光合指标、地下部干物质积累(积累量和积累速率)和分配(分配比例和根冠比)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其中以T50、T70较好,收获期(160 d)2个处理净光合速率、叶绿素SPAD、地下部干物质积累量、根冠比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4。01%、11。32%、21。75%、18。48%和15。62%、11。84%、20。65%、18。84%;当控释期达90d时,后期(120~160 d)地下部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指标均低于对照,说明氮素控释期过长不利于甘薯后期干物质向地下部的快速积累和转运分配。

    甘薯[Ipomoeabatatas(L.)Lam.]氮素控释期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2000-2020年洱源县生态敏感性时空变化分析

    王钰董亚坤曾维军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为研究对象,采用ENVI与ArcGIS进行数据处理,构建多因子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单因子、综合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2000-2020年洱源县植被覆盖指数、土地利用类型、综合生态敏感性的不敏感区、轻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面积占比呈减少趋势;植被覆盖指数、土地利用类型、综合生态敏感性的高度敏感区面积占比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31。47、21。85、20。76个百分点;植被覆盖指数的高度敏感区从零星分布到"川"字型分布;土地利用类型的高度敏感区分布在除三营镇、邓川镇山间盆地外的大部地区;综合生态敏感性的不敏感区和轻度敏感区分布范围逐步缩小,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洱源县东部及中部的罗坪山脉。洱源县高度敏感区面积快速增加,洱海流域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是其根本原因。

    生态敏感性时空变化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

    昌吉市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分析

    王云霆高敏华
    18-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分析2000-2020年昌吉市的土地利用遥感数据,探究昌吉市经济发展下土地类型与生态价值的相互转移变化。结果表明,昌吉市的草地面积在总区域面积中占比最大,历年占比均超过40。00%;草地和水域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余地类面积总体呈增加态势;草地转为耕地的面积达44 715。71 hm2,是转移变化最大的方式。通过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未来15年草地和水域的面积依然处于下降趋势但减速放缓,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增长也逐步放缓。2000-2020年昌吉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120。49亿元下降到2020年的113。48亿元;草地的价值最大,约占总价值的60%左右。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中,除了食物生产和原材料生产的生态功能的价值略有增加,其他各项生态功能的价值均呈不同程度减少。草地、林地和水域转出造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其中草地转为未利用地是价值损失最大的一项土地转移类别。

    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益灰色预测模型昌吉市

    晋中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与空间利用研究

    王道远王瑾刘慧芳韩苗...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功能价格法对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框架进行构建,分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三大类别共15 个核算科目对2019 年山西省晋中市GEP进行核算,并根据不同价值量的分布进行空间分析与利用评价。结果表明,2019 年晋中市GEP为1 719。32 亿元,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价值分别占10。3%、71。6%、18。1%;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提供的GEP由大到小依次为森林、湿地、农田、草地;各县(市、区)GEP由大到小依次为和顺县、左权县、寿阳县、昔阳县、榆社县、平遥县、榆次区、灵石县、太谷区、祁县、介休市,整体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最后依据GEP不同服务类别的空间分布及其重要程度对研究区开展了生态产品主导服务分区和空间利用评价。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空间利用晋中市

    西部地区乡村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以广西为例

    钟秀凤钟瑞森董晔
    33-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05年、2010年、2015年、2020年为研究时间节点,运用熵权TOPSIS模型测算广西14个地级市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二者耦合协调度,并利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乡村人居环境质量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05-2020年广西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乡村人居环境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桂北和桂西地区,低值区分布在桂南和桂中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值区分布在桂北地区,低值区分布在桂西地区;二者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但协调水平不高,协调变化呈现由单一的核心区逐步向四周辐射扩散特征;乡村人居环境的驱动力主要与农村通讯设施水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农田有效灌溉效率、农民人均消费水平等因素有关。

    乡村人居环境区域经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驱动因素广西

    黄腐酸钾对灵武长枣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的影响

    李慧李百云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5年生的灵武长枣(Ziziphus jujuba Mill。cv。Lingwuchangzao)树为试材,采用 15N示踪法进行田间试验,研究0 kg/株(CK)、0。5 kg/株(T1)、1。0 kg/株(T2)、1。5 kg/株(T3)不同黄腐酸钾有机肥施用量对灵武长枣氮素吸收、分配、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灵武长枣树体氮积累量随黄腐酸钾供应水平的提高而增加,1。5 kg/株黄腐酸钾处理在果实成熟期氮积累量最高,达59。66 g/株,各处理以叶片、果实氮积累量较高;3个黄腐酸钾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征调能力(NdFF)和 15N吸收量(P<0。05),表现为T3>T2>T1>CK,不同器官的NdFF表现为果实最高;不同施肥处理的植株各器官 15N分配率存在差异,以贮藏器官(果实)较高;与CK相比,3个黄腐酸钾处理 15N当季利用率增加了2。27~5。34个百分点,以T3处理最佳,为8。92%。综合分析认为,配施1。5 kg/株黄腐酸钾有机肥,灵武长枣植株 15N的吸收利用效果最佳。

    黄腐酸钾灵武长枣(ZiziphusjujubaMill.cv.Lingwuchangzao)氮素吸收分配利用

    榆林市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

    白晓霞崔洁周千强齐凯乐...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探明陕西省榆林市樟子松人工林的土壤养分变化特征,以5年生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mongolica Litv。)纯林和5年生樟子松-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 Turcz。)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质、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等理化指标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樟子松纯林和樟子松-胡枝子混交林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整体上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全磷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硝态氮含量则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5个指标均表现为樟子松-胡枝子混交林高于樟子松纯林,且樟子松-胡枝子混交林各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均显著高于樟子松纯林(P<0。05);樟子松纯林和樟子松-胡枝子混交林土壤含水率各土层间差异均不显著,樟子松-胡枝子混交林5~15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含量显著高于樟子松纯林(P<0。05);樟子松纯林和樟子松-胡枝子混交林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樟子松-胡枝子混交林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在各土层均显著高于樟子松纯林(P<0。05)。

    樟子松(PinussylvestrisL.var.mongolicaLitv.)纯林混交林土壤理化指标酶活性榆林市

    基质类型和絮体浓度对沉水植物苦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文冬华黄敏席寒赵俊豪...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苦草[Vallisneria natans(Lour。)Hara]种子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在不同基质类型以及不同絮体浓度下的萌发速率、累计萌发率和最终萌发率。结果表明,基质类型对苦草种子的萌发有显著影响(P<0。05),以黄泥为基质的苦草种子最终萌发率最高,为55。8%,以底泥+沙为基质的种子最终萌发率最低,为33。0%。添加絮体显著降低了苦草种子的最终萌发率(P<0。05),抑制效果最大的处理种子最终萌发率为29。4%,比未添加絮体的处理种子最终萌发率(49。2%)低19。8个百分点。在河湖生态修复中,高铁酸盐作为一种常用絮凝剂,可使水体中的污染物凝聚并从水体中分离去除,以达到净水目的,但高铁酸盐投加产生的絮体覆盖在苦草种子表面会影响其萌发。综合分析,黄泥相较于底泥和泥沙更适合苦草种子的萌发,而絮凝剂的使用可能对苦草种子的萌发产生不良影响。在实际应用中应综合考虑絮凝剂对水体透明度的提升作用和对沉水植物种子萌发产生的负面效果。

    絮凝剂基质类型絮体浓度苦草[Vallisnerianatans(Lour.)Hara]萌发率

    "三生空间"功能演变及对生态环境的响应——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

    李雪常胜杨容罗贤涛...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构建"三生空间"功能分类体系,使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转移模型、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模型和生态贡献率模型研究"三生空间"功能演变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生活空间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生态空间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生产空间面积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生活空间转移距离最大,其次是生产空间,生态空间转移距离最小;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农业生产用地转为重点生态用地和一般生态用地、一般生态用地转为重点生态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素,重点生态用地转为农业生产用地和一般生态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三生空间功能演变生态环境响应生态环境质量湖北省恩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