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静海

月刊

0438-1157

hgxb@cip.com.cn

010-64519485/86/89/90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学报/Journal CIESC Joru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学报》以促进国内外化工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为宗旨,主要刊载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道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扼要报道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选载对学科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综述与专论。栏目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表面与界面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和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现代化工技术。《化工学报》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多年来本刊一直保持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严把稿件质量关。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实力强大的编委会,严格的审稿制度和编校程序,保证了刊物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保持了国内化工界权威性学术期刊地位。发表文章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的文章达83%,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各种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所属的文章占有较大比例。《化工学报》是很多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的源期刊,如美国的《CA》、《EI》,俄罗斯的《文摘杂志》,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指标在同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在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2006年以来主要获如下奖项:2006 年获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6-2010 年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2010 年连续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示范项目B类2007 年论文“用石蜡-CO2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在流化床中进行细颗粒包覆”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8 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 年论文“高固气比状态下的粉煤气力输送”被评为“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2008 年论文“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0 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流化床液固两相传质过程的模拟研究进展

    任盼锋海润泽李奇李文彬...
    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液固两相流化床具有液固相接触效率高、传质和传热性能好、颗粒分布均匀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众多工业过程中.然而,流化床中与传质过程耦合的颗粒流化的复杂非线性特征及其湍动特性,使得对传质过程特性的研究十分困难.且仅依靠实验观测和理论预测难以揭示多相流相互作用规律,无法获得全面和详细的速度场和浓度场分布情况.近年来,数值模拟的快速发展为深入探索流化床中液固两相流动行为及其与传质过程耦合问题提供了重要的途径.本文对流化床液固两相流动与传质过程模拟方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借助于计算传质学理论可以更精确地预测局部浓度的分布情况,进而可以深入分析液固两相流化床中的传质过程规律与传质特性,为液固两相流化床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流化床两相流动传质过程数值模拟计算传质学湍流传质扩散

    高分子材料阻燃与抑烟的分立设计思想

    孙艺姜润韬金晶李凯涛...
    1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高分子材料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防火安全性问题日益凸显,高效环保阻燃抑烟剂的开发成为当前材料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然而,与发展较为成熟的阻燃剂研究领域相比,世界各国在抑烟剂方面的研究普遍处于起步和初期发展阶段.同时,多数抑烟剂的研究处于阻燃剂的从属地位,即在阻燃剂的基础上附加抑烟的性能,对单功能抑烟剂的开发重视度不够,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高分子材料中结构和官能团的多样性使其燃烧和发烟机理有显著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种类的高分子材料的燃烧和发烟过程,其阻燃和抑烟剂在组成和结构上的设计亦应有明显区别.以同一种材料实现阻燃和抑烟的兼顾,往往顾此失彼,导致两者性能均无法得到最大的发挥.因此,本文提出将阻燃剂和抑烟剂的功能分离开来的设计思想,加强单功能抑烟剂的研究投入,对阻燃/抑烟材料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再进行功能优化复配,将是实现高分子材料高效阻燃抑烟的有效途径之一.

    高分子聚合物阻燃抑烟分立设计

    电催化氮还原合成氨电化学系统研究进展

    刘恒源王海辉徐建鸿
    3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氨是化肥、涂料等领域中重要的化工原料,是产量第二高的商用化学品.目前,90%以上的氨均来自Haber-Bosch法,该工艺需要高温、高压条件,能耗较高,且依赖化石燃料的使用,产生大量CO2排放,在倡导节能环保的新时代下,该工艺面临严重的能耗及环保问题.电催化氮还原合成氨工艺是一种采用电能驱动的节能工艺,且原料为绿色环保的H2O和N2,其有望替代传统合成氨工艺.但是目前该工艺存在一些技术难点有待突破,使其产氨速率、法拉第效率等性能不高,距离商用化生产差距较大.分析总结了该工艺的技术难点,围绕该领域的优化策略,重点综述了针对合成氨电化学系统的改进措施,以及近几年文献报道的研究进展,最后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电化学催化化学过程氮还原反应氨合成电化学系统

    液固和气液固微型流态化研究进展

    马永丽刘明言李琛胡宗定...
    4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百年流态化的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直径不同的流化床.但是,多以流化床的大型化为研究目标,对微型流化床及其本身特性的研究很少.作为专门处理固体颗粒的流态化单元过程,其装置的微型化将兼具微通道反应器和宏观流化床各自的优点,是流态化研究的重要方向.鉴于气固微型流化床已有全面的国内外进展综述,本文仅对液固和气液固微型流化床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结论性内容包括:液固微型流化床床径减小,壁面效应增强,最小流化液速实验值大于Ergun公式计算值;需对描述液固均匀膨胀流化规律的Richardson-Zaki方程加以修正.气液固微型流化床内存在4种典型流型:半流化、弹状流、分散鼓泡流和液体输送流;由于床径减小,出现半流化状态,依据压降表观液速关系曲线等无法确定最小流化液速;气液固微型流化床的反应性能得以有效提升;最后给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气液固流态化流化床微反应器进展

    物理法水处理技术

    付鹏波田金乙吕文杰黄渊...
    5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的水环境和水生态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水污染治理形势依然相当严峻.物理分离由于可不加或少加化学、生物药剂,造成二次污染的风险小,被认为是清洁的水处理技术.突破常规以生化法为核心的矿化模式,构建以物理分离法为核心的资源化模式,可减少化学和生物药剂消耗、减排二次污染物,为我国水环境安全提供一条新路线.以市政污水、饮用水、工业水和海上油气开采生产水为例,介绍了物理法水处理技术的最新成果,从而为物理法变革性水处理技术提供新思路.

    废水污染废物处理回收物理法分离水污染控制

    氮化硅粉体制备技术及粉体质量研究进展

    向茂乔耿玉琦朱庆山
    7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氮化硅(Si3N4)具有优异的物化性能,在国防、电子信息等关键领域都占据重要的地位.高质量粉体是制备高性能Si3N4陶瓷的首要前提.通常高质量Si3N4粉体需要满足粒径细、分布窄、α相含量高、杂质含量低等条件.基于合成反应体系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制备Si3N4粉体的方法,着重从强化传热与传质角度介绍了改善粉体质量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当前工业生产现状,展望了高质量Si3N4粉体制备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氮化硅粉体技术碳热氮化法硅粉直接氮化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硅胺前体转化法合成机理

    湿法冶金回收废旧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周弋惟陈卓徐建鸿
    8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电动汽车和智能手机市场的逐年扩大,直接促进了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规模的增加,锂离子电池的回收与再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本文综述了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主要回收方法,包括梯次利用法、火法冶金法、湿法冶金法和直接回收法,重点综述了湿法冶金法的工艺流程和重要步骤,介绍了机械处理与正极材料浸出、浸出液的回收利用、有价值金属产物的再生合成的研究进展,最后对湿法冶金综合回收废旧锂电池正极材料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锂离子电池回收湿法冶金火法冶金金属回收

    锂枝晶的成核、生长与抑制

    丰闪闪刘晓斌郭石麟何兵兵...
    9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锂金属电池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和最低的氧化还原电位,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电化学储能器件之一.然而,金属锂阳极上的锂枝晶所引起的一些关键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实际应用.首先从离子浓度、电场、应力、温度四方面因素介绍了多形貌锂枝晶成核和生长机理;同时,总结了一些用于表征锂枝晶的先进技术;并归纳了抑制锂枝晶形成的策略,包括控制锂枝晶成核的亲锂表面电极、非均相晶核,控制锂枝晶生长的三维导电基体、物理涂层,以及具有固定阴离子的纳米结构电解质和形成球形锂沉积的盐包水电解质.最后提出了挑战和展望,探讨了锂枝晶的未来研究方向.

    锂枝晶结晶成核生长控制

    聚酯生物降解及评价方法研究

    朱振林王松林姜冰雪李家旭...
    110-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塑料"白色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自然界微生物的作用下能降解成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物的生物降解材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新型生物降解聚酯的开发离不开对材料生物降解性能的研究和评价方法的开发,为此,本文评述了生物降解聚酯的类型及其生物降解性能、聚酯降解微生物与酶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土壤、堆肥和水体环境中的材料生物降解性评价方法.可以看到低成本、高性能是生物降解聚酯的发展方向;现有聚酯降解微生物和酶尚不能满足聚酯工业回收应用要求,需开发更高效、更稳定的酶;目前生物降解评价方法受接种环境影响大、评价周期长且难完全模拟材料在自然环境中生物降解行为,新型生物降解聚酯的开发也亟需可靠、快速的降解评价方法.

    聚酯生物降解聚酯降解微生物聚酯降解酶生物降解评价方法

    微通道内CO2吸收与传质及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

    庞子凡蒋斌朱春英马友光...
    122-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在流体流动、传质、传热及反应等方面良好的调控能力,微化工技术成为化工学科重要的发展领域.综述了近年来以CO2应用为背景的微化工系统中的多相流与传质的研究进展.从流体流动和传质机理出发,分别介绍了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过程的传质规律.总结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应用进展.展望了微化工技术在二氧化碳吸收与传质方面的发展前景.

    微通道质量传递二氧化碳多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