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之声》约稿函

    1页

    土家族打溜子的音色观念研究

    向晓春
    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打溜子作为土家族音乐的代表性乐种,是由头钹、二钹、大锣、马锣四件乐器作为基础组合而成的打击乐形式,本文通过对乐器制作者、演奏者音乐行为及演奏的梳理,结合对局内人的记谱方式、配器模式的分析,系统地阐述和剖析打溜子音乐形态中所蕴含的深刻的音色观念.

    土家族打击乐打溜子音色观念

    聂耳音乐作品特点及其中民族元素分析

    蒋雯馨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聂耳是我国现代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作品深刻地反映了20世纪中国音乐的发展与变革.作为一位革命音乐家,聂耳的创作生涯虽然短暂,但他的音乐作品,特别是《义勇军进行曲》等,已成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篇章.聂耳的作品不仅融合了西方音乐的技巧和风格,而且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族文化之中.他巧妙地将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手法结合,创造出独特而深刻的音乐语言.

    聂耳音乐作品特点民族元素

    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人类学方法探析——以20世纪90年代后的研究为例

    刘宇博邓迎新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1980年全国第一次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顺利举办,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再次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此时我国的音乐学学者积极学习、借用人类学理论,我国人类学者也积极加入音乐学研究,于是民族音乐学学界产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广泛应用了人类学经典研究方法.本文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民族音乐学的主要研究作品,并探析了这些作品如何应用了人类学经典研究方法.

    人类学文化相对论文化整体观传播论文化圈

    昆曲元素在现代乐器中的传递表达——手碟和昆曲音乐穿越时空的一场约定

    周云婷
    1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打开手碟的前世今生,翻开昆曲六百年历史画卷.本文尝试通过从乐器特性分析音色特点、从乐器法明晰音区交融空间,从演奏技法探求两者多维度对话的可能.借鉴昆曲元素在现代乐器音乐中的新诠释以及戏曲融合跨界相关的理论,探究两者之间声音上、意识上、音乐美学追求上的共融性、昆曲元素在现代乐器手碟中的传递表达以及共鸣探索的融合意义.

    昆曲元素手碟融合探索

    追根溯源:析千年洮岷"花儿"之意蕴

    樊艳丽
    2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洮岷花儿是流传在西北黄土高原上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之一.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沟通联络感情的方式方法有所改变,使用"民歌"来传递感情、记录生活的方式渐渐远去,西北"民歌"中典型的"洮岷花儿"也正面临着这样的困境.本文通过对"洮岷花儿"在当地人民群众中活跃度的调查以及对一些书籍的查阅,主要从"洮岷花儿"的实际调查总结、其命名来源及意义变迁来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脉络;以期让更多人对洮岷花儿有所了解,使洮岷花儿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洮岷花儿发展章法

    蒙古族与达斡尔族萨满仪式音声研究述略

    罗凯
    25-2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萨满传统在远古时期便已出现萌芽.远古部落中以祭祀、沟通神灵为目的,以歌、舞、乐三位一体并带有简单节奏乐器伴奏的乐舞可看作为我国萨满文化之最初形态.泰勒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及,遵循"万物有灵"①的部落文化都可被视作萨满信仰的雏形.萨满在不同民族中有不同的称谓.女真语最初译为"珊蛮",蒙古族中称"博"、达斡尔族中称萨满为"雅德根"等,许多地区的地方志都有对于萨满的文献记录.我国最早的萨满研究文献可追溯到17世纪,俄罗斯人首次将研究视域关注到"萨满"这一现象,但这一时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后对我国萨满文化有较为系统研究的是俄罗斯学者史里科戈沃弗.20世纪,大量学者关注到了这一领域,因此便有了许多萨满研究的专著问世.本文聚焦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第一个十年期间学界对蒙古族、达斡尔族萨满仪式音声的研究论文,并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统合与述略,梳理其中对于萨满仪式音声研究的重要观点.

    萨满研究仪式音声综述

    寻找归宿的声响:管弦乐《涅槃》创作理念释义与技法分析

    郭路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管弦乐《涅槃》(Nirvana)是作曲家许舒亚受法国广播电台委约创作的一部西藏题材的大型管弦乐作品.这部作品的命名体现了作曲家对西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音乐本质探索的追求.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中的旋律材料的构建方式、音乐风格的主客定位以及音乐形态上的有序与无序化延展方式的详细剖析,窥探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植入的创作理念,为音乐创作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

    许舒亚《涅槃》作品分析旋律及风格有序与无序

    钢琴作品《乌苏里船歌》的创作与演奏分析

    孟姜楠李楠楠
    3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乌苏里船歌》原本为我国赫哲族的民歌,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后被改编为钢琴作品,体现出钢琴艺术的民族化发展.文章简要分析钢琴作品《乌苏里船歌》的素材来源与音乐结构,论述此部钢琴作品的艺术特色.指出在演奏时需要突出钢琴作品《乌苏里船歌》的民族性,注重演奏技巧的灵活运用,把控好触键力度与速度,并且合理运用踏板,以此生动诠释此部钢琴作品的民族风情与独特魅力.

    钢琴作品《乌苏里船歌》艺术特色音乐结构

    谢尔盖·波特凯维茨《六首钢琴抒情诗》和声分析

    曹婵婵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六首钢琴抒情诗》是乌克兰作曲家波特凯维茨于1909年创作的六首篇幅短小、简洁的钢琴作品,笔者主要对作品的和声技法进行分析研究,其作品既运用传统的和声语汇,又大胆运用各种复杂多变的和声进行与色彩性和声技法是其创作的主要特点.

    谢尔盖·波特凯维茨六首钢琴抒情诗复合和弦持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