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徐永祥

双月刊

1008-7672

xuebao@ecust.edu.cn

021-64253199

200237

上海市梅陇路130号262信箱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科类学术季刊,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目前已和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全国三百多所院校的文科版学报成为长期性的交流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合流到融合:新时代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关系建构

    朱健刚刘文文
    1-1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工作从公益慈善中分离出来,形成新的社会服务乃至社会变革范式,是世界近代慈善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笔.由此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从历史同源到当代分立的变化.而在当代中国,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在经历了 21世纪初社会领域的改革开放以后,走出了独立发展、各成体系的局面.但是新时代的公益慈善和社会工作都面临挑战,各自裂变后,专业社会工作和现代公益慈善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从合流走向融合的趋势.本文认为,新时代要实现这种融合,需要三个方面的前提条件:一是共同富裕战略目标下共同发展的政治条件,二是资源多元条件下的资源得以合作的经济条件,三是双方行动者合作意愿达成的主观条件.基于新时代中国的现实情境,推动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的融合应以发展为主题,使两者实现资源层面、社区层面、政策层面和机构层面的多层次融合.同时,我们也要规避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公信力风险、价值观风险和发展本身的系统风险,通过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的融合发展,形成新的公益共同体,实现社会自治和社会公平.

    公益慈善社会工作融合建构新公益共同体

    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联动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邓进陈涛
    1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的联动是为提供优质社会服务、改善社会福利体系而进行的重要探索.深入研究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的联动实践样态,探索有效的合作模式和协同效应,成为当前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领域的重要课题.文章首先探讨了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联动的历史背景、现实需求和理论支撑,揭示出它们之间的价值关联、动力生成和共生互融,从而解读了这一联动合作现象背后的三重逻辑.其次,对社会工作、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社会工作机构、慈善组织和乡镇(街道)社工站开展调研,对其联动运行机制展开剖析,揭示了现存的一些困境与挑战,包括联动动力不足、联动权责不清和联动质量不高等.为应对这些挑战,笔者提出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应通过编织联动网络、明确联动责任和延伸联动触角,实现互惠共生的发展之路.

    社会工作慈善事业联动实践互惠共生

    社会工作的社会性与再嵌入策略——新波兰尼视角下社会创新的启示

    郜宪达兰树记陆德泉
    29-40,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社会工作取得了空前发展,其社会性如何实现也引发了争议.在建制化和市场化的双重压力下,社会创新被视为一个有前景的突破口.面对内涵尚未清晰的社会创新以及纷繁复杂的相关实践,本文提出以新波兰尼的第三运动理论来理解社会创新的内涵及社会性的核心含义.在第三运动与市场化、国家保护的区分中,社会性得以确立,"社会再嵌入"是实现社会性的基本策略.本文分析了社会工作机构开展的绿色家政工、女工社企、乡村活化等社会创新项目的"脱嵌—再嵌入"过程.研究揭示了在市场脱嵌和国家主导的社会保护不足的情况下,项目如何精准定位需求、改变社会关系,使面对问题的弱势群体转变为解决问题的行动主体.这些项目在一定范围内有力地承担了社会保护的角色.因此,社会工作应当在实践中整合社会创新的再嵌入策略,成为社会创新的主体,从而开拓社会性实践的空间,构建以广泛的国家—社会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保护.

    社会创新社会工作再嵌入社会保护运动

    认知行为疗法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与效果——一项系统性评价

    蒙艺钟宇豪
    4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是社会工作广泛应用的干预方法,但是在国内实务工作中,CBT应用的科学性、专业性和规范性均堪忧,而且本土非常缺乏高质量的研究工作来指导实践.所以,笔者采用系统评价法循证回顾国内外近20年以来关注CBT在社会工作中应用及其效果的研究工作,并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讨论社会工作领域CBT干预的心理问题及其效果,应用设计及其效果,以及应用要求和规范.经过循证检索,最终纳入83篇质量较高的文献,内容分析结果表明,在符合相关要求和规范的前提下,社会工作者使用设计合理的CBT能够有效应对情绪、行为、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最后,基于研究发现,针对社会工作领域如何有效应用CBT、进行CBT教育培训以及科学开展CBT研究等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推动CBT在国内社会工作实务中的高质量运用,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认知行为疗法社会工作系统评价

    职业污名对社会工作者离职倾向的影响——基于家庭视角的研究

    张田孙卉刘江
    6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基于身份边界理论,从家庭的视角出发,探讨职业污名对社会工作者离职倾向的影响,通过职业污名感知问卷、离职倾向问卷、牵连家人污名问卷和家庭卷入问卷对来自八个省(直辖市)的506名社会工作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职业污名感知既可以对社会工作者的离职倾向产生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也可以通过牵连家人污名产生中介作用.此外,该中介作用的三条路径均受到家庭卷入变量的调节:当家庭卷入程度较高时,职业污名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社会工作者的牵连家人污名和离职倾向,牵连家人污名也可以正向预测离职倾向;相反,当家庭卷入程度较低时,职业污名对于社会工作者的牵连家人污名和离职倾向均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牵连家人污名对于离职倾向也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为避免职业污名对社会工作者离职倾向产生影响,我们需要从社会、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家人三个层面入手消除污名,化解社会工作者的离职危机.

    社会工作者职业污名离职倾向家庭视角

    大型慈善社会组织是如何获得应急动员能力的?——一个案例研究

    侯光辉李馥琪郑桂贤
    7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组织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参与力量,但不同社会组织的组织特征、应急动员能力与现实效能存在显著差异.已有研究对社会组织的组织特征及其应急动员能力之间关系的探究仍显不足.为此,基于S市存心善堂参与全市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研究,我们考察了社会组织特性与其应急管理能力的因果机制.研究表明:具有历史沉淀的大型慈善型社会组织,积累了充分的资源和优势,包括与公共机构的关系纽带、基于信仰联结的社会资本、结构完善的组织体系与社会工作者队伍、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组织能力.(1)当社会组织—政府的纽带关系这一先决条件具备时,社会组织获得与公共权威高效对接的渠道资源和功能拓展的空间.(2)当基于信仰联结的社会组织—公众互动关系这一基础条件具备时,社会组织获得灵敏反应和广泛动员的能力.(3)当组织结构与运作机制的支撑条件具备时,社会组织获得资本积累与高效运作的能力,对其他应急动员能力的发挥形成有效支撑.关系纽带、信仰联结、组织建设成为影响慈善类社会组织应急动员能力和效能的主要因素.

    善堂组织应急动员应急管理纽带社会资本

    国家视域下中国普惠托育服务的动因、体系与问题研究

    石燕陈友华
    95-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普惠托育服务发展,减轻家庭婴幼儿照护负担,对促使低生育率回升具有重要意义.自2019年我国首次提出"普惠托育服务"概念以来,托育服务的研究重点从介绍国外经验转向关注个体层面的服务供需研究.但普惠托育服务研究更应具有历史的、国家的、发展的视角:以历史的视角厘清政府承担托育服务的动因,经过了反贫困保发展、倡平等保就业、提升育保出生三个阶段;借助"供给—筹资—监管"三维分析框架对各级政府的职责定位进行阐述;从发展的视角审视我国推广普惠托育服务在传统照顾文化、托育机构现状、政府职责定位和区域差异等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本文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定和实施促进家庭成员托育服务计划,建设规模适度、分布合理、服务可信的托育服务供给体系以及以托幼一体化为导向的普惠托育服务监管部门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普惠托育服务政策的社会性别主流化等对策建议.

    普惠托育服务发展动因运行机制实现困境

    涉罪人工智能刑罚的正当性——以东西方认识论互补视角为切入点

    王学光诸珺文
    10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尽管孟德斯鸠、伏尔泰等学者从"犯罪人"角度讨论了刑罚正当性,但是他们的论述忽视罪与罚的实质而在人工智能刑罚领域无法适用.本文对古希腊哲学中的共相观进行总结,以破解当今人工智能刑法学者落入的"主观思维陷阱".本文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例,结合先秦时期、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的儒家学说进行探讨,发现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可用"实在论"进行概括.基于向量技术生成的人工智能尽管拥有自我意识,但是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刑罚无法使其感到自内而外的痛苦,所以对人工智能施加的刑罚缺乏正当性.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地位落入黑格尔所提出的主人意识与奴隶意识的辩证关系中,因此应以宋明理学的"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思想对涉罪人工智能进行行政立法规制.

    人工智能刑罚观儒家学说共相概念认识论安塞姆学说

    网络贩毒共犯行为认定的难题与化解

    梁选点石经海
    120-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网络背景下,贩卖毒品共同犯罪在行为、交易方式等客观构成要件上呈现与传统共同犯罪形式迥异的新特点,如共同行为环节的复杂、方式的变化、人员的增多等.共同行为网络化、链条化、片段化的特征更为明显,从而使共同贩毒在行为的认定上出现了行为时空节点、行为关联程度、行为责任承担等方面的判定困难.面对网络时代的新问题,承认共同行为的非同时同地性,优化扩展承继共犯理论势在必行.在承继的时空方面,既延长承继的时间,把先后行为的时间对接性拉长,又扩大承继的空间,将行为的空间性扩大.在行为关联方面,承认前行为人和后行为人在意思联络和先后行为关联方面的中断性和非直接关联性.在行为责任承担方面,按照实际行为性质和所涉罪名定罪量刑.发掘共同行为新的意义,抓住其"参与性"的本质和"因果性"的核心而认定.

    网络贩毒共同犯罪共同行为承继共犯

    市场潜能降低城乡收入差距了吗?——基于时空双固定的SPDM与PTR模型的探讨

    徐永辉
    133-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市场潜能从城乡资本配置扭曲水平、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外商投资水平等方面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日益突出,而在空间维度中,市场潜能是如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为了解释上述问题,本文以2010-2021年长三角地区31个城市为数据样本,探讨市场潜能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非线性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市场潜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该效应符合地理距离衰减规律,同时300千米是其空间溢出效应的作用边界.在产业结构高级化、外商投资水平的机制调节中,市场潜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逐步缩小的特征,与城乡收入差距是一个U形变动关系,但是在城乡资本配置扭曲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市场潜能将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此外,产业合理化机制介入中,市场潜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是一个"先减后增"的作用过程.大城市的城乡收入差距受到市场潜能积极影响的作用最大,特大城市次之,随后为中等城市.

    市场潜能城乡收入差距空间计量模型门槛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