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之声》约稿函

    1页

    管子演奏"喜音"与"悲音"的研究

    张静华
    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管子演奏音乐生态系统和管子音乐文化的审美进行了探讨.在管子演奏自然生态环境中,它既高亢嘹亮、飘逸柔美,又不失凄婉悲凉的风格.在管子音乐文化审美上,各种演奏技巧的使用,都强调从中国美学和真实的情感进行创作,以歌颂人们生产劳动、生活民俗喜悦之情的"喜音"为基础,同时发挥管子独具"悲音"的色彩,将人们在苦难岁月中,艰难生活的悲惨遭遇,以管子音乐形式尽情抒发,充分研究管子"喜音"与"悲音"的审美特色.

    管子欢音悲音研究

    民歌演唱中的咬字与情感表达——以贵州民歌《好花红》为例

    杜鹤鹤王丽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积蕴和丰富的情感内涵,而且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体系或独有的方言口音.因此,为呈现各类民歌其该有的民间韵味,恰当的民族情感表达和准确清晰的咬字尤为关键.《好花红》是布依族山歌之经典,据考证有二百余年历史,并在建国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通过广播、期刊、电视等渠道,从乡间到城市,传遍大江南北,2008年还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文将从民歌的概述出发,探讨演唱中咬字与情感表达的相互关系,再以贵州民歌《好花红》为例进行具体论述.希望能为相关理论研究和演唱实践提供一定借鉴.

    民歌演唱咬字情感表达《好花红》

    新雅乐表达形式的新实践——以"哈辉新雅乐"为例的思考

    胡然翟纯璐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0年8月7日,"北京·孔庙国子监哈辉新雅乐启程仪典"的首演获得圆满成功,这是辟雍国子监上演的我国最近几十年第一场古典音乐会.内涵高雅,大家云集,不仅在传统礼仪上尤为考究,同时也极具创新性.这次演出的视频点击量高达500万,在海内外华人华侨及海外观众中引起极大关注,观众们称哈辉的作品为"真正的中国音乐".哈辉对民族音乐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在哈辉为雅乐正名的这几年,使得越来越多的听众能够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的民族艺术以及值得流传的古典音乐.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对哈辉新雅乐的现状、变更和历史进行分析,讨论它的内涵,进而提出关于传统音乐出路的个人意见,以期能为学者们带来借鉴.

    雅乐传统音乐传承哈辉

    巴渝民族器乐曲的艺术特色及其文化传承

    雷沫
    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巴渝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它以巴族为主体,融合了多种民族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随着对巴渝文化的深入研究和传承,基于这一文化创作的民族器乐曲逐渐崭露头角,这种音乐形式融合了巴渝地区的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一种既有地方特色又具有古典韵味的音乐风格.

    巴渝民族器乐曲地域文化音乐

    山西民歌与当代文化传媒的互动关系研究

    李方琪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探讨了山西民歌与当代文化传媒的互动关系.通过对山西民歌在电视、广播、互联网、社交媒体等传媒平台上的呈现方式和影响进行分析,发现当代文化传媒在推动山西民歌的传承、创新和传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山西民歌通过传媒平台得到更广泛地传播,同时也借助传媒的力量实现了与现代社会的对话与互动,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为深入理解山西民歌与当代文化传媒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山西民歌文化传媒文艺互动

    《聊斋俚曲》教化功能摭拾与释义

    刘楠张煜
    2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聊斋俚曲》通过塑造正义善良的人物形象、展现正义斗争、引导人心向善等方式,激励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态度,强调正气与正义的重要性.同时,它也通过探讨人性善恶、揭示社会弊端、引领文化传承等方面,影响了后世文化传承与发展.

    聊斋俚曲俚俗音乐音乐教化

    广西三江侗族笛子歌音乐形态探析

    吴浩琼许蓝天
    3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西三江侗族历史悠久,音乐氛围浓厚,音乐保存状况较好.广西三江侗族笛子歌又称"嘎介",是使用侗笛伴奏而演唱的民歌形式.表演方式以男吹笛,女唱歌为主,是广西侗族人民情感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从笛子歌的渊源、音乐分析以及音乐形态来源入手,以笛子歌为切入点,总结侗族笛子歌与其他音乐形式在音乐形态上的关系,以期探寻同一文化区内的音乐形态中所蕴含的审美差异性与审美共性.

    广西三江侗族笛子歌音乐形态分析

    古筝伽倻琴重奏编配方法的创新探索

    叶江钊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筝与伽倻琴作为传统民族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将二者进行重奏编配,能够实现音色的互补和艺术风格的交融,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本文在分析古筝与伽倻琴音乐特性的基础上,评析了中国传统重奏编配与朝鲜族传统重奏编配的特点及局限性,重点探讨了两部原创重奏作品《弦锁时光》和《心心相融》的编配创新.《弦锁时光》在主题素材运用和编配手法上进行了创新,《心心相融》则实现了不同国家乐器和文化的跨界融合.这些尝试为民族器乐重奏编配提供了新思路,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的生命力.

    古筝伽倻琴重奏编配创新跨文化

    扬琴作品《春》的音乐风格及技法分析

    于子洋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扬琴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由明末清初时从波斯传入中国,后经国内四百余年的发展,吸收了中国各地的民间音乐特点,经民间艺人之手的改造,渐渐形成了现在我们所认识和熟悉的扬琴.近年来,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将中国典雅的音乐风格和西方的音乐技法相融合,创作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作品,《春》便是现代扬琴作品中的其中一首代表作.扬琴作品《春》的出现为传统的扬琴音乐创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多样的现代技法运用.近年来,扬琴作品《春》是全国比赛演奏频率最高的作品之一,也是各大音乐专业院校师生音乐会的首选曲目.

    扬琴《春》音乐风格演奏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