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河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河学院学报
黑河学院学报

贯昌福

双月刊

1674-9499

hhxyxuebao@163.com

0456-6842083,6842084

164300

黑河市教育科技区学院路1号

黑河学院学报/Journal heihe xueyuan xuebao
查看更多>>黑河学院学报的办刊宗旨是充分发挥黑河学院的区位优势、专业特色和学术特长,发表教学科研学术成果,促进学科建设和办学特色发展,搭建中俄高校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平台,推动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学报主要刊发中俄专家、学者的学术论文,读者对象为中俄高校教师及研究院所研究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二胡移植西方多元化演奏技巧研究——以《流浪者之歌》为例

    林均辰
    147-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期文学大潮的推动下,二胡的发展速度很快,对于传统器乐的反思也越来越深入,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二胡的移植曲目更是蓬勃发展。《流浪者之歌》(也称《吉普赛之歌》)这首移植曲目,可以对二胡的演奏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可以对二胡的创作进行一种情绪上的反思,从而丰富二胡的音乐语言。《流浪者之歌》可以对传统民族乐器的多样性和演奏技巧有更多的认识。

    《流浪者之歌》二胡演奏技巧西方音乐艺术多元化

    流行音乐与民族传统音乐的融合路径分析

    吴致贤
    151-153,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部分民族传统音乐在社会发展中受西方文化影响,朝着衰败趋势发展。当前,各领域给予民族传统音乐广泛关注,并将其融入到流行音乐中,便于更多人了解民族传统音乐,使民族传统音乐更好地发展。民族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融合是艺术发展的创新路径,两者关系符合当前文化发展的趋势,民族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融合要有新的形式及创造性。

    流行音乐民族传统音乐融合路径

    国际标准舞作品的创作特征与艺术性

    商悦桃
    154-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标准舞是将体育与舞蹈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我国发展中受广大舞蹈爱好者的喜爱。国际标准舞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国际标准舞早期在我国发展时,引进了西方国际标准舞的竞技模式;第二阶段则是将国际标准舞与更多舞蹈艺术形式相融合,呈现了国际标准舞的艺术特点,使国际标准舞从竞技化转变为艺术化,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国际标准舞发展的艺术形式,同时也为国际标准舞的作品创作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推动了国际标准舞的创新发展。国际标准舞在我国艺术领域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将艺术思想与创作规律融入其中,呈现国际标准舞的中国化发展,探索国际标准舞与中国舞蹈领域发展的艺术形式,通过不断创新,增强国际标准舞的文化自信。

    国际标准舞竞技比赛舞蹈艺术发展

    艾尔之争与19世纪中期英国殖民地总督的权限探析

    杨霁煜
    158-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60年代,英国社会对英属牙买加总督爱德华·约翰·艾尔镇压殖民地起义的争议成为英国如何看待与限制总督权限的经典案例。在争议的过程中,殖民地总督是否滥用职权、英国法律是否对殖民地总督具有约束性成为英国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以牙买加委员会为代表的压力团体最终将该问题上诉议会,并迫使议会对总督权限问题表态。此次英国议会对总督权限的表态与对总督滥用职权的处置不仅成为限制总督权限的依据,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英帝国同殖民地之间的紧张关系。

    爱德华·约翰·艾尔莫兰特湾起义总督权限

    从碑刻资料看清代大理地区的基层社会治理

    田占营
    164-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研究清代大理地区的碑刻资料,深入探讨基层社会治理的主题与内容,关键角色与机构,以及实践与效果。碑刻资料揭示了社会组织与治理结构、村落自治与冲突解决、社区规范与法律制度等关键元素,同时突出了土司、村干部、地方官员等角色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通过这些角色和机构的协作,清代大理地区实现了社会和谐与稳定,促进了社会的创新和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最后,以清代大理地区的碑刻反映出的基层社会治理来探究当今社会发展状况。

    碑刻资料清代大理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社会组织村落自治

    民俗体育重塑乡村共同体的运行机制与现实路径研究

    牛曼兰闫井明
    170-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俗体育对于重塑乡村共同体产生重要价值,体现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从运行机制来看,民俗体育重塑乡村共同体的运行机制包括:追溯历史渊源,提出"共创、共享"的发展逻辑;确认目标指向,打造"继承、发扬"的发展链条;依托现实条件,落实"创新、创造"的发展举措。在现实路径考量上,应注重发挥赛事交流作用,普及民俗体育文化;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达成经济引流效果;衔接乡村教育体系,提升大众基础认知;深化民俗体育研究,奠定创新创造根基;开发大众传媒阵地,增强多元主体交流,以此来充分释放民俗体育在重塑乡村共同体中的价值作用。

    民俗体育乡村共同体运行机制

    多元共存:近代豫东民间信仰研究——以淮阳县为例

    方乾坤张力凡
    174-176,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淮阳民间信仰主要包括自然、祖先、地方神灵、宗教诸神等类别,具有多元共存的特点。这是当地民众功利化的信仰动机、长期形成的多民族融合及民众认知能力低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民间信仰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梳理,对了解近代以该县为代表的豫东地区社会结构、环境及文化特点亦有一定裨益。

    民间信仰淮阳县多元共存

    鄂伦春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谭衍慧
    17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民族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责任。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鄂伦春族的传统文化。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和文献,研究民族共同体建设理念对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在这一理念指导下,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通过深入挖掘鄂伦春族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特点,结合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念,探讨如何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实现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繁荣发展。

    鄂伦春族传统文化民族共同体建设

    浙南地区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营建特征研究——以西坑村为例

    干申启陈国瑞王薇
    180-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GIS核密度工具分析浙江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浙南地区丽水市传统村落分布数量较多,以浙南地区丽水市西坑村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该地区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营建特征。结果表明:(1)西坑村规划选址上顺应地形,具有良好的气候适应性;(2)传统民居平面布局紧凑,冷巷空间风速较大自遮阳效果好,具有良好的抗风性;(3)夏季恶劣天气影响下,室内湿度较大,需主动除湿来提升人体舒适度。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规划设计和更新改善,为浙南地区传统民居绿色营建和环境提升提供依据。

    传统民居古村落热环境气候适应性营建特征

    地铁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铁路对股道沉降的影响分析及桩筏加固技术

    郭利
    185-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北京地铁6号线富水砂层地区地铁盾构隧道下穿京承铁路工程项目,运用Plaxis 3D这一先进的岩土有限元分析软件,构建一个基于小应变土体硬化刚度本构(HSS)的动态掘进模型。该模型旨在深入分析桩筏加固方案对盾构施工过程及其对京承铁路的关键性影响。研究表明,在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盾构隧道穿越股道将导致股道纵向沉降超出黄色预警值4mm的标准,最高沉降值达到5。2mm。然而,当实施桩筏加固方案时,沉降的最大值显著降低至1。5mm,从而证实了该加固方案在确保京承铁路行车安全方面的显著效果。

    盾构隧道既有铁路股道沉降有限元分析桩筏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