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静海

月刊

0438-1157

hgxb@cip.com.cn

010-64519485/86/89/90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学报/Journal CIESC Joru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学报》以促进国内外化工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为宗旨,主要刊载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道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扼要报道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选载对学科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综述与专论。栏目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表面与界面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和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现代化工技术。《化工学报》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多年来本刊一直保持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严把稿件质量关。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实力强大的编委会,严格的审稿制度和编校程序,保证了刊物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保持了国内化工界权威性学术期刊地位。发表文章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的文章达83%,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各种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所属的文章占有较大比例。《化工学报》是很多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的源期刊,如美国的《CA》、《EI》,俄罗斯的《文摘杂志》,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指标在同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在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2006年以来主要获如下奖项:2006 年获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6-2010 年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2010 年连续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示范项目B类2007 年论文“用石蜡-CO2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在流化床中进行细颗粒包覆”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8 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 年论文“高固气比状态下的粉煤气力输送”被评为“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2008 年论文“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0 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微纳介尺度气液反应过程强化

    初广文廖洪钢王丹李晖...
    3435-3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阐述了微纳介尺度气液反应过程强化的研究背景,分析了该领域面临的微纳介区域中介质分散机制的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思路.以超重力反应器、膜反应器为例,介绍了我国在气液反应过程强化方面的基础研究以及潜在的工业应用,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微纳介尺度气液反应过程强化超重力

    己烷异构体吸附分离材料研究进展

    韩笑陈雨亭苏宝根鲍宗必...
    3445-3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己烷异构体的高效分离是石化行业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的关键过程之一.己烷异构体分子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极化率、沸点相近,分离极具挑战.目前,基于5A分子筛的吸附分离技术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5A分子筛的吸附容量较低,且无法实现单支链异构体与双支链异构体的选择性分离,限制了汽油辛烷值的进一步提高.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等新型多孔材料的结构多样性和高度可设计性使其可以精准识别异构体分子在形状和性质上的微小差异,展现出良好的分离性能和应用前景.重点综述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在己烷异构体分离中的研究进展,归纳了分离机理和影响因素,并对该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吸附分离己烷异构体

    固/液界面纳米气泡形成及稳定性研究进展

    王宗旭李紫欣白璐董海峰...
    3466-3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固/液界面上形成界面纳米气泡(SNBs),广泛存在于电催化、流体输送、矿物浮选等领域中,并影响各个过程的效率,因此明确其形成及稳定机理对过程调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实验观察和模拟计算两个角度,对纳米气泡的研究方法进行探讨,综述了不同气体类型、固体界面性质、液相添加剂下纳米气泡的形成规律.由于目前纳米气泡形成后的稳定性尚不十分明确,主要总结了现阶段广为接受的接触线钉扎稳定机制,并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此外,考虑到离子液体作为重要的化工溶剂,概述了该体系中微纳气泡的相关研究.最后简要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离子液体体系中纳米气泡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纳米气泡气体界面添加剂稳定性离子液体

    多糖微量元素络合物的饲料化应用研究进展

    王志李彦卿庄伟陈震...
    3478-3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糖微量元素络合物作为一类优质的有机微量元素,因其不仅能发挥多糖的优异生物学功能,而且能显著提高微量元素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等,备受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综述了植物、藻类和微生物多糖与硒、锌、铁等微量元素络合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强调了多糖分子结构对络合工艺条件的影响及多糖微量元素络合物在饲料工业的应用潜力,并讨论其当前面临的技术难题和解决方案,旨在从生化工程的角度为多糖微量元素络合物的生产提供指导,促进绿色农业种植与绿色畜牧养殖的融合发展.

    多糖微量元素络合合成饲料

    有机框架膜在气体分离中的研究进展

    王绍宇马翰泽吴洪梁旭...
    3488-3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渗透性、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的膜材料是决定膜分离过程效率的关键.有机框架膜(organic framework membranes,OFMs)具有孔隙率高、孔道长程有序、易于官能化修饰、稳定性强等特点,在气体膜分离领域具有重要发展前景.综述了有机框架膜的化学组成、结构特征、制备方法及其在二氧化碳捕集与分离、烯烃/烷烃分离及稀有气体分离等气体分离过程中的应用.最后,对有机框架膜在气体分离领域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有机框架膜膜分离气体分离多孔材料膜制备方法

    机械压力对锂电池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崔锦石川赵金保
    3511-3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锂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由于锂离子的嵌入/脱出或沉积/剥离,SEI膜持续生长及产气等副反应的发生会造成电池产生内压.压力能够通过界面作用影响锂电池的各项性能.回顾并总结了近年来压力,包括电池内压及外加压力对锂电池性能影响的研究.从压力作用下电池材料的形变、界面阻抗及金属锂负极的沉积模式及电池的循环和倍率性能的改变等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压力对锂电池隔膜及电解质、插层电极材料、合金电极材料及锂金属电极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同时对合理利用压力改善电池性能以及相关锂电池的设计策略进行展望,为从事相关研发的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

    锂电池电池压力电解质力学性能金属锂负极界面弹性

    热电池电解质与隔膜材料研究进展

    刘一铮石斌冉岭唐军...
    3524-3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种在使用时使电解质熔融而激活工作的储备电池,热电池的熔融盐电解质是决定其性能的关键要素之一.近年来,通过组分调控电解质新体系来降低熔点和提高离子电导率成为研究热点,利用基于热力学理论和热力学数据库的相图计算(CALPHAD)进行三元甚至四元熔融盐体系的筛选,为得到性能优异的熔融盐电解质提供便利,从而达到提升热电池性能特别是延长电池寿命的目的.熔融盐功能组分如黏结剂MgO等的加入可以减少电解质熔融盐泄漏,其用量和结构的优化可以提高熔融盐与电解液的亲和性以及减小电池内阻,进而提高热电池电化学性能;无机纤维隔膜的引入可以更大程度地减小或者消除无离子传导MgO的使用,同时无机纤维隔膜的使用提高了电池的安全可靠性,也为热电池的小型化提供了指导方向.

    电化学电解质热电池熔融盐无机纤维隔膜黏结剂复合材料

    多肽药物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郑龙田佳鑫张泽鹏郭建...
    3538-3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肽是由氨基酸缩合连接而成的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在医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多肽药物是现代医药研究的前沿方向,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综述了多肽生物合成法(天然原料提取法、酶解法、发酵法、基因重组法)和化学合成方法(液相合成法和固相合成法)的研究进展,重点综述化学合成法中的固相多肽合成工艺,介绍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离子交换色谱法、凝胶过滤色谱法、亲和层析法在多肽分离纯化中的应用情况,最后对多肽制药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多肽药物合成纯化

    近紫外激发单一基质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郑雷铭王明陈思郑淞生...
    3551-3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光LED(light-emitting diode)因其优异的发光性能被誉为是第四代固体照明光源.本文以量子效率作为核心参数,以暖白光为最终目标,分别对蓝、绿、红三基色稀土掺杂无机荧光粉和单一基质单掺、共掺、多掺的暖白光荧光粉的研究现状进行调研.结果表明,高量子效率的近紫外激发蓝色荧光粉其激活离子主要为Eu2+、Ce3+,绿色荧光粉为Tb3+和Eu2+,红色荧光粉为Eu3+和Eu2+.现有的单一基质暖白光荧光粉仍然存在诸多技术瓶颈,如:红光不足、显色指数偏低、量子效率偏低等.基于此,建议从已有的高效红粉出发制备单一基质白光荧光粉,以消除光谱中缺乏红色成分这一难题,并适当引入除Mn之外的过渡金属元素,同时加强对基质动力学理论,以及基质和稀土之间的电子耦合作用动力学理论的研究,期望能实现稀土掺杂无机荧光粉的设计计算与可控制备.

    近紫外激发单一基质荧光粉辐射动力学理论合成

    生物质基含氧化合物在过渡金属碳化物上加氢脱氧研究进展

    方辉煌吴历洁陈伟坤袁友珠...
    3562-3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渡金属碳化物由母体金属化合物经渗碳反应而形成,具有多变的结构组成和类贵金属的电子性质,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廉价催化材料,在催化加氢、加氢脱氧(hydrodeoxygenation,简写为HDO)和氢解等诸多重要催化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近年来,对过渡金属碳化物的研究及其催化应用取得显著进展,但由于其固有的复杂性如相组成、表面缺陷与物种等导致构效关联等科学问题尚不清晰,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过渡金属碳化物在生物质热解油中代表性含氧化合物HDO制备燃料和高附加值化学品中的研究进展,在分析了代表性含氧化合物反应路径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过渡金属碳化物的设计与合成策略及其结构与HDO催化性能关联,并展望了过渡金属碳化物作为生物质基含氧化合物HDO催化材料的研发方向与发展前景.

    过渡金属碳化物生物质含氧化合物C—O键加氢脱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