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北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北医学
河北省医学会
河北医学

河北省医学会

孟庆仁

月刊

1006-6233

hbyxzzs@heinfo.net;hbyxbjb@heinfo.net

0314-2155002

067000

河北省承德市翠桥路河北医学杂志社

河北医学/Journal Hebei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医学科技期刊,1997年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1999年入编中国期刊网,主要报道全国各省市医疗、卫生、科研、管理的成果和进展以及新经验。以全国卫生技术人员为主要对象。本刊辟有论著、实验研究、经验交流、中医中药、预防保健、调查报告、临床护理、卫生及医院管理、专家讲座、文献综述、技术交流、病例报告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牙周微生态评估显微根管术治疗牙髓牙周并发畸形根面沟的疗效

    张钠王宁方玲汪建峰...
    1344-1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牙周微生态评估显微根管术治疗牙髓牙周并发畸形根面沟的疗效。方法:以2020 年10 月至2023 年10 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牙髓牙周并发畸形根面沟患者118 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9 例予以牙周组织再生术治疗,观察组 59 例予以显微根管术联合牙周组织再生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牙周菌群分布情况、牙龈指数(GI)、龈沟出血指数(SBI)、菌斑指数(PLI)、牙齿松动度(TM),评价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术后 1 周,观察组的牙周中口腔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类杆菌的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 1 周,观察组的 GI、SBI、PLI、TM较对照组均降低(P<0。0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并发症。结论:显微根管治疗牙髓牙周并发畸形根面沟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牙周菌群及微生态环境,改善牙齿松动度。

    牙髓牙周联合病变畸形根面沟显微根管术牙周微生态

    bFGF联合超声骨刀在下颌阻生牙拔除中的应用研究

    魏恩典伏晓游景秀
    1349-1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联合超声骨刀在拔除下颌阻生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简单随机分组法将 2020 年 10 月至 2023 年 10 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下颌阻生牙患者105 例分为对照组(n=52)和观察组(n=53);对照组予以bFGF联合常规涡轮钻法拔除,观察组采取bFGF联合超声骨刀法拔除;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肿胀、张口受限恢复情况;对比两组患者龈沟液中炎性因子[肿瘤坏死细胞因子-α(TNF-α)、细胞间粘附因子 1(ICAM1)和髓过氧化物酶(MPO)]表达水平及干槽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水平改善幅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8。11%,高于对照组的82。69%(P<0。05)。两组术后肿胀程度及张口受限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后,观察组TNF-α、ICAM1 和MPO增加幅度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bFGF联合超声骨刀治疗下颌阻生牙疗效确切,可改善龈沟液炎性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超声骨刀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下颌阻生牙

    视网膜母细胞瘤MSCT 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分析

    蒋士杰王利张晖吕朋...
    1354-1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比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磁共振成像(MRI)检测方法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b)检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 年1 月到 2023 年 6 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 125 例疑似Rb患者,采用MSCT、MRI进行检测,通过病理检测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不同检测方法对Rb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以及与病理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患者经MRI、MSCT、病理检测的Rb阳性率分别为44。00%(55/125)、52。80%(66/125)、45。60%(57/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测结果与病理检测结果比对的Kappa 值为 0。644,低于 MSCT 检测的 Kappa 值 0。729;MRI 检测的灵敏度为78。94%,低于MSCT检测的灵敏度9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测的特异度(85。29%)高于MSCT检测(80。88%),准确率(82。40%)低于MSCT检测(86。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 视野下 Rb 患者眼球壁有不规则增厚,玻璃体腔内见不规则片状软组织密度影,病灶内见斑片状钙化;MRI视野下Rb患者眼环不均匀增厚,玻璃体腔内可见不规则团片状异常信号影,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低混杂信号影,增强扫描见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与 MRI 检测相比,MSCT检测与病理检测结果的一致性高,并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视网膜母细胞瘤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

    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患者MRI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分析

    代承忠王浩东
    1358-1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 MRI 影像特点,并对其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20 年3 月至2023 年12 月在本院收治的 109 例膝关节损伤患者,均完善 MRI 检查和关节镜,以关节镜为"金标准"分为 ACL 组和非 ACL 组,比较两组 MRI 影像特点(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并利用Kappa一致性分析各影像特点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诊断价值,并计算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经关节镜检查,有46 例患者存在ACL,其中完全断裂 32 例,部分断裂 9 例,ACL 胫骨止点处断裂5 例。ACL组与非ACL组3 个直接征象(ACL不连续、走行异常、水肿增粗)、10 个间接征象表现(Blu-mensaat角、PCL角、PCL指数、骨挫伤、Notch征、胫骨前移位、半月板后角裸露征、空髁间窝征、外侧副韧带单层显示、PCL单层显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Kappa一致性分析显示,直接征象中以走行异常的 Kappa 一致性最高,间接征象中以 Blumensaat 角 Kappa 一致性最高,Kappa 值分别为 0。790、0。569(P<0。001);敏感度以直接征象走行异常最高,特异度以间接征象空髁间窝征最高(P<0。05)。结论:ACL患者MRI影像特征明显,主要征象水肿增粗、走行异常,间接征象Blumensaat角可作为主要诊断依据,间接征象空髁间窝征、Notch征、PCL单层显示可作为主要辅助依据。

    膝关节交叉韧带磁共振成像影像特征诊断价值

    rTMS联合普拉克索治疗老年帕金森病患者疗效及对步态指标和血清S100β NSE BDNF水平的影响

    时洁耿晓康李潇富士峰...
    1362-1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rTMS)联合普拉克索治疗老年帕金森病(PD)患者疗效及对步态指标和血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于2020 年5 月至2023 年5 月期间收治的102 例老年PD住院患者,按照单双号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药物组(单)与联合组(双),每组各51 例,药物组患者给予普拉克索药物治疗,初始剂量为0。125mg,3 次/d,每周增加1 次剂量,最大日剂量不超过4。5mg/d;联合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rTMS治疗,1 次/d,治疗5d休息2d,两组均持续治疗8 周。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情感功能、步态指标、大脑皮质兴奋性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86。27%)高于药物组(68。63%)(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 HAMD、FAQ 均下降,治疗前后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 STEF、BBS 均上升,MAS 下降,MAS 低于药物组,治疗前后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EP 下降,RMT、CMCT升高,治疗前后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100β、NSE 均下降,BDNF上升,治疗前后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80%)与药物组(7。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 联合普拉克索可有效治疗老年PD病,改善患者情感、运动及神经功能,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经颅磁刺激技术普拉克索老年帕金森病

    基于术前CT测量精准定位穿刺与传统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对照研究

    廖伟徐华中汪亮
    1367-1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和传统经皮穿刺方法的回顾性研究,探讨基于术前 CT 测量精准定位穿刺点的经皮穿刺技术辅助的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ve fractures,OVCF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 年1 月至2021 年6 月采取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56 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均为单节段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小于一个月。根据术中定位穿刺点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基于术前CT测量精准定位穿刺组,B组:传统方法定位穿刺组。每组各28 例,对比两组患者术中穿刺次数、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采用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临床疗效;同时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6 例患者均获成功穿刺,术后随访8~16 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 个月。基于术前CT测量方法精准定位穿刺组手术时间(34。1±7。5)min,术中穿刺过程中 C 臂机透视(9。9±2。5)次,每节病椎骨水泥注入量(5。7±0。8)mL。术前 VAS 评分(8。2±0。8),术后 6 月为(1。4±0。6)。传统方法定位穿刺组手术时间(48。8。±9。5)min,术中穿刺过程中C臂机透视(14。5±3。5)次,每节病椎骨水泥注入量(5。6±0。6)mL。术前VAS评分(8。2±0。7),术后6 月为(1。5±0。6)。两组骨水泥注入量和及术后6 月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穿刺次数、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基于术前 CT 测量定位穿刺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 92。9%(26/28)。远高于传统穿刺组53。6%(15/28)。A组发生2 例向椎体后缘或侧方骨水泥渗漏;B 组 3 例发生椎体后缘及椎体前方和侧方渗漏。两组术中均未出现神经脊髓损害并发症发生,无感染等伤口并发症发生。结论:相较于传统经皮穿刺方法,基于术前PACS系统CT精准测量定位穿刺点的技术,可大大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概率,明显改善经皮穿刺技术的精准性;从而可以减少手术穿刺过程中的 C 臂机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具有更加精准、微创的特点,是一种精准有效和安全可靠的穿刺定位技术。

    脊柱骨折骨质疏松经皮椎弓根穿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

    经伤椎椎弓根6钉与跨伤椎椎弓根4钉内固定手术对A1型胸腰椎骨折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陈博郭一帆衡立松
    1376-1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内固定手术对 A1 型胸腰椎骨折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46 例A1 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手术方式,将接受经伤椎椎弓根6 钉内固定手术的82 例患者纳入 A 组,将接受经跨伤椎椎弓根 4 钉内固定手术的64 例患者纳入B组。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矢状面 Cobb 角、椎体高度压缩率、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应激指标、术后并发症。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248。49±22。36)mL、卧床时间(4。92±1。24)d、住院天数(8。35±1。76)d与B组[(244。03±20。71)mL、(5。03±1。10)d、(8。75±1。4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手术时间(129。80±17。02)min 长于 B 组(122。95±15。6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2 时点,A组矢状面Cobb角、椎体高度压缩率、ODI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h、术后3d前列腺素E2(PGE2)、去甲肾上腺素(N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98,P=0。107)。结论:经伤椎椎弓根6 钉固定术手术时间较长,但能更有效恢复A1 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脊柱稳定性,改善功能障碍。

    经伤椎椎弓根6钉跨伤椎4钉置钉A1型胸腰椎骨折脊柱稳定性

    发生侵袭性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张铁钊曹喜东李柯凡崔金华...
    1381-1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侵袭性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综合征(IKPLAS)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 年8 月1 日至2023 年6 月31 日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 442 例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患者临床资料,分为IKPLAS组431 例和非IKPLAS组11 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患者并发IKPLAS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肝周脓肿、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红蛋白、含气脓肿及 SOFA 评分与 KPLA 患者并发 IKPLAS有关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入院时患有糖尿病[OR=8。922(95%CI:1。676~47。505)],中性粒细胞比率及血红蛋白是KPLA患者并发IKPLAS的独立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 0。947(95%CI:0。903~0。997)和0。970(95%CI:0。949~0。997)。结论:患有糖尿病、中性粒细胞比率下降及血红蛋白下降是KPLA患者并发IKPLAS的独立危险因素。

    肝脓肿肺炎克雷伯菌侵袭综合征危险因素

    血小板参数NF-κB IL-6水平检测与肝硬化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及转归的关联性研究

    蔡旭许帅尚帅
    1386-1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血小板参数、血清核因子-κB(NF-κB)、白介素-6(IL-6)水平与肝硬化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及转归的关联性。方法:将 2021 年 1 月至 2024 年 1 月于本院就诊的 155 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治疗前的失血量将其分为轻度组(n=70)和中重度组(n=85)。另外依据其病情转归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122)与预后不良组(n=33),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比容(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清NF-κB、IL-6 水平,以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血小板参数、NF-κB、IL-6 水平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情及转归的关联性。结果:中重度组的PLT、MPV、PCT、PDW、血清NF-κB、IL-6 水平高于轻度组(P<0。05);预后不良组的 PLT、MPV、PCT、PDW、血清 NF-κB、IL-6 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PLT、MPV、PCT、PDW、血清NF-κB、IL-6 水平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均呈正相关(r=0。226,0。311,0。387,0。311,0。351,0。386,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NF-κB、IL-6 水平与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情及转归密切相关,早期检测血清上述指标可为临床评估病情及转归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参数核因子-κB白介素-6关联性病情转归

    基于阴道多普勒超声检查与临床资料构建不明原因不孕患者胚胎反复种植失败的预测模型

    冯琳司凡许丽丽陆宏艳...
    1390-1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不孕患者阴道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临床资料,构建预测模型分析其不明原因胚胎反复种植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0 年6 月至2022 年12 月于本院不明原因胚胎反复种植失败的198 例不孕患者为研究组,另取同期于本院胚胎种植成功的100 例不孕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阴道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组阴道超声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多因素预测不孕患者胚胎种植结果的价值,建立 Logistic 回归模型,识别不孕患者胚胎反复种植失败的影响因素,并进行模型验证。结果:研究组年龄大于对照组,AMH 水平、自身免疫抗体异常率高于对照组,人工流产次数多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移植日内膜厚度低于对照组,子宫动脉搏动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年龄、AMH、人工流产次数、自身免疫抗体、移植日内膜厚度、子宫动脉搏动指数对不孕患者胚胎种植结果具有一定预测价值(AUC=0。706、0。720、0。611、0。649、0。719、0。771);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大、人工流产次数多、自身免疫抗体异常、子宫动脉搏动指数高是不孕患者胚胎反复种植失败的危险因素(OR>1,P<0。05);AMH 水平高、移植日内膜厚度高是不孕患者胚胎种植结果的保护因素(OR<1,P<0。05);根据 Logistic 回归模型得到回归方程,绘制ROC曲线发现,该模型预测不孕患者胚胎反复种植失败的 AUC=0。928,P<0。05,模型可靠、稳定。结论:不孕患者胚胎反复种植失败可能与患者年龄、AMH 水平、人工流产次数、自身免疫抗体、移植日内膜厚度、子宫动脉搏动指数等有关,临床可在胚胎种植前对患者进行阴道多普勒超声检查,结合临床资料综合评估患者胚胎种植结果,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获得良好妊娠结局。

    不孕胚胎反复种植失败阴道多普勒超声预测模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