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王雅林

双月刊

1009-1971

shekeban@hit.edu.cn

0451-86414389,86402017

150001

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92号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汉代"大一统"国家的文人精神与文学气象

    王洪军
    8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代"大一统"国家体制以及思想建构离不开汉代儒生博士实现儒家政治理想的努力,这是一种依存度非常高的双向建构.儒家士人对于汉代政治的参与,以浸润的方式在西汉宣、元帝时期达到了高峰,在东汉明、章帝时期趋于鼎盛.为实现儒家政治理想以辞章自鸣依经取义而又斟酌其辞的儒家士人焕发出了极大的政治热情,形成了"大一统"国家的政治、文人乃至于文学的新气象.无论是从藩国文学到宫廷文学,还是从铺张扬厉的汉代大赋到发凡起例的史家著作,都精心营构着汉代文章学的范式,秉承着国家文学"美政""讽谏""须颂"的使命.东汉党锢之祸后,凝聚涵养了四百年的文人精神趋于涣散并不断改辙易途,士人的家国情怀以及"大一统"文学精神走向了末路并消解,魏晋时代迎来了哲学与文学的狂欢.

    汉代"大一统"文人精神文学气象

    "四海"观念的历史演变与"大一统"文化精神的生成

    刘冬颖李思远
    99-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海"与"九州"构成了中国古代认知世界的早期天下观,"四海"作为"九州"的边界,其观念的历史演变与中国"大一统"文化精神的生成密切相关.先秦时期中华民族之间的互动与交融促进了"四海会同"格局的形成,使"四海"一词同时具有"四方""四夷""天下"等多重地理含义.礼乐教化上的"四海"一统与中华民族的不断融合与凝聚,促进了"四海一统"天下观的演变,以及对"大一统"文化精神的认同.随着"四海"观念的历史演变,形成了以"四海一家"为代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天下观与文化精神.

    四海天下观"大一统"中华民族共同体

    董仲舒"大一统"理论与"中国式"国家治理

    臧明顿一鸣
    108-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一统"作为一个术语出现,肇始于《春秋公羊传》对"元年春王正月"的诠释.董仲舒以改正朔为契机,通过"大一统"理论重塑政治的合法性、重组儒学的价值观、重构社会秩序,不仅论证了汉帝国的受天命承正统,还逐渐使儒家的道德律令成为国家与民众认可的"礼仪标识",促成了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形成,为后世开创了治国理政的典范.从"夷夏之辨"到"夷夏若一",公羊经师根据时代之变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损益阐释,而王朝的更迭则使"大一统"成为政治生活的重要一环,并不断拓展到了信仰世界、社会治理、文化认同等领域,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整合.这既保证了中国的持续一统,亦体现了"和而不同""华夷一统""多元一体"等治理特点.

    董仲舒大一统夷夏多元一体中国式国家治理

    春秋"九州"观演变与中国早期国土称谓

    明镜
    116-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世文献和出土材料相互证明,中国夏代前后曾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洪水灾害,故"禹画九州"并非虚构而成."禹画九州"相关传说在商周时期便已盛行.春秋以降,"禹画九州"传说经过传播与改造后演变为夏人祖先大禹治水后分布的国土.春秋时期"九州"观演变为三种含义:一是夏代的国土称谓,也称"禹迹""九有""九围""九域""九牧""九鼎"等;二是地名,即炎黄部落后裔共同生活区域,具体在今陕西中南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地区;三是州邑名称,其地望在今河南南阳地区附近."九州"作为中国古代早期国土称谓,对中国古代多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春秋九州国土观中国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的构建与创新

    邹庆华马黛丹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充分调动生态环境治理利益相关者的治理热情,协调多方要素,才能形成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合力,实现"政府主导—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模式的稳健运行.实现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必须在各治理主体之间的政治博弈中寻求动态平衡,完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公众参与机制,使公众在参与中升华生态文明情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构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反馈机制,有效推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与公众生态意识提升两者之间的优化与平衡.建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监督机制,通过政府监督、企业监督和公众监督,以有效保证环境决策的有效贯彻实施.优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传播机制,有效运用现代化传播话语体系,实现生态文明传播者与公众之间信息的互动共享,提升生态文明传播的实效性.健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法律保障机制,构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法治保障"制度链",为促进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司法"之路.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生态意识

    "双碳"目标赋能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机理、路径及保障机制

    陈帅黄娟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目标是国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必将持续赋能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双碳"目标通过突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节能减碳内涵,倒逼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促使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协同减碳,促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全球潮流的机理赋能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双碳"目标通过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促进消费结构低碳发展、强化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等路径,推动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要建立宣传教育机制、制度保障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协同转变机制等保障机制,确保"双碳"目标赋能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路径顺利推进,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双碳"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态合作及其路径研究

    包瑞
    136-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从贫穷落后走向发展振兴,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是其共同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挑战,放任生态环境恶化,必将阻碍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亟待加强生态合作.生态合作是沿线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绿色转型的现实需要,要加强气候领域的合作,建立政策响应机制,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加强绿色能源合作,优化能源生产布局和消费结构,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开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为沿线国家的绿色发展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在绿色技术融资、技术制度管理、技术能力建设、技术知识产权等层面同向发力.沿线国家生态合作面临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结构转型与环境保护制度、内部结构优化与外部发展掣肘之间的矛盾,由此构建生态利益共享机制、建立统一环境协调机构、推动国际绿色标准制定等,成为化解矛盾的重要路径.

    "一带一路"生态合作能源低碳转型绿色金融体系绿色技术融资生态利益共享

    科技服务业试点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姚战琪
    143-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服务业试点对于推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利用2005—2021年29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中介模型研究科技服务业试点对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服务业试点能提升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人均消费支出在科技服务业试点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科技服务业试点可以通过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间接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应进一步发挥人均消费支出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促进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科技服务业试点政策要支持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科技服务业人均消费支出产业结构高级化

    政府监管与平台型企业的耦合逻辑与风险规避——基于"价值—制度—行动"的分析框架

    赵宏利
    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革新催生了以数字平台为基础的平台型企业.不同于传统型企业,平台型企业与监管机构形成了新型的关系样态.基于"价值—制度—行动"的分析框架,厘清平台型企业的特性以及对传统监管范式的挑战,揭示监管机构与平台型企业的耦合逻辑.平台型企业与监管机构的价值趋同性强化了价值认同;正式制度与平台自治的互补是两者耦合的制度基础,平台型企业以自身禀赋成为监管链条的一环;监管机构的主动求变与被动调适是平台型企业发展所带来的两种行动路径,通过政企数据共享等达成协同共治的行动耦合,塑造了政企关系的新形态.而潜在的风险伴随着两者的耦合逻辑,以"良序"理念建立"良序监管模式",以期提升监管效能、促进平台型企业发展.

    政府监管平台型企业耦合逻辑风险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