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体育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体育科技
湖北体育科技

胡德春

月刊

1003-983X

tykj1981@126.com

027-87937516

430205

湖北省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科研楼

湖北体育科技/Journal Hubei Sports Science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注册登记,湖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宗旨是“为奥运争光”,为“全民健身服务”。主要内容有:刊登国内外最新体育科研成果、科研动态、科研方法;介绍体育运动项目的新技术。新的训练方法、动态、发展趋势;介绍各基础学科的理论,技术在体育中的运用,交流体育教学的经验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弹性对心理疲劳的影响: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胡皓杰吴基右文韬车雨梦...
    6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心理弹性、心理疲劳、应对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应对方式是否在心理弹性和心理疲劳之间起中介作用,为促进青少年学生运动员心理健康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运动心理疲劳量表(ABQ)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对云南省某体育运动学校150名重竞技项目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中介效应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1)男生积极应对方式显著高于女生(t=2.117,p<0.05);家庭所在地,即城市与农村之间在各维度无显著差异.2)心理弹性与心理疲劳呈现显著负相关(r=-0.176,p<0.05),与应对方式呈现显著正相关(r=0.341,p<0.001):积极应对方式与心理疲劳无显著差异(r=-0.080,p=0.332),消极应对方式与心理疲劳呈现显著正相关(r=0.376,p<0.001);3)应对方式在心理弹性与心理疲劳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0.13,中介效应占比为25.5%.结论 青少年学生运动员心理弹性对心理疲劳有负向预测作用;应对方式作为保护青少年心理弹性重要因素之一,在学生运动员心理弹性和心理疲劳起缓冲作用.

    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弹性心理疲劳应对方式

    社交媒介赋能健身运动:随迁老人社会适应研究

    方舒卢兴
    70-7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探讨健身运动促进随迁老人社会适应的路径,以及社交媒体在其中发挥的具体作用.方法 基于社会嵌入理论的研究视角,对随迁老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对回收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社交媒介嵌入健身运动,促进随迁老人社会适应的路径.结果 在随迁老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健身运动通过社交媒介使用对随迁老人的社会参与、社会支持、社会网络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社交媒介使用在其中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结论 研究从运动趣缘群体、代际情感纽带、社区实践增能、数字身份认同4个维度,提出随迁老人主动适应社会共同体的构建.

    随迁老人社交媒介使用社会适应社会嵌入理论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足球运动员运动表现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峰翟元张冰
    7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对足球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影响.方法 搜索Web of Science、Pubmed、Ebsco和中国知网等数据库,采用PEDro改良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纳入38篇,均为实验类,平均17.45分;球员峰值摄氧量、峰值功率和血乳酸浓度有显著差异,个别研究存在异质性;与高容量训练(HVT)、持续强度耐力训练(CIET)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ICT)的心肺功能指标效应量对比存在分歧;心肺耐力和肌耐力相关指标有显著差异,冲刺、垂直纵跳和灵敏指标存在分歧;专项能力指标有显著差异,且效应量小于小场地比赛(SSG).结论 HIIT可以改善球员的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但存在个体反应异常现象,多见于青春期前;对有氧能力的提升并不一定优于HVT、CIET和MICT等大负荷量持续训练,但有高时效性;对下肢爆发力、冲刺和灵敏的作用受多种因素制约;对专项能力的提高效果低于SSG.

    身体机能基础体能专项技能训练负荷

    项目驱动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历程、困境及路径

    徐雪芹徐诗枧胡皓杰
    8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以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调查为切入点,探究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历程、困境,并提出优化路径.历经了"体育旅游市场"新概念出现的萌芽阶段;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打造的探索阶段;产业多元融合创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以及时代催生需求变革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困境:产业政策制度不完善、项目管理措施不成熟、区域旅游资源不均衡、智慧平台发展不充分、投融资规划不精准.优化路径:以政策落实为抓手,打造全域旅游新业态;以科学决策为关键,探索项目管理新思路;以整合资源为重点,增强持续发展新动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共建共享新局面;以精准投资为目标,拓宽项目融资新途径.

    产业政策体育旅游产业智慧平台体育产业

    我国健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路径——基于供需平衡理论

    吴越左为东
    9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健身服务业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其潜在的市场考验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供需平衡理论框架下健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宏观形态.从健身服务市场主体发展态势看,我国传统健身服务市场主体虽已发展成熟,但存在盈利模式单一、价值增值能力弱、供需错位以及结构失衡等诸多问题;从健身服务市场客体看,我国消费出现有效需求转化、广泛人群需要层次提升、潜在消费人口发展、消费理性预期改善、消费内容空间扩大等变化.因此,必须形成"三位一体",即政策、供给、需求的健身服务经济价值新路径,以推进健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健身服务业供需平衡体育产业经济价值

    我国体育用品研究的历史演进、热点及前沿趋势

    冯广冉建周佳梅
    97-10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梳理我国体育用品研究的历史演进,揭示其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采用文献计量、文献资料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年发文量、时间线图谱、作者合作、关键词共现与突现进行分析.发现:1)我国体育用品研究发展历经尝试探索、高速增长、平稳过渡、降速增质4个阶段,年发文量变化呈先增后降的趋势;2)核心科研团队已初步形成,团队内部成员协作密切,但团队间合作水平有待提升;3)研究内容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早期的"现状"发展到"现状+案例+数据"再到"案例+数据+理论"并重,理论的构建越来越受到重视;4)研究热点主要有体育用品品牌、体育用品企业、体育用品制造业转型升级、一带一路与体育用品贸易,在未来一段时间数字化与智能化、双循环与新发展应成为体育用品研究的焦点问题.

    体育用品体育产业贸易知识图谱

    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现状分析

    田波涛王先茂何斌高红云...
    103-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实践困境与纾解路径进行深入剖析.研究认为,加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实践有助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优化高校体育课程结构以及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指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实践存在制度保障尚未健全、基本理念定位不准、教学目标设置模糊、教学资源整合不够、过程性评价缺失等方面问题.研究提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坚持文化润人,深挖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文化;坚守体育本色,明晰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把握主导力量,提升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关注育人过程,做实做常体育教学动态评价.

    民族传统体育体育课程思政以体育人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及其评价的研究进展——兼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增值评价

    刘宇航李卫东
    109-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和普及足球运动的有效载体,具有重要的时代使命.通过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ProQuest等数据库对国内外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评价和学校增值评价3个主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综述.研究认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但当下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发展评价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具有较大的探索空间.以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示为根本遵循,以增值评价理论为指导,将增值评价应用于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既符合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在诉求,也顺应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生存发展规律,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校园足球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增值评价

    人工智能助力学校体育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挑战与进路

    肖曦侯君利王井强
    11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的普遍共识,人工智能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构成对加速实现学校体育数字化转型具备重要价值.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校体育数字化转型中的机遇、挑战和进路展开剖析.研究认为,人工智能促进学校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在于技术赋能的驱动力、人才培养的需求力、政策引导的制动力3个方面,但其也面临着技术性、主体性和伦理性的挑战.因此,未来需要围绕技术投入、人员培训、产品研发、课程设计等方向发力,从而促进人工智能助力学校体育数字化转型发展.

    人工智能学校体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