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海大学

吴远

季刊

1671-4970

sxb@hhu.edu.cn

025-83786376

210098

南京市西康路1号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哲学、政治学、文学、史学、语言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高等教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综述等学术性文章。本刊可供有关专业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热爱人文社会科学的各界人士阅读和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经济对城乡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

    孙爱军张建平葛扬
    11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认识数字经济与城乡差距的关系对于实现城乡融合有着重要意义.数字经济以数据作为主要劳动对象,以现代信息网络平台为劳动工具,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生产业态,通过重组经济结构,作用于城乡差距的变化规律.具体而言,从互联网经济与数字金融两个维度衡量数字经济水平,并从城乡收入数量差距、城乡消费总量差距、城乡消费结构差距3个维度构造城乡差距指标.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充分考虑空间效应的情况下采用地理邻接关系的二进制和地理距离两种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别从时间维度和区域视角对数字经济作用城乡差距的经济学机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是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显著缩小城乡差距,在使用替换核心解释变量检验后,结果依旧稳健.二是在机制分析层面,数字经济会通过市场化程度、劳动力配置和营商环境对城乡差距起到缩小作用.三是数字经济对城乡差距有显著为负的直接效应,即本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凭借"集聚效应"显著缩小本地区的城乡差距;间接效应为正,即由于"虹吸效应"的存在,本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会显著扩大相邻地区的城乡差距.在此基础上,从厚植有利于农村数字化发展的数字沃土、完善数字经济下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体制机制与构建数字经济成果共享机制等层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数字经济城乡差距市场化程度劳动力配置营商环境

    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指数测度与时空演进

    廖斌韩雷
    125-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基于"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这一逻辑起点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两期修正混合距离Luenberger生产率模型测算中国284个城市2011-2022年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并从要素投入集约和产出结构优化两个维度揭示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的支撑结构.研究发现:12年来,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明显上升,支撑结构呈逐渐优化趋势,由资本和经济增长组成的旧"双轮驱动"结构,向新业态培育和发展均衡组成的新"双轮驱动"结构,再到以新业态培育、数据要素和发展均衡组成的"三轮驱动"结构转变.三级城市群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均有所上升,但区域之间的异质性明显且支撑结构变动各异,其中,国家级城市群驱动支撑结构从"双轮驱动"转为"三轮驱动",区域性城市群驱动支撑结构由"单轮驱动"转为"双轮驱动",地区性城市群驱动支撑始终保持"双轮驱动",但是主导因子污染治理和均衡发展转变为污染治理和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多点镶嵌—极点散射"的动态演化过程,且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由"低水平、低差距"逐步向"高水平、高差距"转变.为此,应从扫平新质生产力发展障碍、因地制宜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强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协调关联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全要素生产率支撑结构高质量发展新业态培育

    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协调发展的演进策略研究:基于"政策-市场-创新-行为"的驱动机制

    商波黄涛珍
    137-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能源绿色发展质量,我国政府提出能源转型各阶段不同能源之间的协调关系,鼓励传统煤电企业与新能源企业开展实质性联营.然而,如何通过有效途径开展联营成为能源协调发展的关键.从"政策-市场-创新-行为"系统框架入手,基于CCER和绿证的碳耦合机制,构建传统煤电能源企业参与新能源联营投资的演化博弈模型,用以探究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协调发展过程.通过稳定性检验,从政策、市场、创新、成本等角度分析关键因素对均衡策略行为的影响,研究认为:较高的补贴扣除、较低的CCER碳抵销比例和转让绿证的高机会成本不利于碳耦合机制的形成,绿证的碳抵销功能无法摆脱"补贴困境",能源主体的趋利行为阻碍了碳耦合机制在能源协调发展的桥梁作用;收紧初始碳配额分配有利于推动碳耦合机制的发展,并逐步代替碳市场原有的强制性惩罚机制;传统能源企业投入的一次性发电设备成本决定其是否参与新能源联营投资,但传统能源企业投入设备的低碳创新成本不是影响双方决策行为的关键因素.研究以期为传统煤电与新能源、碳市场与绿证市场的耦合发展提供思路.

    绿色发展传统能源新能源协调发展演化博弈驱动机制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总目次

    后插1-后插4页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维护期刊出版道德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公约

    封3页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征稿简则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