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宏观经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宏观经济研究
宏观经济研究

王一鸣

月刊

1008-2069

010-63908357

100038

北京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B座1308室

宏观经济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经济理论刊物。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政策,并配合国家计委的中心工作部署,反映经济改革与发展中重大的政策性问题及理论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金融市场的定价效率研究——基于资产价格异质性波动的视角

    陈稹李泉
    4-1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产定价是金融体系通过价格信号调节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因此金融市场定价效率是中国当前发展直接融资的关键.金融市场定价效率无法直接观测,大量研究使用资产价格的异质性波动来进行衡量.本文基于非对称信息下的资产定价模型,将传统的异质性波动指标进行改进后应用于中国,并探索解决该方法在债券领域应用薄弱的问题.研究发现当前中国金融市场整体的定价效率不高,且债券市场受刚性兑付等因素的影响定价效率相对更低,建议以"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促开放"为思路提高金融市场定价效率.

    金融市场定价效率异质性波动

    中国通货膨胀持久性是长记忆性、还是短记忆性

    郭志
    14-25,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中国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弄清通货膨胀持久性是长记忆性还是短记忆性,关乎通货膨胀的治理.本文运用SETAR模型、ARFIMA模型分别测量不同指标、不同样本期间的通货膨胀持久性.定基比CPI是发散的,环比CPI具有短记忆性,同比CPI指标具有局部发散、局部长记忆性的特点.整体上高通货膨胀时期比低通货膨胀时期有更强的持久性.CPI指标测量的物价区间、指标前后间的关系及1999年前后中国经济特点等都会影响通货膨胀持久性.环比CPI度量的通货膨胀持久性更有代表性.

    通货膨胀持久性长记忆短记忆

    普惠金融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基于传统与数字普惠金融的对比

    张宁郑平
    2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构建传统普惠金融指标体系,从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使用率、渗透性和可持续性四大维度展开,选取了12个指标加以综合评价,结合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计算出全国各省份的传统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以及本文构建的传统普惠金融指数的数据,通过构建固定效应面板分析模型,实证检验了传统普惠金融和数字普惠金融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有效性的影响并进行对比分析.本文研究得出结论:数字普惠金融比传统普惠金融对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有效性影响更大;但从区域层面来看,传统普惠金融对三线以上城市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有效性所产生的促进作用比数字普惠金融更大;而数字普惠金融对于三线及以下城市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有效性所产生的促进作用比传统普惠金融更显著.研究结论有助于提高中国普惠金融相关政策的精准性,从而更有效地提升中国居民家庭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助力全面深化改革和共同富裕.

    普惠金融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有效性固定效应

    制造业升级的内生机理与中国样本实证测算分析

    胡静锋周江王波
    42-6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产业升级是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过程的认识,本文引入表征消费升级的非位似偏好与收入不平等,构建模型分析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方面因素对产业升级的内生决定机理.研究表明资本生产弹性对劳动生产弹性的比值与产业升级正相关,其余劳动生产率、人均资本、相对工资率等因素发生综合影响;收入不平等程度和最低资产禀赋与产业升级正相关.基于理论分析结论,本文提出了量化产业升级进程和增长质量的指数公式,针对中国制造业样本展开实证检验与区域比较分析.实证分析表明,从2005年到2020年中国18类制造业均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产业升级.绝大多数轻工业实现了资本密集型增长,多数重化工业和高技术产业趋近资本密集型增长.在区域比较方面,东部沿海省份增长质量明显强于中西部省份.一些省份的优势产业保持良好增长质量.西部省份的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迅猛,然而受产业升级滞后的影响,表现为显著的粗放型增长态势.

    产业升级制造业收入不平等消费升级

    从最终需求的角度看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任荣荣岳国强
    61-69,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最终需求的角度构建了考量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方法,即以住宅投资与居住消费之和衡量的住房经济,并与美国、英国、日本进行国际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发达国家与中国在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方面表现出诸多相似性和可参照性,包括住宅投资增速及其在GDP中占比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居住消费在家庭消费支出中占比经历了先上升再趋于稳定的过程,住房消费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超过投资端.2013-2021年,中国以住宅投资与居住消费衡量的住房经济在GDP中占比平均为17.5%,并未明显高于美日等发达国家,其中,住宅投资在GDP中占比总体呈下降态势,居住消费在GDP中占比小幅上升,2018年来居住消费额首次超过住宅投资额.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正处于住房投资带动作用下降而居民住房消费带动作用上升的发展阶段,在新发展阶段,房地产业要致力于通过构建新发展模式突出其最终使用功能和居住属性,与国民经济形成良性互动.

    房地产业国民经济最终需求

    新世纪中国粮食生产特征及粮食安全政策取向

    黎莉莉胡晓群陈松柏
    70-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疫情持续和俄乌冲突以来,确保大宗商品供应链稳定,消弭全球粮食供应不确定性因素,成为全球经济安澜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国家统计局根据第三次农业普查后发布的修正数据,对新世纪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阶段特征、品种特征和区域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其因素贡献进行了解释.结果表明,新世纪以来中国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单产水平提高在不同阶段交互作用推动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九连丰",中央政府连续出台的系列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发挥了显著制度效应.运用跨学科和结构分析方法,对新时期中国粮食生产结构演化的主要挑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的政策取向,包括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优化制度支持体系和建立主产区与主销区间的利益补偿机制等方面.

    粮食安全生产特征阶段演化结构特征

    科技人才驱动区域创新的组态路径研究——基于分类评价的视角

    李胜会徐文燕
    8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人才是实现区域创新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分类评价视角将科技人才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和创新创业类三个类别,从创新主体、创新组织和创新环境三个维度构建科技人才类别与区域创新差异的分析框架,并以中国31个省份为样本开展组态分析,研究发现:(1)三类科技人才驱动区域创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基础研究类科技人才主要基于创新组织和创新环境,应用研究类科技人才立足于创新个体的基本素质、创新组织、创新环境,创新创业类科技人才侧重创新个体的影响力和创新环境.(2)三类科技人才与区域创新发展之间呈现九种组态路径.基础研究类科技人才为组织主导型、环境主导型、组织—环境共同主导型,应用研究类科技人才为组织主导型、环境主导型、个体—组织共同主导型、个体—组织—环境均衡发展型,创新创业类人才为个体驱动型、环境主导型.(3)三类科技人才既有环境主导型这一通用性驱动路径,也有各自不同的专用性驱动路径;不同组态路径的替代关系中创新环境"硬条件"支持尤其重要.最后,本文基于三类科技人才个体、组织和环境的要素组合,为驱动区域创新高水平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科技人才区域创新分类评价组态分析

    人口老龄化、农地流转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金绍荣王佩佩
    10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乡村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可忽视.为深入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文基于2000-2020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首先利用超效率EBM模型测度各省份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然后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后参考中介效应模型研究农地流转在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中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从样本期看,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超过5%,其中东部地区的均值显著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从影响效果看,人口老龄化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作用较显著;从中介效应看,人口老龄化显著地促进农地流转,且农地流转的中介作用为44.9%.据此从鼓励采纳农业绿色技术、完善农业生产退出保障、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新时代人们科学认识乡村人口老龄化以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供参考.

    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人口老龄化农地流转中介效应

    社会领域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发展研究——基于公共产品理论和治理理论的探讨

    蔡潇彬
    118-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领域生活性服务业包括健康、养老、托育、文化、体育、旅游、家政等领域.借鉴公共产品理论,可将高品质公共服务界定为准私人产品,如是观之,社会领域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发展在本质上是从公共产品向俱乐部产品乃至私人产品转变的问题.从治理视角看,社会领域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问题在本质上是从层级制转向市场制及自组织制的问题.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社会领域生活性服务供给治理的综合框架,为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公共服务和高品质公共服务三类不同服务匹配相应的主导供给机制,并从主体和方式两个面向提出具体的多样化供给策略.最后,本文从政策层面提出推动高品质生活服务向准私人产品转变并构建社会领域生活性服务业多元供给格局的对策建议.

    社会领域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服务治理

    信息动态

    封2,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