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静海

月刊

0438-1157

hgxb@cip.com.cn

010-64519485/86/89/90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学报/Journal CIESC Joru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学报》以促进国内外化工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为宗旨,主要刊载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道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扼要报道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选载对学科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综述与专论。栏目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表面与界面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和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现代化工技术。《化工学报》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多年来本刊一直保持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严把稿件质量关。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实力强大的编委会,严格的审稿制度和编校程序,保证了刊物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保持了国内化工界权威性学术期刊地位。发表文章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的文章达83%,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各种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所属的文章占有较大比例。《化工学报》是很多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的源期刊,如美国的《CA》、《EI》,俄罗斯的《文摘杂志》,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指标在同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在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2006年以来主要获如下奖项:2006 年获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6-2010 年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2010 年连续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示范项目B类2007 年论文“用石蜡-CO2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在流化床中进行细颗粒包覆”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8 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 年论文“高固气比状态下的粉煤气力输送”被评为“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2008 年论文“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0 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CO2-海水水合物生成强化方法研究

    杨明军宋维张磊凌铮...
    2939-2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水中的盐离子成分阻碍水合物成核进程,使得水合物法海洋碳封存耗时长、封存比率低.结合水合物非均相成核特征考虑,认为在局部区域内实现水合物优先成核,进而带动大片海域内水合物扩展生成的封存方法极具工业可行性.因而,开展海水水合物强化生成方法基础研究是推进水合物法海洋碳封存应用落地的基础.基于此,以高效、高转化率生成水合物为目标,在实验室尺度分别探究了高过冷度、添加剂四丁基溴化铵(TBAB)以及变温速率对海水水合物生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到盐离子抑制作用,400 m深度海水中水合物自然生成难度极大,而提高生成过程的过冷度可增强水合物生成驱动力;热力学添加剂TBAB难以显著改善海水水合物的生成条件,但可使生成速率有所提高;0.3 K/min降温速率下的水合物转化率分别是过冷度作用和添加剂作用下的1.28倍和1.19倍.在后续研究中,应考虑多种强化生成方法的耦合作用效果,开发更能缓解海水水合物生成难题的技术手段.

    二氧化碳水合物成核相平衡

    10 MWth化学链燃烧反应装置的CPFD模拟

    童永祺程杰林海陈曦...
    2949-2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自主设计的10 MWth化学链燃烧装置进行了全流程全尺度的计算颗粒流体力学(CPFD)模拟,得到了系统内详细的气固两相流流体动力学信息.首先基于经典实验验证了各曳力模型的可靠性,利用优选的EMMS-Yang曳力模型对系统进行了全流程模拟,分析了系统内的压力平衡,之后分析了系统内的固体循环流量,反应器内固含率分布、压力分布等关键参数,补充了实际运行过程中难以测量的细节信息,同时可以指导操作条件优化及反应器调控策略.模拟结果显示,系统实现了良好的压力平衡,空气反应器出口固体循环流量达到103.80 kg/s,燃料反应器出口固体循环流量达到40.10 kg/s,底部返料阀返料顺畅,使得系统快速达到稳定运行状态.

    化学链燃烧CPFD模拟曳力模型压力平衡

    水气转化对超临界水煤气化的抑制特性

    赵帅琪张瑞黄瀚赵昆鹏...
    2960-2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气转化是煤炭超临界水气化技术中关键的均相化学反应.然而,水气转化反应对煤颗粒孔隙内非均相气化反应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三维数值模拟,研究了颗粒孔隙内部水气转化反应对不规则煤颗粒超临界水气化过程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孔隙内的水气转化反应掉了大量用于煤的非均相气化反应的超临界水,降低了颗粒的气化反应速率,同时大量生成二氧化碳并富集于颗粒孔隙中,减小了孔隙中超临界水的扩散系数.定义了有效气化因子以定量表征水气转化反应对颗粒气化的抑制程度,发现了该抑制作用随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增强,且由于该抑制作用而增加的颗粒气化反应时间与有效气化因子呈简单对数关系.

    多孔颗粒多相反应煤炭超临界水气化

    污水污泥磷形态亚临界水热转化研究

    郑晓园蔡炎嶙应芝王波...
    2970-2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外源氮气加压的方式实现了水热过程温度-压力解耦,考察了亚临界水热过程有机物组成和初始水热压力对污水污泥中磷形态转化的影响,同时验证了该过程中生成蓝铁矿的可行性.污泥模化物水热实验表明,初始水热压力强化了磷富集于水热炭中,促进了葡萄糖和蛋白质转化为还原性物质,从水热炭中观察到较强的蓝铁矿X射线衍射峰.城市污泥水热实验表明,水热处理有利于磷富集于水热炭中,压力强化了磷向水热炭迁移,总磷(TP)浓度从31.45 mg/g(0.1MPa)提升到39.68 mg/g(1.0 MPa).水热温度110℃时,增加初始水热压力促进了污泥中Fe(Ⅲ)-P向Fe(Ⅱ)-P转化,1.0 MPa水热炭中Fe(Ⅱ)-P浓度为原始污泥的6.31倍.提高初始水热压力促进了污泥中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等有机物分解形成有机酸,使得水热液pH降低;蛋白质转化导致水热液中NH+4-N浓度升高.同时,水热液氧化还原电位升高,说明有机酸等还原性物质被消耗,促进了三价铁还原,致使水热炭中Fe(Ⅱ)-P浓度升高,有利于蓝铁矿生成.增压条件下,污泥水热炭XRD衍射图中观察到了蓝铁矿的特征峰,说明采用温度-压力解耦水热方法可以生成蓝铁矿.本研究为污泥磷资源回收提供了新思路.

    温度-压力解耦氧化还原电位还原废物处理回收

    电场调控生物柴油液滴燃烧行为

    左磊王军锋高健王道睿...
    2983-2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场作用下的液滴燃烧是研究静电喷雾燃烧的基础.设计搭建了电场作用下燃料液滴燃烧实验装置,通过可视化手段研究了竖直电场中生物柴油液滴的燃烧行为,分析了不同电场度下的火焰形貌、液滴形态演变特征及液滴燃烧规律.结果表明,电场力与自然浮力的竞争决定了火焰形貌,随着电场强度增大,向上火焰、准球形火焰和向下火焰相继出现,表现为上火焰高度减小、下火焰高度增大、火焰宽度先增大后减小、火焰锋面面积先减小后增大,其最大变化幅度依次为69.9%、243.1%、17.0%、10.9%.由于火焰锋面是燃料蒸气和氧气的反应区域,液滴的燃烧持续期随着电场强度增大而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大变化幅度为18.1%.

    生物柴油多相流界面电场液滴燃烧火焰形貌燃烧持续期

    中心脉冲气-液-固循环流化床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特性

    朱楼宋杨凡王猛施睿鹏...
    2991-30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提升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电化学性能,设计并搭建了一个中心脉冲气-液-固循环流化床微生物燃料电池(CPCFB-MFC),通过设计多组实验工况研究了脉冲液流频率和幅值、颗粒循环速率及气体流量对CPCFB-MFC产电及污水处理特性的影响.在中心液流脉冲频率为0.25 Hz、脉冲幅值为0.08 m/s、颗粒循环速率为3.3 kg/(m2·s)、气体流量为2 L/min条件下,CPCFB-MFC的输出电压达到最高(为649.2 mV),此时污水处理时间最短(为77 h).通过对比不同工况的污水处理效率和综合能耗,证明了在反应器内采用脉冲液流和气-液-固循环运行方式能进一步提升MFC的综合性能.这项工作对推动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燃料电池循环流化床脉冲液流产电污水处理活性炭

    PEMFC催化层耦合气体电荷传输过程的介观模拟

    豆少军郝亮
    3002-30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建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催化层的多孔结构,并通过格子Boltzmann Shan-Chen模型模拟催化层中水的毛细冷凝过程,分析运行湿度和液态水分布对质子传导、电化学活性面积和气体传输的影响规律.基于开发的耦合阴极氧传输、质子传导及电化学反应的介尺度电化学模型解析不同操作条件下催化层中的物理量分布并获得了催化层极化曲线,进一步研究确定催化层运行的最佳相对湿度为95%~98%.

    燃料电池催化层介尺度数值模拟液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