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徐永祥

双月刊

1008-7672

xuebao@ecust.edu.cn

021-64253199

200237

上海市梅陇路130号262信箱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科类学术季刊,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目前已和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全国三百多所院校的文科版学报成为长期性的交流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立足地方社会理解共同富裕及其实现机制——以嘉兴市为例

    熊万胜王佳璐
    1-1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本文意在强调共同富裕的理论研究需重视地方性维度.在共同富裕的具体实践中,依靠地方社会发挥内生动力、盘活社会资源,在特定范围内营造共同富裕感,这是共同富裕实践的一条基本规律.基于此,本文从市域地方社会着手,结合嘉兴市的实地调研提炼出共同富裕地方性实践的三个关键机制,分别是地方驱动的新型工业化、植根于社区的深度市场化和多层次的地方社会共同体建设,以期在总结地方社会尤其是发达地区市域共同富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更多地方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可能的借鉴或启示.

    共同富裕地方社会深度市场化共同体

    改革初期乡村集体工业发展与社会福利——对中国式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朱妍
    1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改革初期中国乡村工业化的大量研究呈现了与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不一致的中国式工业化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实践形态.本文指出,中国乡村集体工业的发展模式呈现出基于分散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的小生产者与工业化大生产之间的另一种关联方式,这种工业化道路没有导致显著的工农分割与城乡差距,而是通过强调农村社区利益本位,削弱了不同人群/家户之间的分配不均,提升了乡村社会的总体福利水平.

    乡村工业化集体工业社会福利共同富裕

    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本土知识生产研究——基于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乡土情境的建构

    刘文文朱健刚
    2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农村社会工作实质是西方文明与中国乡土社会交融的缩影,呈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在实践中建构起具有本土特性的农村社会工作知识体系.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和当代中国农村在有识之士带领下所进行的探索性尝试,为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积累了实践知识.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在当代的"结构化"与"关系化"转向切合中国乡村的实际情况,可为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系统化理论基础.研究发现,中国农村社会工作本土知识的生产受到精英群体的引导、乡土情境的建构、全球化格局的融通三大机制的影响.此外,还应关注农民主体性的发挥与社会工作专业性的保障,提升发展的持续性与落地的有效性.

    西方文明乡土社会社会工作本土知识建构

    社会实践理论视角下社工机构与村委会的关系建构和变迁——基于两个政府购买项目的比较研究

    罗桥吴琛杭
    4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工作在嵌入农村社区治理时需要面对与基层行政力量合作的问题,互动中形成的村社关系影响着嵌入发展的过程以及服务目标的实现,因此分析村社关系的形塑机制和转变过程成为农村社会工作的重要议题.本研究以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为分析框架,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将同一机构同时期开展的两个项目各阶段发展情况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发现,村社关系在具体场域内受到各主体间资本与惯习的影响,根据历时性特征分成初级与次级村社关系,双重关系糅合构成形塑机制.在关系转变过程中,入场阶段的社工机构由于当地制度化的社会资本和具身化的文化资本存在差异,导致不同的合法性建构,从而影响关系状态.随着项目展开,前期的关系状态使得社会工作者具备不同的社会资本获取与社区问题解决能力,进一步推动村社关系向合作或冲突发展.关系逐步稳定后,实际利益的考量和情感信任的建立对村社关系起到了反哺或制约的作用.

    农村社会工作村社关系社会实践理论关系形塑机制

    乡镇社工人才特征与职业发展研究——基于职业分层视角的抽样调查分析

    刘战旗陈涛支艳春谭伟梅...
    59-7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镇社工站的全面建设,开启了我国社会工作规模化实践的新形态,极大推进了社会工作向县域和乡村发展.数万名乡镇社会工作者"先上岗再培养",其职业发展与专业效能备受关注.对湖南省乡镇社会工作从业者的抽样调查显示,与既往社会工作人才相比,乡镇社会工作者在数量规模、来源渠道、分布场域、职业认同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变化,对我国社会工作人才结构和城乡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职业分层视角看,乡镇社会工作者在乡村场域中具有较高的社会声望和较丰富的政治参与机会,同时存在经济收入较低、专业技能不足的突出问题.促进乡镇社会工作者职业发展和专业提升,需要基于其职业特征和工作任务,从家庭生活、机构环境、经济收入、社会声望、政治参与、职业技能等维度提供支持,探索全覆盖模式下适合县域和乡村的社会工作发展道路.

    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乡镇社工站职业特征职业分层

    中学生校园性别欺凌的发生机制与防治策略——基于暴力三角理论的分析

    张凡丽
    7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校园性别欺凌事件频发引起舆论关注,深入探究其发生机制并寻求防治策略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本研究对基于天津市S中学18位学生的深度访谈数据,借助暴力三角理论,从文化暴力、结构暴力、偶发暴力三个维度分析校园性别欺凌的发生机制.研究发现:校园性别欺凌根源于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这一文化暴力;学校的一些制度安排使学生处于结构暴力场景中,给性别欺凌的发生提供了环境支持;青少年自我性别认同的威胁感和缺乏同理心等偶发暴力,使其难以理解和接纳多样态的性别,进而导致性别欺凌行为.因此,建议通过制定具有性别视角的反欺凌法律和政策,开展全面性教育培养青少年多元、平等的价值观,加强对学校教职员工的培训,建立科学有效的性别欺凌行为处置程序来防治校园性别欺凌.

    校园性别欺凌暴力三角社会性别性别刻板印象

    "游学"应用于城市贫困青少年自尊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一项准实验研究

    吴耀健郭思源
    89-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体验学习理论为指导,设计游学项目以提高贫困青少年的自尊和人际交往能力.本文主要采用准实验研究方法,以开放式问卷法和参与式观察法作为补充.共有116名接受慈善会资助的贫困青少年完成了干预前测、后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以科技为主题的游学显著提高了贫困青少年的自尊,以文化为主题的游学显著提高了他们的自尊和人际交往能力,并且两种主题游学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游学对城市贫困青少年自尊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具有可行性.这种发展型社会工作服务为城市贫困青少年赋能提供了科学方案.

    游学相对贫困青少年发展社会工作干预研究

    虚拟渗透中的福利态度转变:虚拟生活方式对政府福利责任态度偏好的影响

    汤茜草
    10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虚拟化作为影响个体福利态度的技术环境因素,在研究中长期被忽视.本文从社会建构论的视角出发,将宏观的技术环境与微观层面的个体心理结合起来,探讨了生活方式虚拟化程度如何作用于个体福利责任态度的机理.本研究的结论如下:虚拟化程度显著降低政府福利责任偏好,生活方式虚拟化程度越高,其支持政府承担福利责任的程度越低,并且其弱化效应随着时间推移在不断加强;虚拟化程度主要通过风险预期和经济个人主义两个中介变量影响政府福利责任态度,而社会权利意识和社会公平感知的中介效应不明显;虚拟化对政府福利责任态度的弱化作用,在年龄更大、非中间阶层、经济增速较低区域的个体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虚拟化虚拟生活福利态度政府福利责任

    家庭寄养儿童的需要逻辑与服务供给困境——基于嵌入性的视角

    陈丽
    11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深入开展,寄养儿童的社会融合与发展成为家庭寄养政策的核心问题.基于实地调查,笔者通过梳理寄养儿童现实发展需要,并以嵌入性的研究视角,重点分析了家庭寄养服务满足寄养儿童需要的状况.研究发现,嵌入式供给与寄养儿童现实需要的不匹配,是导致寄养儿童发展需要未获满足的根本原因.要确立以需要为导向的寄养儿童融合发展的制度理念,通过政府主导来引领资源与服务供给要素的结构整合,营造包容性社会环境并重视寄养关系的重塑以提供精准的服务支持.

    家庭寄养寄养儿童需要服务供给嵌入性

    长三角城市群资本流动性检验——基于门槛效应和空间效应的研究

    周正柱杨静
    132-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区域资本流动和市场一体化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为此,本文采用了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在基本非线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门槛效应模型和空间效应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资本流动性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储蓄率与投资率之间呈现显著的倒"U"形的非线性关系,且2010年以来资本流动性呈现增强态势.长三角城市群储蓄率对投资率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当储蓄率位于门槛值左侧时,储蓄率对投资率起到暂时的抑制作用;当储蓄率位于门槛值右侧时,储蓄率对投资率的抑制作用减弱.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储蓄率均值位于门槛值右侧,长三角区域应采取扩大储蓄转化为投资机会等措施,提高资本流动性;温州、滁州、安庆等市的储蓄率均值处于门槛值的左侧,这些城市要进一步适当提高储蓄水平,满足更多投资需求,增强资本流动性.长三角城市群的储蓄率和投资率都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两者之间呈现显著的倒"U"形非线性关系.这些结论对促进长三角城市群资本流动和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长三角城市群资本流动投资-储蓄空间效应门槛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