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民族歌剧《运河谣》的创作特征和艺术表现分析

    杨佳燚
    150-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璨若星河的传统文化与厚重的历史底蕴是民族歌剧得以孕育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我国民族歌剧集音乐戏剧性、戏曲板腔体和民族音乐元素于一体,以戏剧的形式展现民族音乐的魅力,塑造出无数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运河谣》是2012年在国家大剧院首演的原创民族歌剧,描绘了明代万历年间运河两岸底层百姓的生活,从小处着眼反映运河整体面貌与宏观历史背景.文章以民族歌剧《运河谣》为研究焦点,简要介绍此部民族歌剧的创作背景和故事情节.重点分析此部民族歌剧的创作特征,并从人物形象塑造,声乐演唱,重唱和合唱的运用,舞台整体呈现四大维度阐述民族歌剧《运河谣》的艺术表现.

    民族歌剧《运河谣》创作特征艺术表现

    刘福安钢琴改编曲《采茶扑蝶》音乐分析与演奏诠释

    周昌印
    154-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茶灯》又名《采茶扑蝶》.福建闽西地区广为流传的《采茶灯》是人民群众在生活节日中传承下来的一首民间歌舞,19世纪中期开始流行,而《扑碟》这段音乐成为《采茶灯》的精髓部分.刘福安于1956年将其改编成钢琴曲,为五声性钢琴作品.本文以风格特征和创作特点作为研究的切入口,通过分析曲式结构与和声的构成、对作品的演奏进行诠释,从而更好地呈现出《采茶扑碟》这首改编的中国风味钢琴作品所蕴含的艺术价值.

    《采茶扑蝶》风格特征音乐诠释钢琴改编曲演奏分析

    浪漫主义时期钢琴曲演奏中的音色塑造技巧

    朱晓彬
    158-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钢琴艺术的发展历程已经有三百年之久,先后经历了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等发展时期.其中,浪漫主义时期衍生出了大量优质音乐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强调个性、注重情感表达、音乐题材丰富、音乐形式多变.在演奏的过程中,演奏者会灵活应用多样化的音色塑造技巧,以此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本文首先分析浪漫主义时期钢琴曲演奏的个性特点以及钢琴演奏触键方式的重要性,其次以《第一钢琴叙事曲》为例,几个方面深入解析浪漫主义时期钢琴曲演奏中的音色塑造技巧,以供参考.

    浪漫主义时期钢琴曲演奏音色塑造

    观其形,探其意,思其源——读贾达群《作曲与分析》所思、所感

    张媛媛
    162-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首先比较学界三位学者对《作曲与分析》的不同诠译,并从其多元视角中提炼此理论著作的教学价值与创新之处,从其开放视角中寻绎此著作对音乐分析方面的"诗性"奥义;其次,基于对著作中音乐结构表层形态的观察、深层结构意义的探寻、音乐"天然结构态"中"天然"二字的阐明的深度阅读,结合笔者的个人思考,将在文章中做进一步阐释与解读,并欲以此揭示音乐结构构成的内在逻辑与音乐艺术的深层含义.

    《作曲与分析》天然结构态二分性三分性

    高校校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性角色

    廖钊谭惠丹
    170-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校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性角色,特别是其在塑造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方面的重要性.通过对不同高校校歌的歌词、音乐和演唱特征的深入分析,揭示了校歌在传承大学精神、凝聚校园向心力方面的独特影响力.研究采用了案例研究方法,结合问卷调查和内容分析,评估了校歌的实际应用和传播效果.文章进一步探讨并提出了校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传播策略.本研究为高校校歌的理论研究贡献新的视角,同时为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弘扬校歌文化、激发校园活力提供指导和启示,以期促进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高校校歌校园文化校歌功能功能角色文化建设

    体裁·修辞·分析模式探寻——马修·莱利《海顿与莫扎特时代的维也纳小调交响曲》评析

    赵月卿
    174-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修·莱利借鉴结构主义语言学中的"标记理论"与拉特纳的"话题理论",并借助赫波科斯基与达西的"奏鸣原理",威廉·卡普林的分析理论,重新挖掘所谓"小大师"的交响曲创作及相关史料,专门提出针对海顿与莫扎特时期50余部维也纳小调交响曲的开创性研究.莱利的研究结论推翻以往观点,认为海顿只是参与到当时的一种创作风潮之中,这种风潮不仅仅是一时流行,在后来的交响曲甚至是其他大调作品也有所体现,书中得出结论为维也纳小调交响曲形成一定的创作范式,并归纳出其中的共性创作特征,试图以小调交响曲"分支"的模式特征对此时小调少于大调的问题进行回答.本文从莱利对分析修辞模式的探寻与分析角度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笔者从图示理论和表演理论思考历史中的演奏技法与当代声音之间发生偏离的问题.

    马修·莱利小调交响曲风格修辞修辞分析前古典

    山西地方优秀红歌的思想启智和培根铸魂价值研究

    梁音子
    178-180,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西地区汇集了庞大的红歌资源,形成了,不仅具有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在教学应用中对学生的思想启智和培根铸魂方面还展现出了重要的价值.在此背景下,笔者从山西地方优秀红歌的艺术特点出发,分析这些作品作为优质教学内容在对学生思想启智和培根铸魂方面的卓越成效,旨在通过地方优秀的红色歌曲,从山西到全国,积极汇聚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无比的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使广大的学生群体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重塑红色价值观在高校学生中的核心地位.

    山西红歌资源思想启智培根铸魂

    "两创"理念下秦皇岛优秀传统文化昌黎地秧歌创新传承研究

    石媛莹
    181-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国家对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推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了系统性的保护和创新性地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近二十年来,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重视,被保护,被创新,激发了内在的文化活力,在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中彰显出了自身的文化魅力和艺术色彩.在此背景下,秦皇岛地区珍贵的民间舞蹈昌黎地秧歌也在不断的文化创新和文艺创作实践中获得了新生的力量.本文以"两创"理念为指导,对昌黎地秧歌的新时代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探索.

    "两创"昌黎地秧歌创新策略

    作品选

    封4页

    祈望

    宋凯王道银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