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进展
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进展

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

黄丽娟

月刊

1000-6613

hgjz@263.net

010-64519500/9501/9502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进展/Journal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进展》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中国化工学会、化学工业出版社主办,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技术信息型刊物,为中国化工学会会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化工进展》以反映国内外化工行业最新成果、动态,介绍高新技术,传播化工知识,促进化工科技进步为办刊宗旨。所刊内容涵盖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生物与医药、新材料、化工环保、化工设备、现代化管理等学科和行业。2006年《化工进展》杂志将继续倡导工业媒体为产业服务的理念,注重实用性和先进性,关注新技术、新产品及新设备。《化工进展》面向过程工业中的技术和管理部门,读者群包括化工、石油化工行业及过程工业中的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和学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固态锂电池的产业化和技术研究进展

    高玉李王红秋黄格省鲜楠莹...
    4767-4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固态电解质代替有机电解液的全固态锂电池具有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等优点,有望成为下一代能量存储设备的解决方案之一。虽然行业内对全固态锂电池发展的趋势普遍持有共识,但目前全固态锂电池产业化仍面临很多挑战,如硫化物电解质的水氧稳定性差和阴极与固态电解质界面问题、氧化物电解质的界面阻抗高和加工性能差以及聚合物电解质室温离子电导率低和电化学窗口窄等关键问题尚未解决,制约全固态锂电池的规模化应用。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综述了国内外全固态锂电池的技术发展现状,剖析提出了全固态锂电池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案,最后,对全固态锂电池未来攻关方向进行了展望。

    全固态锂电池固态电解质硫化物氧化物聚合物

    降冰片烯制备工艺进展

    李传玺鲁旭李阳李文冰...
    4779-4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烯烃聚合物是一类性能优良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其单体降冰片烯的制备工艺复杂且存在工程安全问题,长期被少数企业垄断,价格昂贵。关于降冰片烯合成的报道多为专利,年代跨度大且缺乏系统性综述。本文围绕降冰片烯的制备过程,首先对双环戊二烯裂解制备环戊二烯工艺进行了总结,按照液相法、气相法进行分类和比较,分析了两种方法在反应温度、停留时间、反应设备、稀释剂和阻聚剂等方面的区别,探讨了两种方法的优劣势。之后总结了液相法、气相法或超临界法下加成反应制备降冰片烯的工艺特点,分析了不同制备方法在温度、压力、反应器形式、稀释剂等方面的区别和优劣势,为降冰片烯制备工艺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参考借鉴。最后,对多环降冰片烯衍生物的制备工艺进行了介绍。

    降冰片烯环戊二烯乙烯反应工程工艺

    基于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化法煤气化反应器模型开发及应用

    赵梦磊赵军鲁鸿滨陶少辉...
    4793-4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开发的煤气化专有模块集成了煤气化的热解过程与气化过程模型。根据热解模型计算得到煤热解后的组成,基于吉布斯自由能最小化的原理构建平衡模型,采用Rand法将有平衡约束的最优化问题转换为无约束的最优化问题,简化煤气化过程模型的求解方法,得到煤气化反应产物的组成,并以煤气化工业数据为例,检验开发的煤气化模型的准确性。基于开发的煤气化反应器模型,考察了煤浆浓度和氧煤比对气化产品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煤浆体积分数为52。5%~65。5%时,有效气体体积分数由71。6%增加至81。2%;当氧煤比由491增大到560时,有效气体体积分数增大至最大值77。75%后又逐渐减小。有效气体体积分数随着煤浆浓度增大而增大,随着氧煤比浓度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开发的煤气化专有模块对煤气化过程的模拟结果准确可靠,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煤气化Rand法吉布斯自由能反应器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浆料混合过程数值模拟

    李晟陈亚舟姜威彭杰...
    4800-48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浆料制备工艺中浆料的混合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实验测量获得了浆料流变特性、密度与铂-碳颗粒体积分数之间的关联关系,并建立了浆料混合过程的"液-固-气"三相流动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桨叶搅拌和高速剪切分散作用,对浆料混合过程中混浆装置内部的流场结构和铂-碳颗粒分散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搅拌桨叶作用下,混浆装置内形成的大尺度流动结构未能有效抑制铂-碳颗粒的沉降现象。然而,引入高速剪切分散装置后,不仅能够通过抽吸作用缓解铂-碳颗粒的沉降,还能通过狭缝喷射流动增强混合效果,从而显著改善铂-碳颗粒在流场中的分散特性。上述结果为混浆装置结构设计与改进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浆料的高效制备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燃料电池计算流体力学多相流混合流变学

    原油常减压蒸馏装置热集成方案分析评价

    罗世发王侃张冰剑陈清林...
    4810-4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原油常减压蒸馏装置用能特点,本文利用夹点分析方法对原油常减压蒸馏装置热集成方案进行分析评价,借助提出的热集成有效值评价指数,探讨基于夹点分析的常减压装置热集成优化策略,并研究该指标在夹点之下热集成、跨夹点热集成及夹点之上热集成等不同的热集成方案中的应用,所提出方法可用于判断常减压装置热集成方案是否切实有效,能够有效指导炼油企业常减压装置间的热集成。案例研究表明,跨夹点高温热水热集成方案中,热集成有效值仅为7%;夹点之上相同温度,不同热量催化油浆A与催化油浆B热集成方案中,热集成有效值分别为100%与60%,分别降低了装置热公用工程负荷约25%与30%。

    原油常减压蒸馏装置热集成夹点分析优化

    基于物理信息神经网络的甲烷无氧芳构化反应的正反问题

    李依梦陈运全何畅张冰剑...
    4817-4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决化学反应动力学建模的正问题和反问题研究有助于更深地理解反应机理,降低实验成本。本研究以一维填充床甲烷无氧芳构化(MDA)反应为案例,利用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将化学反应机理方程耦合到损失函数中,以此构建动力学建模和参数反演的求解框架。首先,通过正问题求解确定最佳神经网络超参数方案,结果表明构建的正问题模型在求解MDA反应动力学方程上有良好的预测性能,训练和外推的L2误差分别为0。19%和0。95%。在此基础上,在0、0。1%、0。3%高斯噪声下,利用标签数据反演反应速率常数,训练得到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相对误差均在0。5%内,体现出了反问题模型在低质量数据下进行未知动力学参数反演的能力。

    甲烷无氧芳构化物理信息神经网络反应动力学模型反问题

    采用扭曲片内插件的管壳式换热器自动设计新方法

    崔祎李孟原杨路李海东...
    4824-4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管壳式换热器作为应用最广泛的换热器,对其进行优化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主题。现有的设计方法多数是基于启发式方法求解或调用商业求解器,其运算速度较慢且不能保证设计解的质量。本文将集合修剪算法应用于管壳式换热器的自动设计,将管外径、管长、壳程直径、管程数、扭曲片节距、扭曲片厚度等定义为离散变量后输入,程序自动输出设计结果与方案。对采用扭曲片内插件的管壳式换热器进行自动设计优化,分别以最小化换热面积、年度总费用、净现值作为优化目标进行单目标优化。对比发现集合修剪算法可以保证设计解的全局最优,同时降低优化求解时间,可在0。5~2s内给出结果。以换热面积最小化为目标函数的优化结果显示,集合修剪算法可得到更小的换热面积,比文献值减少了0。7%,同时采用强化传热可减少换热面积。热流分配在管程时,强化技术降低了7。7%的换热面积,管程侧的压降则提高了16。9%;热流分配在壳程时,则降低14。6%的换热面积,管程压降提高了98。7%。以最小化年度总费用和净现值为目标的优化结果显示,强化传热的费用低于未强化情况,热流分配在管程时费用降低13。1%,分配在壳程时则降低0。57%。此外,换热器的费用也会受到成本参数的影响。

    换热器强化传热全局最优集合修剪

    面向实际化工过程故障诊断的强化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构建与应用

    张佳鑫张淼戴一阳董立春...
    4833-4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技术可以帮助操作人员及时有效发现和检测异常情况,是当前工业与大数据融合的热点领域之一。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DCNN)是最常用的基于数据驱动的故障诊断模型,但其激活过程存在正负值计算不匹配以及信息流通效率低导致的参数冗余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最大平滑单元(maximum smoothing unit,MSF)函数的新激活机制克服传统激活函数的缺点,并且引入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结合门控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GRU)提升DCNN的信息流通效率克服参数冗余问题,以综合提升传统DCNN模型的故障诊断性能。强化深度卷积神经网络(enhanced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EDCNN)的现有模型表现出显著提高的故障诊断性能,这在工业致动器控制系统和工业酸性气体吸收过程中的应用得到了验证。两个过程的平均故障诊断率均超过99。0%。

    故障诊断强化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过程控制系统工程激活函数

    超深层耐高温压裂液研究进展与展望

    徐忠正赵明伟刘佳伟戴彩丽...
    4845-4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是我国未来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的重点突破领域。压裂是实现超深层油气高效开发的重要手段,但超深层压裂面临的苛刻条件对压裂液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从增稠剂、交联剂和延迟交联技术三方面对超深层耐高温压裂液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回顾国内外常用稠化剂和交联剂对于提升压裂液耐温性能的发展历程,明确现有深层/超深层压裂液的耐温界限。目前在压裂液延迟交联的技术方法中依靠环境响应的延迟交联技术最具有应用潜力,但耐温压裂液仍然存在"用剂浓度高、分子结构复杂、井筒摩阻高"的问题。研发具有低伤害、高减阻、低成本的耐高温延迟交联压裂液将是超深层压裂液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深层/超深层油气高效开发压裂工作液技术提供借鉴。

    超深层压裂液耐高温延迟交联

    全钒液流电池离子导电膜的选择性

    张巍宋权斌周运河董梦瑶...
    4859-4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钒液流电池(VFB)具有功率大、容量大、效率高、安全性能高的特点,近年来在储能应用方面受到广泛关注。离子导电膜作为VFB的关键组件,存在严重的钒离子交叉污染问题,易造成电池容量损失,降低电池使用寿命,因此深入了解VFB离子导电膜的选择性和质子传导对电池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VFB中阳离子交换膜、阴离子交换膜、两性离子交换膜以及多孔膜等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离子导电膜上钒离子的渗透和质子的传输,重点总结了离子导电膜的改性、超薄复合膜设计、膜内微观结构优化及离子基团功能化对提高离子导电膜选择性和电导率的影响,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当前VFB离子导电膜选择性和电导率之间的平衡问题,为开发高性能、低成本、长寿命的离子导电膜,促进其商业化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并展望了基于质子传导机制的氢键网络结构、多孔导电膜、低成本的超薄复合膜以及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离子跨膜来提高VFB离子导电膜选择性的研究方向。

    全钒液流电池离子交换膜多孔膜离子选择性渗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