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进展
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进展

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

黄丽娟

月刊

1000-6613

hgjz@263.net

010-64519500/9501/9502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进展/Journal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进展》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主办,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技术信息型刊物,为中国化工学会会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化工进展》以反映国内外化工行业最新成果、动态,介绍高新技术,传播化工知识,促进化工科技进步为办刊宗旨。所刊内容涵盖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物与医药、新材料、化工环保、化工设备、现代化管理等学科和行业。2006年《化工进展》杂志将继续倡导工业媒体为产业服务的理念,注重实用性和先进性,关注新技术、新产品及新设备。《化工进展》面向过程工业中的技术和管理部门,读者群包括化工、石油化工行业及过程工业中的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和学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能量密度及高功率特性锂一次电池研究进展

    代化吴军周章华张斌...
    6680-6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应用需求发展和装备技术升级,现有商业化锂一次电池已不能满足低成本、高能量密度及高功率的应用需求.高能量密度及高功率特性"双高"锂一次电池研究是目前面临的技术难题,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大力开展锂一次电池性能提升研究,同时寻找新的锂一次电池体系.鉴于此,综述了基于低成本、高能量密度新体系锂/硫一次电池及有机正极材料锂一次电池的研究进展.同时,基于现有锂/二氧化锰、锂/氟化碳等电池体系,探讨了通过材料纳米化、表面处理及工艺优化设计等多种手段提升其功率特性的研究进展,并对高功率新体系锂/铬氧化物、脱锂态钴酸锂正极锂一次电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最后,对后续发展进行了展望,对现有电池体系的深入研究挖掘出电池高功率特性潜力,新体系锂电池的研究为得到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特性锂一次电池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锂一次电池高能量密度高功率特性有机化合物纳米材料优化设计

    氢能管道输送技术最新进展

    张家俊国丽萍
    6692-6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双碳"背景下,氢能因其清洁、零碳、高效、储量丰富等特点,将逐渐发展成为世界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的长距离管道输送技术是其产业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技术,亦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技术.管道输送被认为是氢能长距离运输的最佳方式,具有安全、高效、节能的特点.本文对氢能管道输送技术最新进展进行全面的概述和总结,分析表明:在国内对于氢能管道输送技术研究中,受限于掺氢比、安全性和相关技术工艺、设备不完善等问题,氢能长输管道技术规范标准和风险评估体系尚未完整建立,氢能的规模化应用尚未实现;实现氢能大规模应用,关键在于氢能管道输送核心技术的突破和氢能管道输送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管道输送天然气安全性相容性

    考虑波动性约束的原油全产业链生产调度优化模型

    刘华林乔跃魏志伟包亚岭...
    6700-6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常见的原油产业链生产调度优化模型主要针对产业链中的局部环节,并且模型通常只涉及以综合成本最小为目标的单一目标线性规划.本文对原油全产业链的各个生产环节进行了精确描述,建立了能全面反映系统多目标生产调度的优化模型,并采用了ε-constraint方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另外,在传统调度模型中,由于未能准确描述各周期内加工量和运输量的波动性,导致加工波动和运输波动量过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模型引入了辅助变量和约束,对波动性因素进行惩罚,从而减少各周期内加工量和运输量的波动性,使得模型求解结果更接近实际调度情况.结果表明,考虑波动性约束的原油产业链生产调度优化模型能够在满足实际调度需求的同时,使综合成本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数值.

    智能调度线性规划加工波动运输波动ε约束多目标优化

    基于280A·h方块电池组风冷热管理单元的仿真研究

    康芳明苏庆宗王亚雄
    6711-6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80A·h大容量储能电池所开发一种新型微多孔板风冷热管理单元,通过仿真软件ANSYS Fluent对比研究"Z"型和"U"型风道结构对电池热管理单元热性能的影响.最终选定以"U"型风道结构探究有无多孔板,不同多孔板厚度、入口风速、环境温度以及放电倍率下电池组温度场和流场分布.结果表明,添加多孔板可有效优化流量分布,提升电池组内部温度分布均匀性;增加多孔板厚度,电池组最高温度显著降低;增大风速可显著改善电池组最高温度和平衡电池组内部温差;电池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均与放电倍率呈现正相关.此外,当多孔板厚度6mm、放电倍率1C、风速为10m/s、环境温度25℃时,电池组最高温度为36.51℃,最大温差仅为1.55℃,工作性能最佳.本文所开发的新型微多孔板风冷热管理单元能够快速释放方块状电池大倍率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从而显著提升储能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和安全可靠性.

    计算流体力学风冷微通道湍流电池热管理对流传热数值模拟

    光催化用于有机物选择性转移氢化研究进展

    潘晟昊陈伦刚张兴华张琦...
    6723-6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几十年,光催化的发展为能源的有效利用开辟了新的道路.基于光催化的转移氢化技术无需使用气态氢气、反应条件温和、能量来源清洁可持续、反应进程易控,有望用于新时代背景下的有机物选择性转化.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光催化体系用于有机物选择性转移氢化的研究进展.首先,阐述了光催化转移氢化的原理.其次,从不同官能团选择性氢化的角度,梳理和归纳了不同光催化剂及其反应体系的研究成果,解释了典型催化体系的反应机理,介绍了新型的氢化体系和底物高值化的途径.最后,指出了光催化加氢仍存在反应速率及量子效率低、用于可见光的光催化剂较少、传统反应器不适用和使用耗电模拟光源等不足.对此,对光催化与电催化协同、开发新型光催化剂、设计适用于光催化的反应器及直接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催化等作出了展望.

    催化光化学加氢选择性能源

    铜基催化剂电催化还原CO2制乙醇最新研究进展

    佟振伟闾菲马子然李歌...
    6735-6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CO2电催化还原技术在能源转换和温室气体减排中具有重要应用潜力.如何获得高电流密度、高选择性的目标产物,尤其是多碳产物,成为该领域的难点和热点.本文综述了铜基催化剂在电催化还原CO2制乙醇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CO2电催化制乙醇的最高性能水平、催化剂材料的改性策略、电解工艺创新、电极稳定性调控、反应机理等.特别关注了那些能够达到工业应用电流密度且乙醇选择性较高的铜基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和应用.讨论了影响铜基催化剂性能的关键因素,如催化剂的价态、催化剂性能衰减以及电极稳定性等.最后,展望了铜基催化剂在CO2电催化还原制乙醇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提高催化效率、稳定性和工艺放大研究.本文旨在为电催化CO2还原制乙醇高效催化体系的研发和工业化可行性提供参考和建议.

    电催化还原二氧化碳乙醇稳定性选择性

    电磁感应加热二氧化碳甲烷化催化反应器模型

    王付泳陈健豪李照杨光星...
    6750-6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磁感应加热技术作为一种新型非接触式供能技术,可用于化学反应器的加热.该技术有望实现化学品生产工艺从化石能源驱动向电能驱动转型,有效降低化学工业的碳排放.本文对电磁感应加热的二氧化碳加氢甲烷化反应器进行了模型研究,建立了电磁感应加热方式下的COMSOL Multiphysics模型,设计了y=An、y=Bn2、y=Cn3、y=Den、y=E五种缠绕方式,探究了线圈缠绕方式和工艺条件对反应器温度、浓度分布和能耗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电磁感应加热线圈可在入口段和反应段采取不同的缠绕方式:在入口段,线圈宜紧密缠绕以实现快速升温;而在反应段,线圈应稀疏缠绕以避免反应器出现"热点".线圈的缠绕方式是优化电磁感应加热反应器性能的关键,有助于避免反应器出现"热点"和失稳,降低反应器的能耗.

    二氧化碳甲烷化电磁感应加热数值模拟反应器模型反应工程

    TiO2基两相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析氢性能

    赵文潇裴刘军贾伟科王际平...
    6760-6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TiO2作为一种价格低廉、应用广泛的金属氧化物,加工改性后提高其催化活性,可广泛应用于电催化领域.本文制备了一种亲水性锐钛矿型TiO2多级花状结构,在其表面负载PdCu NPs,所得PdCu NPs@TiO2两相复合纳米材料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多的活性位点.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BET分析等手段对PbCu NPs质量分数为5%、10%和20%的PdCu NPs@TiO2样品进行表征,并利用电化学测试观察其催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d2Cu NPs@TiO2-10(Pd与Cu之比为2∶1)两相复合纳米材料作为析氢反应(HER)电催化剂性能最优,具有较低的水吸附/解离能垒和H中间体脱附能垒.在酸性条件下电流密度达到10mA/cm2时具有35.8mV的低过电位,46.3mV/dec的低Tafel斜率,表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活性.

    二氧化钛钯铜合金颗粒催化剂制氢复合材料

    特殊浸润性多孔膜及其在膜蒸馏中的抗污染特性研究进展

    刘大朋郑俊芝周学良张干伟...
    6769-6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膜蒸馏技术在高盐度废水处理、高价值盐分收回和高纯度水资源汲取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目前,膜蒸馏技术尚未被大规模推广应用,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膜污染问题尤为突出,而特殊浸润性膜表面的构筑是公认的缓解膜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主要从特殊浸润性表面理论模型、膜制备和膜抗污染特性等几个方面,综述了特殊浸润性多孔膜在膜蒸馏中的抗污染特性研究进展.首先,简单介绍了膜蒸馏技术和膜蒸馏操作中的膜污染类型、过程,比较了近五年膜蒸馏与膜污染相关研究热点和发文量;其次,基于Young模型、Wenzel模型和Cassie-Baster模型系统阐述了特殊浸润性表面的构筑原则,举例说明了特殊浸润性多孔膜的设计制备及其抗污染特性;最后,提出特殊浸润性多孔膜应用于抗污染膜蒸馏尚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包括制备工艺较复杂、微纳米结构较脆弱、低表面能材料较单一、评价标准不统一等.低毒、低成本、广谱抗污染、耐酸碱等特殊浸润性多孔膜的开发将成为重点研究方向.

    膜蒸馏特殊浸润性膜污染超疏水膜结垢

    可见光和红外自适应伪装技术研究进展

    陶俊东嵇海宁刘东青
    6780-6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适应伪装是一种综合材料科学、传感技术和控制工程等多领域知识的前沿技术.该技术可以根据周围背景环境变化实时调整被侦测目标,使目标在一定光谱范围内(如可见光和红外光)的光学特征与背景保持一致或接近,从而有效地降低目标被探测概率.近年来已发展出一系列基于不同控制方式的光学调控器件和系统,其均在自适应伪装领域发挥出重要作用.本文从四个方面综述了可见光和红外自适应伪装技术研究进展,包括光驱动自适应伪装、热驱动自适应伪装、电驱动自适应伪装和智能集成系统驱动自适应伪装,并阐述了各类自适应伪装技术的调控原理及其实现方式.探讨了自适应伪装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指出目前该技术仍处于实验阶段,实际环境中性能不太稳定,难以应对复杂的背景信息,通过伪装材料的研发和复杂背景信息处理系统的建立,可以为自适应伪装技术迈向智能化和多样化发展奠定基础.

    可见光红外光自适应伪装集成驱动光谱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