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化工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工学报

中国化工学会 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静海

月刊

0438-1157

hgxb@cip.com.cn

010-64519485/86/89/90

100011

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化工学报/Journal CIESC Jorunal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化工学报》以促进国内外化工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为宗旨,主要刊载化工及相关领域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报道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扼要报道阶段性研究成果和重要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选载对学科发展起指导作用的综述与专论。栏目包括:热力学;流体力学与传递现象;催化、动力学与反应器;分离工程;过程系统工程;表面与界面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能源和环境工程;材料化学工程与纳米技术;现代化工技术。《化工学报》是我国创刊较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多年来本刊一直保持严谨求实的优良传统,严把稿件质量关。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学术实力强大的编委会,严格的审稿制度和编校程序,保证了刊物的内容质量和出版质量,保持了国内化工界权威性学术期刊地位。发表文章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的文章达83%,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以及各种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所属的文章占有较大比例。《化工学报》是很多国际重要检索系统的源期刊,如美国的《CA》、《EI》,俄罗斯的《文摘杂志》,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等,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指标在同类期刊中位于前列。在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2006年以来主要获如下奖项:2006 年获第六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期刊一等奖2006-2010 年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6-2010 年连续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示范项目B类2007 年论文“用石蜡-CO2超临界流体快速膨胀在流化床中进行细颗粒包覆”获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 2008 年被评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8 年论文“高固气比状态下的粉煤气力输送”被评为“2007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优秀国内学术论文”2008 年论文“固体碱法制备生物柴油及其性能”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0 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Cu-TM1459金属酶催化不对称迈克尔加成反应

    张梦婷王书林桑熙元兴昊...
    3255-3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对称迈克尔加成反应是合成手性化合物的重要反应,手性的构建一般由传统手性金属络合物催化完成,催化剂结构复杂,制备困难.人工金属酶可以利用生物大分子替代过渡金属手性催化剂,成为研究的热点.使用TM1459蛋白质支架,在原有的金属结合基序上理性引入两个组氨酸和一个羧酸盐面部三联基序,配位Cu2+,制备了人工Cu-TM1459金属酶.将其用于催化不对称迈克尔加成反应研究,Cu-H52A/H58E变体金属酶具有中等反应活性和较高对映选择性(e.e.值达58%).进一步通过分子对接和催化机理研究对金属结合位点附近关键残基进行定点突变,I108A/C106V/K24E突变体催化该反应,产率99%,e.e.值93%.

    人工金属酶不对称迈克尔加成反应理性设计蛋白质生物催化催化剂

    酵母细胞催化合成18α-甘草酸

    邢登雪张良李文强梁建华...
    3266-3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18α-甘草酸(18α-GL)是一种齐墩果烷型皂苷,比其差向异构体18β-GL极性小、亲脂性好,更强的抗毒抗炎作用和更高的肝脏靶向性使18α-GL成为保肝护肝领域的主要药物成分.但目前18α-GL的制备方法污染大、效率低,亟需开发一种绿色简单地合成18α-GL的方法.利用酵母细胞异源表达糖基转移酶,通过全细胞催化方式鉴定出可催化18α-甘草次酸(18α-GA)特异性合成18α-单葡萄糖醛酸甘草次酸(18α-GAMG)的糖基转移酶cGuCSyGT和催化18α-GAMG特异性合成18α-GL的糖基转移酶GgUGT1.进一步运用蛋白质结构预测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究cGuCSyGT对18α-GA的催化活性比18β-GA低的原因.最后采用优化底物添加浓度、底盘细胞、底物添加时间、反应时间、培养基成分补加和底物溶剂的策略构建了酵母催化合成18α-GAMG和18α-GL的最优工艺,使18α-GAMG和18α-GL的产量分别达到(36.38±1.87)mg/L和(39.32±0.75)mg/L.本研究实现了18α-GAMG和18α-GL的微生物催化合成,可为18α-GL的微生物全合成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甘草18α-甘草酸18α-单葡萄糖醛酸甘草次酸糖基转移酶酵母细胞催化

    液相放电等离子体分解甲醇制氢:电极配置的优化

    王军锋张俊杰张伟王家乐...
    3277-3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液相阵列电极滑动弧放电等离子体分解甲醇来优化现有制氢技术,系统研究了不同电极配置对制氢性能的影响.获得最优极配数量,发现同放电功率下4针电极最大氢气流速达到1188.54 ml/min,相对于单针提高了 118%.此外,在液相放电中阵列针-环结构相比阵列针-孔板结构具有更高的氢气产能和能量产率.在阵列针-环电极配置工况,滑动弧放电等离子体分解甲醇表现出最佳制氢性能,能量产率69.75 g/kWh,能量效率71.12%,优于现有大多数制氢方案.

    液相放电等离子体甲醇制氢优化

    盐水微滴/泡沫铜复合体系中甲烷水合物生成动力学研究

    徐宏标杨亮李子栋刘道平...
    3287-3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高海水水合储气速率和储气密度对水合物技术规模化应用至关重要.将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与疏水性气相纳米二氧化硅高速搅拌分散成微米级盐水微滴.8.0 MPa、274.15 K条件下,利用不同硅含量的盐水微滴进行水合储甲烷实验,研究甲烷水合物生成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硅含量2.5%(质量分数)的盐水微滴分散性和储气性能最佳,储气量达141.01 cm3·cm-3,储气速率达7.37 cm3·cm-3·min-1.进一步将该硅含量盐水微滴填充至开孔泡沫铜中,构建盐水微滴/泡沫铜复合水合储气体系.研究发现,泡沫铜三维巢状金属骨架能显著加速水合反应热的转移,提高微滴水合储气性能.5.0~8.0 MPa下,相较于盐水微滴单一体系,复合体系水合储气量提高4.72%~21.70%,最大储气速率提高38.25%~110.58%.

    盐水微滴泡沫铜甲烷水合物生成动力学促进

    耦合LNG冷能的液态空气储能系统和液态CO2储能系统对比分析

    卢昕悦陈锐莹姜夏雪梁海瑞...
    3297-3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压缩气体储能系统中外加冷源的供应问题,同时高效利用液化天然气(LNG)冷能,构建了耦合LNG冷能的液态空气储能系统(LNG-LAES)和耦合LNG冷能的液态CO2储能系统(LNG-LCES),并进行了热力学和经济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气体压缩、膨胀做功和LNG换热环节在两系统中㶲损较大,是系统优化关键环节;适当增加储释能压力及LNG压力会提升系统性能,而LNG温度过低会降低系统性能.LNG-LAES的最优㶲效率、膨胀发电量、储能密度分别为57.53%、13.08 MW、79.61 kW·h/m3,均高于LNG-LCES(43.42%,5.44 MW,41.16 kW·h/m3);但LNG-LCES的循环效率和冷能利用率更高,对LNG温度波动有更强适应性,并在经济性方面表现较优.耦合LNG冷能的两种液态气体储能相比常规未耦合LNG的储能系统循环效率提高了 7%~25%,可为改进储能系统性能提供一定参考.

    LNG冷能液态空气储能系统液态CO2储能系统过程系统热力学经济性

    废旧晶体硅光伏组件EVA有氧热解动力学与产物特性

    丁湧李文建陈昭宇曹立辉...
    3310-3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源化处理回收废旧晶体硅光伏组件迫在眉睫,而其关键在于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薄膜的处理.面向EVA处理提出了有氧热解方法,展开有氧热解失重特性、动力学及产物特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最大失重速率从1.8%(质量分数)/s增加到3.0%(质量分数)/s,EVA在较低温度下热分解更多且速率更快,整体有氧热解活化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是由于氧气的存在促进了氧化反应,加速了有氧热解过程.随着热解终温的升高,焦与油产率呈下降趋势,气产率则随之增加.在2%氧气浓度下,热解终温的提高有利于CH4、C2H6物质富集,有利于油中羧类物质转化为烷烃、烯烃及醇类,使得焦逐渐由非晶质结构朝芳香化与石墨化转变.

    光伏组件EVA有氧热解氧气失重动力学产物

    DES合成高活性CoCO3纳米片及析氧反应性能研究

    刘亚超谭晓杰李旭东王瑞...
    3320-3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氢能因其热值高、清洁无污染等优势,被认为是实现碳中和最有效的能源载体之一.电解水制氢是实现可持续制氢的有效途径.其中,析氧反应(OER)缓慢动力学过程导致水分解效率低下,迫切需要开发高效、稳定的电催化剂.利用多元醇、尿素与CoCl2·6H2O之间的配位作用形成超分子三元低共熔溶剂(DES)体系,通过一锅溶剂热法构建表面粗糙的二维CoCO3纳米片,用于提升电催化OER效率,并针对醇羟基数量对CoCO3形貌及性能影响进行了探究.研究表明,丙三醇、尿素和CoCl2·6H2O三元DES体系制备的CoCO3-Gly催化剂,呈现更蓬松、更薄、更粗糙的片状结构,具有更加优异的OER性能,电流密度在10 mA·cm-2时过电位311 mV,经24 h稳定性测试电流保留率达99%.

    低共熔溶剂碳酸钴催化剂电催化析氧反应多元醇

    原位蒸汽辅助法用于一步制备多级孔Cu-BTC

    代艳辉熊启钊房强杨东晓...
    3329-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因其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结构高度可调等优势在气体吸附分离、催化、传感及生物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但大多数MOF的孔结构在微孔范围,狭窄的孔隙环境限制了其应用过程中的传质扩散以及活性位点释放,在微孔MOF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多级孔的构建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为实现经典Cu-BTC结构上的多级孔构筑,基于原位蒸汽辅助合成加刻蚀过程开发了一步制备多级孔 Cu-BTC的新方法.通过绿色刻蚀剂乙酸用量、蒸汽辅助时间的调节,获得了孔径范围可调的多级孔Cu-BTC.由于多级孔结构对传质过程和活性位点的提升作用,该材料在CO2电还原实验中展现出优秀的转化效率,最高乙烯的选择性可提升157%.通过蒸汽辅助耦合材料制备和刻蚀过程使得多级孔MOF的一步制备成为了可能,其具有的减少反应物用量和反应步骤的特点将进一步推动多级孔 MOF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

    金属有机骨架多级孔原位蒸汽辅助一步制备绿色刻蚀

    阳离子交换树脂基介孔石墨化碳合成与储钠性能

    王舒英左涛石志伟范小明...
    3338-3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价格低廉的阳离子交换树脂作为碳源,基于离子交换策略引入铁离子,调控阳离子交换树脂热解过程的石墨化碳结构,并进一步酸刻蚀热解产物中的单质铁和碳化铁,制备了一种介孔石墨化碳,用于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阳离子交换树脂基介孔石墨化碳相比直接热解所得的树脂基硬碳具有更大的层间距、更少的缺陷结构以及由薄层石墨化碳构成的介孔孔道,可以显著提高碳负极材料在高倍率下的比容量及循环稳定性.将该材料应用于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展示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和高倍率下的循环稳定性,在30 A·g-1的高电流密度下该材料的比容量可达100 mA·h·g-1,在0.5 A·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圈后比容量可保持在192mA·h·g-1.

    纳米结构热解电化学钠离子电池石墨化碳

    VO2@KH550/570@PS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热致相变性能

    张丽萍孟晓荣宋锦峰杜金晶...
    3348-3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成本和规模化的薄膜化生产技术是热致相变性二氧化钒VO2(M)普及应用于节能窗领域的关键.采用硅烷偶联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50/KH570对固相法合成的VO2(M)粉体进行表面改性,再经微乳液聚合得到聚苯乙烯(PS)修饰的VO2@KH550/570@PS微球(VSPS),以聚乙烯醇缩丁醛(PVB)、聚氯乙烯(PVC)、聚偏二氟乙烯(PVDF)为聚合物共混基材,系统研究表面修饰对VO2(M)基聚合物复合薄膜的性质及光学、隔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偶联剂预修饰有利于提升乳液聚合过程中PS与VO2结合,交联剂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的引入增强了VSPS的化学稳定性.相比VO2,VSPS在聚合物溶液体系中的分散能力增加,得到更加均匀的聚合物复合薄膜.其中VS570PS/PVB的可见光透光率Tlum高达86.64%,太阳能调制效率ΔTsol较VO2/PVB提升了 12倍,与空白玻璃温差达16℃.这种兼具高透光性和隔热性能的VSPS聚合物复合膜制备技术为VO2(M)的智能窗材料应用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热响应VO2@KH550/570@PS复合薄膜微乳液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