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非遗传承视角下四川竹琴保护与发展研究

    赵玥
    49-5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竹琴,作为西南地区独具魅力的传统曲艺瑰宝,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其根源可追溯到道教音乐的深厚土壤,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和历史内涵.然而,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四川竹琴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四川竹琴的发展脉络和表演艺术特色,同时结合当前的文化保护政策与基础设施状况,从实践角度出发,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策略.

    四川竹琴传统曲艺传承发展

    施尼特凯作品中的音名主题——以《致敬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与肖斯塔科维奇》为例

    谢天翔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许多作曲家都曾在他们的音乐中使用音名主题或动机.阿尔弗雷德·施尼特凯对音名主题技法的使用贯穿了他从1970年代直到职业生涯末期的一系列作品.他通过对表演者、受献者、有影响力的作曲家或离世的友人的名字经过一系列处理,派生出音高序列并与十二音作曲技法相结合融入创作中.与此同时,这些隐藏在谱面中的"密码"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作品所包含的历史与作曲家的记忆,构成了音乐延伸外的"第二重时间".在音名动机的设计过程中他考虑了被引用名字所包含的所有字母,本文将着重以《致敬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与肖斯塔科维奇》这一作品为例阐释施尼特凯设计与使用音名动机的方法,以及它们在实际作品中的展现方式.

    施尼特凯音名主题十二音作曲

    布鲁克纳交响曲的材料组织

    赵静
    5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布鲁克纳是晚期浪漫派集大成的作曲家之一,他在交响曲的创作上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为其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布鲁克纳将数理关系的主题材料、空间转换的音响材料作为重要的动能因素,进而铺设在整套交响曲的各级主题结构.这一极富个性的材料组织方式,不仅折射出作曲家深邃的数理观念,同时也彰显了作曲家超前的音响立场.

    布鲁克纳交响曲主题材料音响空间创作观念

    李斯特三首交响诗的审美特色解读

    陈晓光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欧洲乃至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其一生曾先后创作出了诸多声乐和器乐佳作,并独创了交响诗这一全新体裁,为后期现代主义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鉴于此,本文从李斯特和其交响诗的创作历程谈起,结合多部代表作,就其审美特色进行了解读,由此获得对其人其作更加深刻的认识,为更好地欣赏和演奏这些佳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李斯特交响诗创作历程审美特色

    江文也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音乐言语研究

    李龙
    6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著名的作曲家江文也晚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之一,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风格.目前国内对该作品的研究基本聚焦在对其作曲技术以及演奏技术的分析之上,本文借助宋瑾教授的音乐言语研究成果,对江文也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的音乐言语进行研究,分为四个部分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的创作背景、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的技术术语、认知术语,以及情感术语研究.

    江文也钢琴套曲《乡土节令诗》音乐言语

    论唐建平竹笛协奏曲《飞歌》的创作特色

    刘陈
    7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唐建平竹笛协奏曲《飞歌》为音乐分析文本,进行创作解析与作品特征解读.从创作技法入手,解析作品在主题、多声技法、结构布局方面的个性之处.并在技法中讨论该作品在中、西结合创作理念下,以个性化创作技法表现民族、地域风格与音乐特色.从作品的音乐表现出发,揭示出作品呈现出中国气派的音色之美、民族与地域音乐风格之美、音乐结构之美.

    竹笛协奏曲《飞歌》唐建平民族器乐

    AI趋势下的数字化对流行音乐创作发展研究

    刘宏淄
    7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数字化工具如人工智能等正逐渐融入流行音乐的创作与传播当中,对该领域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人工智能所特有的算法和魅力正在转变着流行音乐的制作方式及传播途径,为从事这一领域的音乐人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以当前流行音乐的现状为基础,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领域中应用的意义和效果,旨在为流行音乐创作者们提供理论观点和支持,并推动其发展.

    AI人工智能流行音乐音乐创作

    钢琴作品《努玛阿美》的创作特点及演奏分析

    刘莺
    7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努玛阿美》是作曲家张朝在2017年完成的钢琴独奏作品,张朝的钢琴创作作品浸透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展现出深沉的传统文化韵味,其个性化的创作手法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钢琴作品《努玛阿美》聚焦于民族音乐元素的搜集与优化,融合了各色音乐素材,通过对比性的构思,赋予乐曲独有的音乐张力和明显的个性标志.在构建乐曲的横向结构时,张朝精心调配了旋律的调性和色彩,而在纵向上,他则巧妙地利用了和声技巧,为音乐作品增添了更多层次和深度.本文将针对张朝钢琴曲《努玛阿美》的创作特点及演奏处理方式展开详细分析,以供参考.

    《努玛阿美》创作特点演奏

    属七和弦的由来及其转位和声音响特点

    徐飞
    8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声部音乐中最常用的七和弦是属七和弦,属七和弦最常见的用法是原位形式,我们不仅要熟练地掌握原位属七和弦的用法,还应熟悉三种转位属七和弦的和声音响与应用特点,在一些特定的音乐情景中使用属七和弦的一转位、二转位、三转位能营造出独特的音响效果和音乐氛围.本文将对属七和弦的由来以及各转位属七和弦的音响特点及用法做出探讨.

    转位属七和弦和声学属七和弦

    以儒学内涵论当代艺术歌曲《诔词》创作的哲学思维与启发

    雷林瀚
    8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诔词》是近代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1925年的一首诗歌作品,徐志摩对其进行了中文翻译,作曲家张瑞用其翻译版本谱曲而作成艺术歌曲.作曲家的创作理念与儒学"和而不同""哀而不伤"的辩证哲学观不谋而合,"乐其可知也"的精妙构思规律也体现在旋律之中.整首作品蕴含"尽美矣,又尽善也"的儒学最高理想道德规范内涵,被称作"没有一个多余音符的真正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儒学内涵和而不同哀而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