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音起寺宇,乐入民间——《洛阳伽蓝记》音乐传播场域之考辩

    马驰云高亢
    8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魏杨衒之所著的《洛阳伽蓝记》是一部记载了当时洛阳城众多佛寺庙宇及其建设与布局等方面的城市地方志,其中不仅蕴含了对洛阳城历史、环境、建筑、人物、风闻等现实内容的叙述,也包含有较为丰富的音乐史料.杨衒之为描述北魏时的洛阳城而采用了经纬相间的描述方式,从而搭建起了基于时空的叙述框架.同时,这样复杂庞大的城市框架也为北魏时音乐活动的大量盛行提供了空间结构关系的重要支撑.本文主要从《洛阳伽蓝记》记述的相关音乐史料入手,分析《洛阳伽蓝记》中所涵盖的且与音乐活动紧密相连的相关场域形态,以期为《洛阳伽蓝记》的解读提供更加多元、更加细化的研究视阈.

    《洛阳伽蓝记》音乐传播场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宿迁红色音乐文化宣传活动研究

    周逸
    92-95,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音乐是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的重要途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宿迁地区的红色音乐文化活动有效地传达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于教育和发动人民群众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宿迁红色音乐文化宣传活动,对其表现形式、主要内容、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进行梳理和剖析,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党在新时代更好地开展音乐文化宣传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宿迁红色音乐

    跨文化视角下的声乐作品诠释方法与表演实践研究

    敖玉红敖乌云
    9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文化之间的融合也越来越深入,音乐艺术作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以跨文化视角为出发点,通过对声乐作品中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分析,探究其在不同国家和民族间演唱时对演唱方法、演唱技巧和表演实践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并以不同国家和民族为例,对声乐作品进行演绎方法的分析与研究.以期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更好地了解民族音乐文化与外国音乐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在声乐表演中展示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跨文化声乐作品多样性统一性方法与表演

    咏叹调《来生来世把你爱》的创作特征及演唱释义

    刘凤
    10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歌剧《运河谣》以古老而壮阔的京杭大运河作为背景,聚焦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展现他们的日常生活,同时穿插他们的情感纠葛.咏叹调《来生来世把你爱》作为整部歌剧的核心唱段,是女主人公水红莲在赴死前的最后高唱,该唱段气势恢宏磅礴、旋律动人心弦、结构严谨有序,无论是对技巧使用还是情感表达的极高要求,都是为了精准地勾勒"水红莲"的形象、凸显其个性以及创造绝佳舞台,值得演唱者细细揣摩.

    咏叹调《来生来世把你爱》创作特征演唱释义

    创作·叙事·共情:声乐舞台表演的音乐美学诠释

    王烨
    10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绕音乐的创作、叙事和共情,文章探讨了声音舞台表演的音乐美学诠释.声乐演唱传达音乐美学观念、舞台演绎诠释音乐美学规律、音乐解读拓展音乐美学认知构成了音乐创作的美学呈现.基于音乐叙事方式、叙事逻辑和叙事风格构筑了音乐叙事的美学特征.音乐共情是音乐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是音乐美学实现的重要方式.从音乐共振、音乐表达和音乐再现三个层面充分展现音乐作品的情感层次和深度,完成音乐美学的全方位体验.

    音乐创作音乐叙事音乐共情美学诠释

    声乐艺术的美学价值研究

    张兵
    10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声乐艺术是一门围绕"声"和"音"的技术,在长时间传承发展中一直保持着旺盛生命力.无论何种类型声乐作品,其传递出的艺术之美和情感之美始终是打动人心的关键,如何以美学为视角对声乐作品进行透彻分析并为实践演绎提供方向指导,是声乐艺术新时代做到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基于此,立足于美学视角,对声乐艺术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并从文学、韵律、情境、声乐等角度分析声乐艺术之美的具体体现,并分析声乐艺术审美的主要特性,指出声乐表演者只有持续提升审美艺术水平,并在全面了解声乐作品内容基础上赋予声乐作品时代内涵,才能提高声乐作品表现力,促进新形势下声乐艺术的顺利传承和发展.

    声乐美学艺术价值

    试论呐喊式演唱(Belting)发声机理及练习方法

    张铁译
    112-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Belting(呐喊式演唱)是一种特定的歌唱技巧,欧美嗓音科学家则习惯将它描述为一种特定的声区(Vocal Register).虽然其出现在音乐剧舞台上已有近百年之久,但即使在西方的声乐教学体系里,仍旧存在着对于belting的不同观点及教学方法.反观国内,随着音乐剧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音乐剧学习者想要了解和掌握这种歌唱技能.本文将首先基于流体力学、人体解剖学和电子声门仪EGG(Electroglottograph)实验数据对belting进行发声机理分析,进而提出有效的belting练习方法,最后总结出belting的艺术特征.

    Belting呐喊式呐喊式唱法音乐剧

    穆索尔斯基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之"基辅大门"音乐与演奏研究

    周昌印
    11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穆索尔斯基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终曲"基辅大门"是一首气势恢宏的作品,音乐形象直观地表现了哈特曼著名画作中基辅城门的雄伟.作品采用回旋曲式结构写作而成.文章第一部分主要对终曲的音乐进行分析,特别是曲式结构、乐思主题材料及发展手法、调式调性与和声、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等进行要点式分析.第二部分主要是根据自身在演奏与教学中的实践体会,对演奏要点进行分析研究.

    《基辅大门》音乐分析演奏研究

    浅谈姜夔自度曲"以和为美"的美学特征及艺术表现——以《扬州慢》为例

    周聪杨茗越
    12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姜夔是南宋著名音乐家,文学家、书法家,他精通古琴,擅长箫笛,深谙唱词之道,创作的自度曲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面貌.他擅长推陈出新,继承古人的同时又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他创作的六卷《白石道人歌曲》经过了近八百年流传至今,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随着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姜夔的自度曲在今天重新焕发了生机,得到了广大声乐演唱者的喜爱和传唱.声乐表演者如何尽可能在歌唱中表达出宋代姜夔自度曲的音乐风格,这有一定的难度.本文通过浅析姜夔的自度曲"以和为美"的美学特点,简述如何更好地把握姜夔自度曲的艺术表达,并在演唱实践中体现.

    姜夔自度曲美学特征声乐演唱

    论音乐元素在导演构思和角色塑造中的运用——以《严峻的考验》的"鼓声"为例

    朱亚楠
    124-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阿瑟·米勒的经典剧作《严峻的考验》为例,探讨音乐元素在戏剧导演构思中的重要性,分析音乐如何帮助演员更深刻地理解角色,提升表演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文章首先概述了音乐在戏剧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探讨了音乐与导演构思相结合的理论基础,并详细分析了音乐元素,特别是鼓声在剧目中的运用及其对演员表演创作的影响,进而讨论了音乐元素在导演构思中的实践方法,展示了音乐元素的融入如何丰富戏剧表演的内涵和外延,强化角色情感,推动戏剧节奏发展,力图为导演构思的方式方法提供新的视角.

    音乐元素戏剧表演排演应用鼓声角色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