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进展
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进展

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

黄丽娟

月刊

1000-6613

hgjz@263.net

010-64519500/9501/9502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进展/Journal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进展》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主办,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技术信息型刊物,为中国化工学会会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化工进展》以反映国内外化工行业最新成果、动态,介绍高新技术,传播化工知识,促进化工科技进步为办刊宗旨。所刊内容涵盖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物与医药、新材料、化工环保、化工设备、现代化管理等学科和行业。2006年《化工进展》杂志将继续倡导工业媒体为产业服务的理念,注重实用性和先进性,关注新技术、新产品及新设备。《化工进展》面向过程工业中的技术和管理部门,读者群包括化工、石油化工行业及过程工业中的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和学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群的构建及其含油污泥修复性能

    孙妩娟李倩李小玲石华强...
    6468-6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微生物修复含油土壤效果,本研究从油田含油土壤中筛选出4株高效石油烃降解菌R、J、C及K,通过16S rDNA分别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红城红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这几株菌均能代谢生物表面活性剂,并对原油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通过拮抗实验、表面张力测定以及对石油烃不同组分的降解性能分析,并结合优势互补原则最终确定将菌株R、K、J和C按1∶1∶1∶1进行复配以构建高效复合降解菌群。复合菌群能够发挥不同菌株之间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其对石油烃的降解性能,在相同条件下对石油烃降解率达到91。2%,明显优于单菌株。通过现场实验发现,采用复合菌剂对含油土壤进行生物强化处理60d后,土壤中的含油量从初始的4。97%下降到了 0。34%,达到国家耕地二类标准,表明该菌群在含油土壤修复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含油土壤微生物修复生物降解菌种筛选复合菌群构建

    气流床煤气化细渣分级浮选及EDLVO理论分析

    樊盼盼樊晓婷杨进进樊民强...
    6475-64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气化渣是煤气化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其资源化利用制约着现代煤化工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煤气化细渣粒度细、质量小、动量低的特点造成浮选过程中高灰分微细矿物在浮选泡沫产品中的夹带,严重影响了浮选精炭产品质量。本文采用分级浮选的工艺对煤气化细渣进行了浮选条件优化。+0。045mm粒度级煤气化细渣采用载体浮选,研究了载体添加比例对浮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载体添加量可显著增强浮选效果,在设计实验条件下,浮选完善度达到71。53%,浮选精炭产品可燃体回收率为87。57%,相较于未添加载体的常规浮选方法提高了 20。57%。通过EDLVO理论计算了载体颗粒与煤气化细渣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载体浮选过程中,载体颗粒与煤气化渣残炭颗粒之间的静电作用力表现为吸引力,容易发生黏附行为,促进了微细颗粒的团聚,提高了浮选效果。-0。045mm粒度级采用絮凝浮选的方法,随絮凝剂用量的增加,颗粒絮团体积增大,-0。045mm粒度级浮选完善度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高为39。61%,浮选精炭产品灰分降低不明显。絮团图像分析表明,絮凝剂的加入促进了颗粒之间的团聚,增大了颗粒的表观粒度。但非选择性团聚导致浮选精炭产品灰分偏高,后续应进一步提高絮凝选择性。本研究提出的煤气化渣分级浮选工艺对于降低微细粒高灰颗粒对浮选精炭的夹带作用,进一步提高精炭产品质量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煤气化渣浮选分级浮选载体浮选絮凝浮选EDLVO理论

    酯化改性玉米秸秆吸油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赵凯月朱春山张宾朋赵美箐...
    6483-6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玉米秸秆(RCS)为原料,经碱性过氧化氢预处理后,在微波辅助作用下,以甲酸为催化剂、乙酸为溶剂和酯化剂改性得到酯化玉米秸秆(ECS)吸油材料。采用Box-Behnken法进行响应面实验设计,得到制备ECS的最佳条件为:甲酸质量分数为7%、固液体积比为1∶40、微波功率为400W、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20min,制备的ECS对机油的吸油倍率达到25。47g/g,与回归模型预测值25。80g/g相差1。27%,表明该模型模拟良好。通过红外光谱仪、元素分析仪、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和接触角测量仪的表征和测试表明,ECS的红外谱图中有新峰出现,O和H元素含量减少,表明成功发生酯化反应,表面粗糙,结晶度为42。54%,失重速率最大的温度由改性前的310。1℃提高到352。1℃,疏水角由改性前的0°提高到97。2°。相比RCS,ECS的吸油倍率有明显的提高,在重复使用9次之后,ECS对不同油品的吸油倍率均能保持70%以上。本文为废弃玉米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含油废水的处理提供一种方法。

    玉米秸秆改性酯化吸油倍率

    向日葵秸秆基炭材料活化过一硫酸盐降解土壤中苯胺

    孙鹏金子涵张连科
    6493-65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农业废弃物向日葵秸秆为原料,采用慢速热解法制备了向日葵秸秆基炭材料(BC),通过比表面积分析仪(BET)、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手段对BC进行表征,并研究其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土壤中苯胺(AN)的性能,探究了 pH、BC投加量、PMS浓度、有机质和共存阴离子对AN降解的影响,并考察了 BC的重复利用性能。结果表明,BC可高效活化PMS降解土壤中AN,在BC=0。1g/L、PMS=0。5mmol/L、AN=10mg/kg 和 pH=7 的条件下,30min 内 BC/PMS 体系对 AN 的降解率可达 100%。自由基猝灭实验与电子顺磁共振(EPR)测试结果表明,BC/PMS体系为非自由基反应,1O2为该体系的活性物种。机制分析阐明C=O为BC上的活性点位,其与PMS相互作用产生活性物种1O2。循环稳定性实验表明BC具有重复使用性。

    向日葵炭材料过一硫酸盐苯胺非自由基

    废旧磷酸铁锂浸出工艺的优化及宏观动力学

    张津榕彭长宏林金秀江洋...
    6504-6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取有效方法回收利用废旧磷酸铁锂中的有价组分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大量退役的磷酸铁锂电池,现有研究大多只针对其中锂的选择性浸出,并未考虑其他元素(如铁、磷、铝、铜等)的浸出行为紧密相关的问题。本文对废旧磷酸铁锂粉料的硫酸浸出过程进行了条件优化和宏观动力学研究,系统探究了温度、酸料比及反应时间对铁、磷、锂、铝和铜元素浸出过程的影响规律,讨论了以上元素浸出的宏观动力学。结果表明:优化条件下铁、磷、锂、铝和铜的浸出率分别为97。2%、96。9%、89。7%、76。1%和43。4%。其中,铁、磷、锂和铜的浸出符合内扩散模型,受扩散反应控制;铝的浸出符合混合控制模型,受扩散反应和化学反应协同控制。根据动力学模型拟合得出铁、铝和铜浸出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8。20kJ/mol、34。11kJ/mol和11。49kJ/mol。本研究明晰了废旧磷酸铁锂中各元素的浸出动力学,为元素的选择性浸出提供理论指导。

    废旧磷酸铁锂硫酸浸取动力学回收动力学模型

    渗滤液浸沥下垃圾焚烧炉渣中的重金属行为

    田童黄亚继肖怡萱程好强...
    6514-6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遵循以废治废的研究思路,通过开展渗滤液浸沥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的实验,探究了渗滤液在不同浸沥温度(50~90℃)及浸沥时间(5~15min)下对垃圾焚烧炉渣中重金属Zn、Ni、Cu、Pb、Ba和Cr迁移行为的影响,并对浸沥后形成的底渣进行浸出毒性分析,以判断最佳浸沥条件。研究发现,炉渣可捕获渗滤液内的Ni、Zn、Pb、Cr和Ba,而Cu则从炉渣内释放迁移至渗滤液内。伴随浸沥温度的升高,除Pb和Cr以外,底渣内重金属整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随浸沥时间增加,各重金属由于沉淀、吸附、络合或沉淀溶解等因素变化呈现不同变化特点。根据浸沥后形成的底渣内重金属浸出浓度和浸出率分析,所有浸沥工况下形成的底渣毒性均较小,浸沥温度70℃、浸沥时间10min为最佳工况。本文通过重金属浸出毒性分析为实际工业过程中被渗滤液浸沥后炉渣二次利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生活垃圾焚烧炉渣渗滤液重金属迁移浸出毒性

    无溶剂法制备PVDF/GE中空纤维膜与性能分析

    王琦铭陈凯凯岳征杰赵微...
    6524-6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在纺丝制膜过程中有机污水排放问题,采用无溶剂法制备聚偏氟乙烯(PVDF)/石墨烯(GE)中空纤维膜。将PVDF、GE和功能粒子熔融共混制备初生中空纤维膜,利用后拉伸和GE协同作用重新设计PVDF晶体结构,探究不同拉伸比对中空纤维膜晶型转变和力学性能以及渗透性能的影响,观察不同拉伸比中空纤维膜的表面形貌,并利用一系列仪器测试了膜的孔径分布、力学性能和渗透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PVDF/GE中空纤维膜内部存在a晶型向β晶型转变,拉伸后GE在中空纤维膜内部形成石墨烯通道,拉伸比越大,内部晶型转化越多,中空纤维膜的力学性能和渗透性能越好;当拉伸比达到100%时,中空纤维膜的断裂强度可达37。8MPa,内部β晶型含量为68。64%,煤油通量可达965。64L/(m2·h)。

    聚偏氟乙烯石墨烯中空纤维膜无溶剂法β晶型

    外加电位对高浓度马铃薯淀粉废水电发酵产甲烷系统的影响

    尚高原余金鹏崔凯郭坤...
    6533-6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铃薯淀粉废水的良好可生化性使其非常适合通过厌氧消化来产甲烷,但是其高的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容易使传统厌氧消化系统"酸败",从而造成产甲烷性能降低和系统稳定性差的问题。电发酵产甲烷系统可有效解决传统厌氧消化的"酸败"问题,但针对高浓度马铃薯淀粉废水的研究还未见报道,且外加电位对系统的性能影响还有待探索。本文采用双室套筒微生物电化学反应器作为电发酵系统处理溶解性COD(SCOD)为6400mg/L的高浓度马铃薯淀粉废水,考察了不同阴极电位(-1。0V、-1。2V、-1。4Vvs。Ag/AgCl)对电发酵体系产甲烷性能的影响,并揭示了阴极电发酵抑制系统酸败和提高产甲烷速率的机制。实验结果表明,电发酵系统通过阴极原位供氢将厌氧消化产生的CO2转化为甲烷,从而提高了甲烷的产量和纯度。将阴极电位从-1。0V降低到-1。2V时,施加的电流从-0。05mA增加到-0。15mA,甲烷产量从1。03mL/mg SCOD增加到1。31mL/mg SCOD,甲烷含量从88%增加到95%。进一步降低阴极电位至-1。4V时,产生的氢气超过了反应体系内将CO2转化为甲烷所需的氢气,高氢气分压抑制了丙酸盐和丁酸盐向乙酸盐的转化,故系统的甲烷产量没有改善反而受到了抑制。因此,-1。2V是该电发酵体系的最佳电位。这些结果表明,电发酵体系可以用于从高浓度马铃薯淀粉废水中直接进行厌氧消化产甲烷,电发酵通过原位供氢和嗜氢产甲烷途径来增强系统甲烷产量,而氢气的供应速率是电发酵成功的关键。

    马铃薯淀粉废水厌氧消化微生物电化学甲烷二氧化碳原位提纯阴极电发酵

    玄武岩石粉强化MEA溶液捕集CO2

    陈琳琳张磊张春金唐华...
    6543-6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乙醇胺(MEA)作为CO2吸收剂已被广泛用于烟气CO2捕集,但是高CO2再生能耗给该技术的大规模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挑战。向吸收剂中添加固体催化剂可降低再生反应能垒,提高CO2解吸速率,最终实现在较低温度下的快速解吸。本文采用天然矿物质——玄武岩石粉作为催化剂强化MEA溶液捕集CO2性能。首先对比了添加玄武岩与空白MEA溶液的CO2捕集性能差异;接着采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红外、氮气物理吸附、吡啶红外、氨气程序升温脱附等表征技术探究了玄武岩催化反应过程的物化性质;最终,提出了玄武岩催化反应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玄武岩石粉表面存在Brønsted酸位、Lewis酸位和Lewis碱位,具有提供质子和接受电子的能力。100℃条件下,与空白实验相比,其CO2循环吸收容量提高了 5。0%,CO2解吸速率最大提高76。5%,显热降低11。9%。因此,玄武岩石粉可作为CO2解吸催化剂用于强化MEA溶液捕集CO2性能。

    二氧化碳玄武岩吸收-解吸能耗催化

    矩阵分析法优化臭氧膜接触传质技术

    姚福春毕莹莹刘超唐晨...
    6553-6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疏水性聚四氟乙烯(PTFE)中空纤维膜组装成膜接触式反应器,开发了膜接触式臭氧(O3)无气泡传质技术。当搅拌速度达到1000r/min时,膜传质的传质情况(表观传质系数KLa=0。0807min-1)与气泡传质(KLa=0。0791min-1)相当。进行了单因素实验及L16(44)正交实验,研究了进气流量、O3进气浓度、pH、苯酚浓度等对中空纤维膜接触式反应器O3传质情况的影响;采用极差分析、方差分析、综合平衡分析及权矩阵分析进行数据处理,优化膜接触式O3无气泡传质技术的传质条件。结果表明,四种实验因素均对O3无气泡传质效果产生了显著性的影响;优化后的传质条件为:进气流量100mL/min,O3进气浓度100mg/L、初始pH为10、污染物浓度30mg/L。优化条件下三次重复实验O3传质通量均保持在170mg/(m2·min)以上,O3吸收率均达到了 80%以上。

    臭氧膜接触式反应器无气泡传质正交实验综合平衡分析权矩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