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徐永祥

双月刊

1008-7672

xuebao@ecust.edu.cn

021-64253199

200237

上海市梅陇路130号262信箱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科类学术季刊,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目前已和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全国三百多所院校的文科版学报成为长期性的交流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资本空间到空间资本:中国式现代化"驾驭资本"的演进逻辑研究

    奚建武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资本空间迈向空间资本特指中国这样一个不发达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上让资本为社会主义所驾驭和导控,使资本取用的空间最终回归社会、服务社会,进而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空间的一种倾向和运动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本和社会主义的结合经历了曲折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一个资本稀缺的农业社会成长为一个资本相对宽裕的城镇化国家,背后的逻辑为社会主义对资本的有效驾驭、利用、改造和导控,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社会主义对资本健康发展的规范和引导构成了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中国在驾控资本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走向富强,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诸多国内外挑战,如何在新发展格局的空间构建中进一步发挥资本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开拓资本健康发展空间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都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资本空间空间资本中国式现代化演进逻辑

    先秦虚静视角与中国社会工作自主话语体系建构

    童敏王娜
    13-2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过十多年的快速职业化发展,中国社会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专业力量,在具体现实生活场景中开展专业实践是其核心特征,这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所倡导的追求普遍化解释的"人—环境"分析框架以及类型化的问题解决路径存在明显的冲突.通过回顾先秦虚静视角发现,注重在具体现实生活场景中发挥人的主体性的"人—场景"双向影响框架一直以来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讨论的焦点,并且强调舍弃是人们在过度"有为"的现实生活场景中找到成长改变之路的唯一求真方式.为此,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需要吸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先秦虚静视角,建立以"人—场景"双向影响为框架、以舍弃行动策略为核心、以自然行动理性为目标的中国社会工作自主话语体系,走不同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中国社会工作这种现代化后发国家的社会工作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实践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虚静社会工作自主话语体系

    基于机制分析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研究

    刘江
    23-3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承载着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应用与再生产的功能.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再生产都是在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完成的.因此,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揭示项目的运作方式,以及知识是如何被再生产的.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本文引入了项目评估中常用的逻辑模型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机制分析进行讨论.本文利用逻辑模型简化了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复杂内容,并借助机制分析对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运作,以及运作过程中知识的"生成"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包含"机制(概念要素)—变量(可观测要素)—测量与检验"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步骤.三个案例有效地展示了基于机制分析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步骤在不同领域内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机制分析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社会工作评估项目评估

    知识转译实践:社会工作实践研究的本体想象和路径融合

    杨威威赵恒发
    3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践研究正成为社会工作专业高质量研究的新型方法论依托,但既有方法论研究缺少对社会工作"实践"和"实践研究"的本体设定,造成研究逻辑的内在缺失.本文通过立足"知识"视角并提炼既有研究中模糊的"知识—实践"关系命题假设,建构了"知识转译实践"的本体论模型.该模型认为,实践是由理论—命题知识、过程—事实知识、个人—实践知识的多元知识体系基于证据转换、反思性实践、街头官僚实践、道德驱动的路径"转译"而来的,而实践研究的目的则是需要捕捉那些影响或有助于"改变"的知识要素,将其纳入社会工作知识库中.开展高质量的社会工作实践研究时,研究者需要将社会工作实践理解为方法、行动者和常人三重本体的交织与互构,面向多元知识寻求对话创新,在"实践—研究"之中穿梭反思行动,更好地助推现实社会工作实践成为负责任的实践.

    社会工作实践研究转译本体想象研究路径

    重构空间体验:社会工作服务住院晚期癌症患者的新探索

    王杰张玮
    5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间体验是人对空间的感性理解.空间体验影响着空间之中的人.本文以住院晚期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一特殊群体在医院里的空间体验.晚期癌症患者在医院里体验到负面的意象空间、坍缩的关系空间、压制的权力空间、封闭的心灵空间,影响了患者的自我认同和生命质量.社会工作服务有助于改造意象空间、拓展关系空间、重塑权力空间、开启心灵空间,帮助患者重构积极的空间体验.空间体验的视角为社会工作服务晚期癌症患者提供了思路借鉴.

    医院癌症空间体验社会工作

    青年"低欲望"认同的抗逆力调节机制研究

    同雪莉宋佳荣
    68-8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躺平""摆烂""emo"等词语充斥青年网络生活及其现实世界时,学者们一方面认为青年"低欲望"是挫折后的无奈和缺乏奋斗精神的低迷状态,另一方面指出青年"躺平""摆烂"只是面对社会竞争压力偶尔休憩,并非真正的欲望降低.那么现状究竟如何?这种"低欲望"的认同状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调节?为此,本文以抗逆力的缓冲与免疫模型为研究框架,对青年"低欲望"认同的调节过程进行探究.结果发现,青年"低欲望"认同的发生率为19.39%,其"低欲望"认同受韧性品质与韧性资源共同调节,韧性资源与性别等人口学指标共同构建了青年的结构性不利,两种路径缓冲机制与免疫机制同时存在,且其间接效应同等重要.这提示人们对青年"低欲望"的教育引导可通过韧性品质培育与韧性资源两种方式来进行.

    青年"低欲望"抗逆力韧性品质韧性资源

    从健康迁移到健康损耗——高龄农民工健康状况研究

    张国英梁丽娟
    8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和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对"高龄"农民工①的自评健康状况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流动时间小于1年的高龄农民工的自评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城镇同龄劳动人口;随着流动时间延长,健康优势有所损耗,但存在波动情况;直至流动时间为10年及以上时,高龄农民工的自评健康状况差于城镇同龄劳动人口.高龄农民工的自评健康状况受年龄、流动时间、输出地、输入地困难情况、医保参与状况、社会歧视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为此,应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和便利性,满足其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促进有落户意愿的高龄农民工有序落户,并畅通流动机制;开展社会活动,促进社会融合,保障他们的健康.

    高龄农民工自评健康健康迁移健康损耗影响因素

    从家庭到机构:养老文化认知差异与意外风险呈现

    谢培熙
    94-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各行动主体的风险认知差异,是引发机构养老意外风险的重要原因.基于济南市的调查,从风险文化视角出发,本研究发现相关行动主体不同风险认知的矛盾在机构养老文化结构中多有体现,主要包括硬件设施标准化的局限、多重制度冲突、养老伦理定位偏差和机构员工行动的理性悬浮.这些矛盾引发了机构养老意外风险,并导致风险处理困境.文章探讨了养老文化结构转型具有的深刻理论意义,认为调和不同行动主体风险认知的差异、促进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文化融合有利于防范机构养老意外风险.

    养老文化意外风险机构养老文化转型风险认知

    敏捷治理:人工智能治理新模式

    韩兆柱申帅杰
    105-119,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敏捷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治理范式,是对以往探索式、回应式、集中式人工智能治理模式的反思、批判与超越.敏捷治理嵌入人工智能治理当中,其在治理价值、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方式这四大核心要素上有新的内涵特征.人工智能敏捷治理概念的生成既是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推动,又是促进人工智能"向善"、增进人民福祉和走出人工智能治理困境的需要.与此同时,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引、政府多重资源的投入、多方实践经验的奠基使得人工智能敏捷治理成为可能.为应对时代挑战、迈向人工智能的敏捷治理,我们需应对传统官僚主义思想,树立敏捷治理理念;合理把握治理节奏,确保治理工具使用张弛有度;健全敏捷治理的制度体系,为人工智能敏捷治理保驾护航.

    敏捷治理人工智能敏捷治理人工智能技术治理模式

    元宇宙的现实境遇、逻辑批判及其未来进路——基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分析

    石浩杜仕菊
    120-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要始终以后者约束前者的前进之路.本文在简要梳理元宇宙发展历程并探讨其概念的基础上,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重点分析了元宇宙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是"数字人"对"现实的个人","数字自由""数字劳动"对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的影响.元宇宙作为资本扩张的新空间,并不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约束元宇宙的未来进路.在技术层面,破除元宇宙科技霸权,推动元宇宙技术价值重塑;在内容层面,推动价值理念虚实一体,共建元宇宙多元内容生态;在治理层面,规范引导元宇宙资本,系统提高元宇宙治理能力.

    元宇宙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资本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