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苗长虹

半年刊

0371-86059701

450046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商务外环中华大厦2401号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Journal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舆图与光绪朝河政变革

    陈琪李新贵
    139-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津县境吕家洼漫工水深丈尺暨村庄滩地被水轻重情形图说》《查看黄河形势拟仍由铁门关以下旧河入海图说》《光绪二十一年中游南北两岸抢护险工处所文职衔名绘呈图说》《光绪二十三年中游南北两岸抢护险工处所武职员弁衔名绘呈图说》四幅地图,分别绘制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七月二十七日至九月十三日、二十二年(1896)五月二十七日至九月十一日、二十一年(1895)二月和二十三年(1897)—月十日.前两幅图反映了河督、巡抚之间的权力纷争以及所暗含的治河主导权变化的过程,后两幅图反映了文职、武职系统提名权变化与河患治理中河务地方化的特点.这些图像是清末河政中央控制力下降、地方治河权力上升的时代再现.

    吕家洼漫工图文武职系统河政事件史清末

    1928-1930年关中地区大旱灾与地方调适

    刘婷程森
    155-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8-1930年,关中地区发生了一场历史罕见的大旱灾.这场旱灾因降水不足等气候变化而起,在腐败暴敛的苛政、国民政府与军阀争夺权力的混战、广种罂粟以致粮产锐减等人为祸害中迅速恶化.在天灾人祸的双重压迫下,关中地区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失衡,大量人口在旱灾中死亡、流失,造成农村劳动力的严重匮乏,耕地抛荒现象严重,农村经济秩序几近崩溃,给民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带来了极恶劣的负面影响.面对奇荒,南京国民政府与陕西省地方政府推行了一系列调适政策,其中对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水利工程的修建、农村合作运动的开展等政策不仅在短时间内使关中农民从旱灾的打击中恢复过来,也增强了民众长期抵御灾害的能力.广大民众也在灾后积极发展副业以弥补农业生产的不足,并认识到在灾害环境中团结协作的可贵,开始从传统的分散经营走向近代式的集体协作.政府与民众的灾害调适不仅降低了关中应对旱灾的社会脆弱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关中地区水利事业、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使旱灾这一关中地区的主要灾害类型成了推动地方社会变迁的重要原动力,也为以后的防灾抗灾工作提供了一定启示.

    1928-1930年关中地区旱灾调适

    1954-1978年的中国城市街居治理:以河南开封为中心的考察

    张群梅
    175-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单位的"主体"设置不同,街居成立之初即被赋予了"辅助"性质.但在1954-1978年如开封一样的非工业城市实践中,街居并未因"辅助"性质而减少治理任务,街道人员的规模性和低能性、街居治理内容的繁杂性以及街道较为突出的就业问题等,都对街居治理在资源和能力上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解决问题,街居在治理过程中始终贯彻自力更生原则,坚持思想动员先行,强化群众工作中的行动性认同,注重领导力量上分工与合作相统一,由此增强了社会动员效果,缓解了街居资源匮乏状况和干部"事多人少"的矛盾,并最终在街道秩序的形成与街道实体社会的构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城市街居治理开封治理成效

    形象、话语与功能:黄河图像研究的三个维度

    李晶柯
    193-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代背景下黄河图像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在实践与理论的压力下黄河图像也是研究的难点问题.本文从图像视觉表征出发提取黄河图像研究的三个关键问题来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图像中黄河视觉形象研究、黄河图像话语研究以及黄河图像功能研究,以此为逻辑起点进入黄河图像研究.研究认为,传统美术史视域下黄河图像研究成果丰富,但在图像转向的视觉文化背景下,黄河图像在研究方法和书写边界上,都应该持一种更为开放的态度,从"图像"出发进行更为系统且深入的研究,从而能够更具现实关怀与实践意义.

    黄河图像黄河文化形象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