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社会科学
湖北社会科学

唐伟

月刊

1003-8477

hbsk@263.net

027-86798366;86798261

430077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黄鹂路60号《湖北社会科学》编辑部

湖北社会科学/Journal Hubei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共湖北省委直接领导的综合性应用理论月刊。刊物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际、工作指导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积极研究和宣传邓小平理论,大胆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求真务实,融现实性与理论性于一体,可读性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科学家精神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汪长明
    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原点.科学家精神属于中国语境下的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交互演绎的中国化表达与时代化呈现.历史逻辑上,从科学精神到科学家精神历经了一百余年的时空流变与概念演绎,以及从"一元/二元论"到"七分/八分法"(科学精神)、从"四类五元"到"六位一体"(科学家精神)、从个体表达到群体涌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科学家精神)的理论争鸣与内涵嬗变.理论逻辑上,科学家精神经历了空间维度近代科学的中国化、心理维度科学精神的人格化、时间维度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化三次理论主题演化,以及从"民族危难、科学救国","民族独立、科技报国","民族复兴、科技立国"到"民族复兴、科技强国"的实践主题变迁.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体现了人民领袖讲话之高度、党和国家制度文本之深度、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广度的统一.实践逻辑上,实现科学家精神从政治话语向公共话语的社会化转型需要做到精神宣传、精神研究、精神生产三位一体:舆论引导与聚集培育结合以增强成果转化力,个案研究与谱系研究结合以提升理论解释力,科研激励与人文激励相结合以提高精神生产力,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汇聚磅礴精神力量,切实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中国教育故事的主线:论中国教育家精神的凝炼与升华

    郑星媛柳海民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作为中国人气韵的特别彰显,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有着丰富的精神力量支撑——中国文化精神、中国教育精神和中国教师精神.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时代内涵的凝炼,有着充分的历史时代机遇、充实的核心结构和充足的驱动因素.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需要作为教育家精神承载者的教育家群体共同致力:办学型教育家专注建造学校文化精神、教学型教育家专心打造课堂文化精神、研究型教育家专注塑造学术文化精神.

    中国文化教育精神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群体教育传统

    资本逻辑批判与后工业乌托邦的构建——安德烈·高兹后工业社会主义理论评析

    冯旺舟
    2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兹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总体异化的社会,并产生了总体性的危机.资本主义政党是资产阶级集权统治的象征,微电子技术促进就业的传统观点是资本主义反劳工的意识形态的典型表现,以性别歧视为代表的社会歧视是资本主义实现劳动分工,转移劳资矛盾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基于构建后工业社会主义乌托邦的要求,高兹认为要建立最低收入保障计划,废除雇佣劳动,用福利取代或者弥补剥削;高兹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新无产阶级"理论,认为新无产阶级是革命主体,提出要超越公社的自给自足和国家的强制,要实现工作伦理的转变和自治空间的创建,实现从阶级政治到激进话语政治的转变;高兹将地方性自治与国内整合、地方管理和国家计划等结合起来,试图构建新的生产方式和国家权力结构.高兹设想的后工业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一种二元社会,强调的是小型的、分散化的社区,人们在其中能保持和谐发展状态.高兹的后工业社会主义理论实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性反思,揭示了以资本逻辑的全球扩张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现代性导致的全球危机,具有深刻的现实性和预见性,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启示.

    高兹异化资本主义后工业乌托邦

    数智时代情感资本主义的生发机理及其本质澄明

    吴大娟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工具理性的感性突围被视作维持情感基因清澈性的重要手段,一直以来,我们认为情感需要与技术、与利益保持距离以避免跌入异化的泥淖,但技术理性的高扬与资本市场的介入却在悄无声息间改变了现代人的情感状貌.非物质劳动的流行和情感自身蕴藏的生产潜力加速了情感市场化的沦陷进程.资本主义联姻数字技术制造自由的幻象实现对人的情感规训,将情感置于"数字全景敞视监狱"中进行智能式解读、商业化加工和功利性诱导,情感被当作提升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资源遭到滥用,制造情感的工业化成为一种新资本主义形态.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来看,数智时代的情感资本主义是资本为适应自身发展需要所做出的一种自我理解和自我建构,是资本掩饰剥削本质、谋求最大增殖的"统治技艺"的更新升级.情感谄媚的背后是唯利润马首是瞻的资本逻辑,生活世界的高度技术理性化必将带来人文精神的颓落.迷思制造者所编制的技术乌托邦的想象无法改写情感异化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事实.情感资本化及其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只有回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结构的批判性革命上,人才能实现情感解放与精神自由全面发展.

    数智时代数字技术情感资本主义资本逻辑精神自由发展

    红色文艺资源赋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王铁柱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艺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资源.红色文艺资源的政治性、艺术性、教育性和实践性等鲜明特征决定了红色文艺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耦合性.红色文艺资源在提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增强大学生对"四史"学习的效能、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自强、振奋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功能.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努力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链,遵循双向发力、四度同行的方法论原则开展以红色文艺资源为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红色文艺资源"讲故事""讲道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红色文艺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自强

    身体与政治:以"子曰"为中心的"政治"阐释

    李宸方雷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身体性关联是阐释者超出孔子所运用的启发式言说之中的特殊主义立场,是把握"子曰"之中的"政治"的普遍形式的基础,这种身体性关联是被源始地包含于人的德性化身体之内的.作为德性化身体的人,始终在孔子的全部关怀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安身"构成了孔子的政治元问题,德性化身体是孔子建构政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古典政治的公共化、治理化和制度化,都是以德性化身体为中心构建起来的.

    德性化身体身体性关联政治安身孔子

    王朝国家身份认同对国家认同的影响——以罗马与周王朝为案例

    严东唐鸣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地理大发现之前,东西方各国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独特的身份认同逻辑.早期国家共同体的差异构建在不同文化、法律、道德和政治基础上.古罗马帝国通过赋予公民权利来划分罗马人与外邦人,在法律文化的框架下建立了明确的政治身份认同和归化制度.周王朝以礼乐文化为基础,通过周礼体系区分了不同群体,从而形成了基于道德的身份认同和归化制度.这种认同差异的根源首先体现在道德与法律规范的内在运作逻辑上的不同.其次,这两种文化在对待家庭这一社会组织形态的处理方式上存在区别.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中国将国家置于道德高地,凝聚了国家认同的凝聚力.西方则以个体权利为核心,当个人或群体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国家认同可能会受到抑制.

    身份认同国家认同归化制度

    数字乡村视角下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构与营造

    崔烁
    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引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变革,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动力.乡村文化的发展迈入新的阶段,需要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作为触媒去建设全面的、科学的乡村联动平台.然而,数字乡村的建设正在改变乡村的文化生活和交流方式,赋予了乡村传统文化更高的传播力、影响力和表现力,同时也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重建提供了新的机会.在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多重影响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持续存在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应依托数字新媒体来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播方式,依托数字经济促进空间功能的更新和融合,依托数字技术革新传统元素的呈现方式,依托数字平台消除主体交流的障碍,通过功能整合实现物质属性的空间化、数字技术表达文化属性的空间化、社会互动来完成社会属性的空间化,从而实现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再造.

    数字乡村乡村振兴公共文化空间重构与营造

    技术赋能下的乡村数字生态系统建设:内涵、组成与发展趋势

    张迪胡卫卫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营造良好的数字生态是乡村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面向与应有之义,分析技术赋能下乡村数字生态系统的内涵、组成与趋势,是理解乡村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从数字中国与数字乡村政策要义与建设现状出发,结合数字生态系统的现有论述,构建了乡村数字生态系统的理论内涵.基于系统论与信息生态理论,分析乡村数字生态系统的架构以及运转逻辑.从整体发展视角提出实现乡村数字生态系统良善状态的方式.技术赋能下乡村数字社会、信息系统转化、乡村数字市场、乡村数字创新复合组成了乡村数字生态系统,并以均衡城乡资源、互构用户与环境、互织规则与组织、共营平台与系统等关系维系系统运转.基于此,认为把握城乡要素融合共生、信息资源合作共享、管理规制完善、回归以人为本的实践发展趋势是推进乡村数字生态系统有效稳定的关键.未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数字时代的乡村社会技术生态变化是应有的时代自觉和主动担当.

    技术赋能信息生态乡村数字生态系统数字要素资源数字化转型

    行动者网络视域下智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逻辑与优化——以"宜律帮"平台为例

    陈林基
    9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法律服务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性与保障性工作,数字赋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有利于实现覆盖城乡、均等普惠、便捷高效、专业可靠目标.从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结合"宜律帮"平台建设案例,智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行动逻辑是问题呈现、网络创建、利益赋予与多元互动的,建设实效是引领公共法律服务模式创新,形成智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经验.但是,"宜律帮"平台建设还存在数字鸿沟、智能差距、行动者互动不足等问题,需要建立数字弱势群体保障机制与法治人才深度参与平台建设机制、健全智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组织体制、政企合作机制与沟通反馈机制,进而优化智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路径.

    数字法治公共法律服务行动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