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徐永祥

双月刊

1008-7672

xuebao@ecust.edu.cn

021-64253199

200237

上海市梅陇路130号262信箱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科类学术季刊,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目前已和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全国三百多所院校的文科版学报成为长期性的交流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就业歧视法律规制的新挑战及其应对

    侯玲玲王超
    1-1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参与就业市场可以防止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就业歧视,但也有可能加剧既有的歧视现象.美国、英国、欧盟等法域在传统反歧视成文法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司法裁判经验和规则体系.本文从用人单位依赖人工智能招聘时所可能产生的歧视风险出发,分析了算法招聘对我国现有劳动法律中反歧视规则的挑战以及我国法院在就业歧视司法裁判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构建的建议.

    人工智能就业歧视算法大数据比较法举证责任

    产业转移还是产业转型?——以"机器红利"重塑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

    曹咏萍黄婧玮孙中伟
    1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制造业每隔十到二十年就会发生一次大规模的区域转移,这是全球制造业转移的基本规律.十余年来,随着人工成本的提高和人口红利的衰退,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产业外流被视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随着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和设备的广泛应用,制造业将逐步降低对劳动力的依赖,产业转移的趋势将可能被逆转.本文认为,加快推动中国制造的机器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用"机器红利"重塑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既可以避免制造业大规模迁往东南亚、南亚的发展中国家或回流至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可以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助力中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型.

    产业转移产业转型机器换人制造业

    劳动成本上升如何影响企业机器换人投入?——来自广东制造业企业的证据

    李小瑛吴鑫杰
    3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2018年广东省制造业劳动用工情况调查的600家企业、2400名员工为样本,实证分析劳动成本上升对于企业年均机器换人投入的影响.结果显示,劳动成本直接影响企业使用机器人状况,同时劳动成本上升对企业年均机器换人投入有显著正向影响.从分样本结果看,大中型企业、成熟期的企业以及面临劳动力短缺的企业中,机器人使用对于劳动成本的上升反应更为显著,不同行业劳动成本上升对企业机器换人投入的影响也存在明显差异.

    制造业机器换人劳动成本

    他者的欢腾与集体无意识:工人对"机器换人"缘何反应如此冷淡——基于长三角智能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

    唐晓琦
    48-5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当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战略的实施.经典理论认为,无论是技术革新,还是产业升级,都会加剧技术、资本及工作等要素与工人之间的对立,引发工人群体的抵触.从理论逻辑和历史的发展来看,技术进步和产业的升级必然会引起工人不同形式的反应.但在最近几年全国普遍推进的以工业机器人替代工人生产的"机器换人"浪潮中,出现了两种极具反差性的图景:一方面,"官产学媒"建构出"技术即进步"的主流话语,对生产线上的"机器换人"表现出极大的欢腾;另一方面,身处车间、直面"机器换人"的工人群体对此却表现出异样的冷漠和疏离.本文基于对长三角地区8家实施"机器换人"的智能制造企业的田野调查,从工人主体性的消解和技术的社会建构两个维度,分析社会对技术升级的欢腾和工人对技术升级的漠然这一显著反差的社会图式何以形成.本文认为,工人对"机器换人"反应冷漠的生成逻辑是中国工人主体性的消解,而社会对技术进步推崇的背后隐含着太多的社会建构性.

    工人主体性社会建构"机器换人"劳动社会学

    社会工作介入环境问题:议题生成、实践逻辑与路径选择

    王进文
    6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晚期现代性背景下,环境问题已从地方困扰演变为全球难题,它的"难"体现在,人类需要同时回应人与人、人与环境双重和解的正义需要.不过,经由卢梭的"公意说"、罗尔斯的"分配说"与哈维的"关系说"的理论拓展,西方的正义观念最终突破以人与社会为基点的社会文化阐释偏向,进入"正义"关怀"自然环境"的新阶段.作为一门助人自助和保护社会的学科,社会工作在反思"人在环境中"这一经典概念的同时,也开启了从"浅层社会正义观"到"深层生态正义观"的演化过程.回到中国场景,本文聚焦政治、专业和人民,探讨了社会工作介入环境问题的逻辑起点(何以需).在此基础上,提出以教育先行为知识基础、以关系重构为实践重点、以找回社区为行动场域、以嵌入式自主为服务范式四点思路(何以为).它们为本土环境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和有效介入打下基础.

    正义观环境社会工作关系建构社区为本

    中国青少年毒品使用研究现状分析——基于1996-2020年中文文献的系统综述

    朱彬钰吴世友陈伟涛陈韵...
    7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现有吸毒人员低龄化特征明显,青少年吸毒者占比超过一半.吸毒行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本文运用系统性文献综述(systematic review)方法,从中国知网1996-2020年发表的论文中筛选出符合青少年毒品使用的62篇实证研究论文进行分析.通过总结这些文章的研究类型、抽样方法、研究设计、吸毒人群特征、毒品使用特征等内容,笔者发现,以往研究多以非概率抽样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以定量研究为主但结果以描述为主,干预/实务/服务研究仅4篇.青少年吸毒者以汉族、男性为主,学历较低,未婚者居多,无固定职业者较多.首次吸毒年轻化趋势明显,受好奇心驱使,毒品主要来自朋友,吸毒场所以居家为主.吸食毒品主要为海洛因、冰毒和K粉.新型毒品以烫吸为主;毒品资金主要源于自己收入,部分向家人索取;总体吸毒频率较高,吸毒时间长,花费大,吸毒成瘾趋势明显.系统了解我国青少年毒品使用研究现状和人群特征,对制定和完善青少年禁毒的相关法规与政策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青少年毒品吸毒药物滥用系统文献综述

    文化能力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危机应对研究

    张蕾杜欣
    99-108,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缺乏文化能力的危机应对服务对服务对象特别是少数群体会造成不对称影响,少数群体获取的应急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不高会产生危机后期的持续性影响.危机应对不同阶段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对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十分关键.在新冠疫情的危机应对和联防联控中,社会工作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作为疫情防控治理的重要主体,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专业社会工作力量参与疫情防控治理中的专业性依然不强,服务质量依然不高.本文从文化能力视角对社会工作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疫情应对中的经验与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对增强社会工作危机应对服务的文化能力建设提出建议:倡导关注社会工作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文化敏感性;提升危机应对服务的文化能力,提高服务效率;在专业教育中加强文化能力板块课程设置和实务安排;培养专业涉外社会工作组织和人才队伍,提升涉外人员社区的服务水平.

    社会工作文化能力危机应对

    基督教与西方社会服务的契合、冲突与重构

    吴限红高鉴国
    109-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史料文献为依据,梳理了历史上基督教慈善实践与西方社会服务的亲缘性关系,指出基督教价值促成了西方国家早期的社会服务实践,基督教伦理推动了社会服务职业观的养成,基督教济贫实践是社会服务的原初推动力.同时,本文分析了工业化大生产之后基督教慈善与西方国家专业社会服务的冲突之处,概括了现当代基督教慈善与社会服务的重构模式和形态特征,并总结了基督教与专业社会服务整合的三个核心要旨:入世性、宗教性和互嵌性.

    基督教慈善社会服务

    中国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的地区差距及其分布动态演进

    唐兴霖杜荷花
    119-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保护财政支出是实现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2007-2018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探讨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的地区差距及其分布动态演进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强度存在着显著的地区差距,并且总体差距呈斜W型的缩小演变趋势,在大多数考察期内地区间差距构成了总体差距主要来源.同时,各地区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强度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的同时极化现象逐渐减弱.据此,本文提出了治理环境问题需要重视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强度的地区差距特征等政策建议.

    环境保护支出地区差距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

    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与公众环境质量感知:认知能力与互联网使用的调节效应

    杜亚斌
    133-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尽管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认为绩效信息公开有助于改善公众的绩效评价,但是有关实证研究非常少.本文基于中国城市层面的宏观数据和个体层面的调查数据,运用多层线性模型,检验了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对公众环境质量感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认知心理学中的详尽可能性模型和认知失调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公众的认知能力和互联网使用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显著降低了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感知,特别是对空气环境和水环境质量的感知;公众的认知能力显著削弱了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与环境质量感知之间的关系,公众的认知能力越强,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对环境质量感知的负向影响越弱;互联网使用也显著削弱了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与公众环境质量感知之间的关系,个体使用互联网越多、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越多,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对其环境质量感知的负向影响也越弱.

    绩效信息环境污染公众感知多层线性模型调节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