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社会科学
湖北社会科学

唐伟

月刊

1003-8477

hbsk@263.net

027-86798366;86798261

430077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黄鹂路60号《湖北社会科学》编辑部

湖北社会科学/Journal Hubei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共湖北省委直接领导的综合性应用理论月刊。刊物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际、工作指导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积极研究和宣传邓小平理论,大胆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求真务实,融现实性与理论性于一体,可读性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返恩格斯:对三种误解唯物辩证法模式的批判

    孔德臣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恩格斯逝世后,对于唯物辩证法就存在诸多误解.大致看来,主要有三种比较流行的解读模式:形式化解读、主体化解读和否定化解读.这三种模式的共同错误主要在于误解了黑格尔与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关联性,而难以真正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义.恩格斯晚年弥补了马克思没能专门论述辩证法的缺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近黑格尔"阐释、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和对唯物辩证法科学性的维护,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义,即唯物辩证法是富有内容的辩证法、理论思维的辩证法、历史性的辩证法.很多论者出于各式偏见或误解,片面地把恩格斯的辩证法同马克思的辩证法割裂并对立起来,以此制造所谓的马恩"对立论"思潮.然而,通过重返恩格斯曾经的工作,可以发现,恩格斯正是积极扬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才对唯物辩证法作出了重要贡献.

    唯物辩证法解读模式批判"近黑格尔"马恩"对立论"

    马克思恩格斯"劳动创造人"命题的阿伦特式解读及回应

    姜如雪陈培永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娜·阿伦特将"劳动创造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命题,并对这一命题进行了富有特色的解读.她将劳动活动仅仅理解为满足生理性生命需要的动物性活动,并由此引申出对劳动非生产性和非自由性的批判,认为劳动活动创造的只能是动物而非"人".但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劳动创造人"命题应该理解为,劳动活动既在生物学意义上创造了人的生命,也在哲学人类学意义上创造了自由的、有意识的人;既创造了人自身,也创造了人的外部世界;既创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创造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对劳动活动社会历史性的选择性忽视和决定性贬斥,必然会导致对劳动的片面性理解与异质性误读,而将自由理解为不劳动的自由、离开劳动谈自由,也必然使自由沦为抽象的虚幻,抑或注定只能成为少数人的现实.站在现实的、多数人的立场上,就必然要承认,全部人的境况都由劳动决定,其改善也只能通过劳动本身来实现.

    "劳动创造人"马克思阿伦特劳动自由

    习近平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生成、集中表达和重大意义

    杨智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关键性先决条件.习近平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高度重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振兴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农村篇.这些思想形成和发展于习近平在地方和中央担任领导干部的不同阶段,集中表达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论述中.这些论述既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又发展了党的"三农"思想,为推进乡村组织振兴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

    习近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跨域治理中的联合党组织:样态、结构与功能分析

    姚靖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宏大背景下,以联合党组织为载体的基层党组织之间的跨域联建逐渐成为地方党委政府推进跨域治理的重要工具.基于W市H区、Y市G高新区、N省H市等地的实证调研发现:跨域治理中的联合党组织存在依地域确界的区域型联合党组织与依"问题域"确界的事域型联合党组织两种样态,在组织结构上表现为一个依跨域治理需要而建立的、以成员党组织为组成单位的党建联合体,具备鲜明的跨域性、灵活性与类科层化特征.在推进跨域治理实践中,联合党组织不仅打造了一个任务共同体,同时也塑造了一个情感共同体,使得成员党组织之间形成了一种责任连带关系与情感联结纽带,并成功推动了联合党组织从党建联合体到跨域治理共同体的转变.相较于领导小组、工作专班、指挥部等传统跨域治理工具,联合党组织不仅拓展了跨域范围与跨域精准性,还减少了繁杂的多头汇报、请示、审批工作,大幅提高了跨域治理的效率.

    跨域治理基层党建联合党组织党建联合体治理共同体

    运用情境活动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亲和力探赜

    王顺双黄红发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情境活动提升思政课教学亲和力,既有深厚的理论依据,也有本土化情境教育范式、信息化与数字赋能等现实条件.在教学创新中,要遵循"八个相统一"原则,着力情境活动的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的亲和性,增强学习的亲近感和获得感,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着眼于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需要从情境教学资源开发、情境活动方案设计、线上线下两个场域情境活动的有效开展、情境活动的科学评价等方面,用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亲和力.

    情境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

    构建"我们"——以"共同缔造"的理念与实践为例

    徐勇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个体化、单体化的"你、我、他"变为具有共同目标、共同行动的"我们",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追求."共同缔造"作为一种施政理念和政策行为,其核心价值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构建"我们"."共同缔造"是在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表达、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效载体、提升党的组织力的重要纽带、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体现、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方式,着力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体制机制改革.它注重在微观场域、凝聚共识、共同行动、治理体系和共同精神中构建"我们".

    共同缔造我们施政理念政策行为社会治理共同体

    论全球化与国家主权的互动

    张南燕
    5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化与国家权力的交织演进中,世界历史和国际关系的进程得以推进.全球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家权力的格局,重新诠释了主权的某些核心要素,迫使主权的理念与实践范围进行适应性调整.国家权力在应对全球化冲击时,自身也在发生变革,既顺应全球化趋势,又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其走向.随着全球化趋势中出现的反向趋势,对主权存废的争论逐渐平息,国家权力的影响力似乎有所回归.全球化进程中,国家主权呈现出弹性波动的发展规律,这反映出国际关系的本质仍然是国家利益的角逐,同时受制于国际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新兴局势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种新的主权认知,以洞察全球化与国家权力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机制.

    全球化国家主权主权让渡全球秩序新主权观

    权力、利益与情感联结:城市老旧小区空间自主治理的生成逻辑

    汤金金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由增量发展向存量优化的模式转变,老旧小区空间改造和治理成为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当前老旧小区空间治理呈现出政府主导、以保基本民生的物理空间改造为主的特征,存在治理主体缺位、社区联结断裂的困境.以上海市J社区的空间重构实践为例,依托空间生产理论,发现"权力—利益—情感"联结的老旧小区空间自主治理策略是重构社区公共空间并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通过能动式权力发掘,可以"生成"社区自治行动者,推动社区治理从"无主体"向"生成的行动者"转变,以自我赋权撬动社区赋权,实现社区非正式权威与正式权威的联结,重建社区权威整合体系.通过利益联结激发自治动力并以在地化社区情感联结确保治理的可持续性,为社区自治行动提供持续内部驱动.

    老旧小区空间重构自主治理权力—利益—情感联结

    压力型体制及其超越:基层事权承接有效性的生产逻辑

    吴培豪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向基层下放事权是优化政府间权责关系的重要举措,对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但以基层事权承接的有效性为前提.在控制权理论视角下审思基层事权调整实践,可以将基层事权承接有效性的生产逻辑归结为"压力型体制及其超越":区县政府依托压力型体制向镇街下放事权,检查验收权和绩效奖惩权的上位主导塑造了层级动员的互动过程,以压力传导机制突破路径依赖,激发镇街治理韧性,是任务嵌入结构的常规生产逻辑,核心是"调行动";目标设定权和资源配置权的上下共享建构了协作联动的互动过程,有效填补了压力型体制粗放式放权所衍生的生产缺口,以精准式放权达致区县政府与镇街的权责利均衡匹配,构成了任务再嵌结构的缺口生产逻辑,核心是"调结构"."压力型体制及其超越"实质上描绘了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间的动态调适,凸显出基层事权调整过程中的结构与行动的二元平衡性、任务结构的激励兼容性、任务行动的资源适配性.基层治理能力和效能正是在"压力型体制及其超越"中得到淬炼和释放.

    基层政府事权承接控制权压力型体制生产逻辑

    双循环背景下我国副省级城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测度研究——兼议武汉"965"现代产业体系韧性

    彭颖刘帅熊凯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良好的供应链韧性是中国经济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可靠依托.以我国副省级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环境韧性和技术韧性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测度和分析我国副省级城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研究发现南方城市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水平普遍高于中西部城市和北方城市,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上,中西部城市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北方城市低于中西部城市.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建议我国副省级城市特别是武汉"965"现代产业体系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应增强营商环境韧性、强化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加快培育专精特新"冠军"企业和价值链"链主"企业,加速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关键环节数字化转型和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响应速度及风险管理能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

    产业链供应链武汉产业体系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