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试析交响合唱《朝阳沟》的艺术特点

    谢靖
    12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豫剧《朝阳沟》的介绍与分析,然后通过探究改编版的豫剧《朝阳沟》——交响合唱《朝阳沟》的特点、表演形式、演唱风格、交响化合唱等方面,试图说明豫剧的创新能否受到现代人们的追捧,及其后豫剧交响化合唱发展趋势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豫剧《朝阳沟》交响性合唱性影响

    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的音韵特色及意境塑造探微

    谢文丽
    124-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是音乐与诗歌相融合的新型音乐形式,是歌词、伴奏、旋律的和谐融合体,其音韵特色更加独特,深邃意境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本文通过分析古诗词艺术歌曲《关雎》的音韵特色及意境,在领略和感受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歌曲魅力的同时,来深入认知、理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魅力,以更好地探讨中国声乐艺术发展.

    《关雎》音韵特色意境塑造

    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探讨

    邢岚枫
    12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声乐表演是技巧与情感相互交融的艺术形式,它对演唱者提出了双重要求:不仅要掌握相关技巧和方法,还要能够准确表达丰富的情感,从而塑造出具有感染力的声乐作品.在声乐表演中,技巧是情感表达的载体,情感表达则是技巧的意义所在,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本文将从三个维度对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进行分析和探讨,包括情感表达的要素与技巧、演唱时情感表达的常见问题以及舞台表演技巧对情感表达的辅助作用.希望这些分析能够为各位专家学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情感表达演唱技巧舞台表演

    分析声乐演唱中声与情二者的辩证关系

    周泰吕
    13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声乐演唱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声乐演唱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声音表达和传达出歌曲所包含的情感.在声乐演唱中,要想将声乐演唱的感情完美地传递给听众,就需要在发声与情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对于演唱者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在声乐演唱中,演唱者需要对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科学合理地分析,从而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声音和情感优势.在当前社会中,声乐演唱已经成为音乐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展现声乐演唱的魅力,需要在发声与情感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将二者有效地融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呈现出歌曲所蕴含的情感.本文从"声""情"两个角度简要阐述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为提高演唱者声乐演唱艺术表现力提供参考依据.

    声乐演唱情感声音辩证关系

    探究舒曼艺术歌曲集《诗人之恋》中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以第一至八首为例

    肖锦东
    136-139,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这篇论文深入探讨了舒曼的歌曲中的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文章分析了《诗人之恋》中的第一至八首歌曲,通过对这些歌曲的解读,文章揭示了舒曼是如何通过旋律的升降、速度的变化和节奏的处理来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状态.同时,文章也强调了呼吸在演唱中的重要性以及舒曼在作曲时如何注重音乐与诗歌内容的对应关系.总的来说,为了更准确地表达情感,演唱者需要深入理解这些音乐和情感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各种演唱技巧,从而更好地将舒曼的情感意图传达给听众.

    舒曼情感表达演唱技巧

    单簧管的历史及不同时期演奏方式的变化

    李拓
    140-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单簧管作为一种来自欧洲的传统乐器,自问世以来,它优美且富有表现力的音色,多按键的系统赋予它辉煌华丽的技巧,加上其高达四个八度宽广的音域使单簧管成为最富有戏剧性且迷人的乐器之一.由于单簧管的高音区声音明亮高亢富有穿透力;中音区音色纯净悠扬,极其富有感染力;低音区音色浑厚独特让人浮想联翩.所以在演奏抒情片段,或是述说片段时具有很大的优势,所以被称为乐团中的演说家、述说者.文章从单簧管的历史以及乐器演变进化方向入手,通过分析不同时代单簧管在历史中的机械构变化和在乐曲中不同的演奏方式为主体,以时间为顺序,阐述单簧管的诞生和不同时期的乐器以及演奏变化.

    单簧管历史起源

    男高音共鸣在演唱歌曲中的技术应用——以《我爱你,中华》为例

    梁麓
    14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鸣技术是歌曲演唱的催化剂,熟练地运用共鸣技术,能够使歌唱者的演唱水平取得本质上的进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男高音声部而言,因为其声部本身的特点,在演唱时会经常遇到高音,尤其需要共鸣技术的帮助.歌唱者也需要在歌唱实践中结合作品和个人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共鸣技术,并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艺术歌曲《我爱你,中华》在中国声乐作品中极具代表性,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通过对此作品演唱技能的逐段分析,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共鸣技术并掌握演唱中的共鸣技术.结合共鸣技术这项演唱技巧让演唱者更好地驾驭这首艺术歌曲,并把共鸣技术举一反三地应用在其他作品的演唱中.

    共鸣技术共鸣腔体《我爱你,中华》

    俄罗斯革命歌曲创作中的民俗思想

    刘峰
    147-149,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罗斯革命歌曲是革命的有力手段,激发了俄罗斯人民革命的激情.革命歌曲的创作融合了俄罗斯民间歌曲的民俗思想和精神.俄罗斯革命歌曲是在俄罗斯民间歌曲中固有的模式基础上创造的,它与民间歌曲旋律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在十月革命之后的最初几年,革命前的民间歌曲的多体裁基础得到了保留、发展和丰富.俄罗斯革命歌曲体现俄罗斯音乐的民族艺术精神.

    俄罗斯革命歌曲民间歌曲民俗思想

    简析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时期的音乐创作风格

    何怡文许凌瑞
    150-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爆发的具有群众性、全民性的爱国歌唱活动,在这个时期也产生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对中国音乐的发展有着巨大贡献.本文以抗日救亡运动中创作的音乐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救亡歌曲的创作风格,首先概述了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产生的社会背景、兴起的原因以及发展过程;其次从歌咏运动中作品的民族气息、音乐形象、音乐体裁以及情感表现出发,分析了具体抗日救亡歌曲的音乐风格特点,最后从音乐的风格对中国音乐创作的重要启示方面作为文章研究内容的拓展延伸,见证了音乐在民族危急时刻发挥巨大的社会功能.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音乐道路,救亡歌咏也成为革命的号角,是民族革命解放的颦鼓,是整个民族团结的纽带,更是教育下一代不可多得的教科书.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音乐创作音乐风格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音乐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赵文佳王晓宁
    154-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提出,为高校的音乐学专业教学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的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目标也产生了新的变化,紧密围绕师范类认证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开展.本文结合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政策和标准,分析了对高校音乐教学开展产生的重要作用,并以师范类认证要求为指导,依托音乐学专业教学课堂,进行了策略性的音乐教学改革,突出了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意义和价值.

    高校师范认证音乐学专业创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