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黄河之声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黄河之声
黄河之声

刘文科

半月刊

1810-2980

lwk_9913@sina.com;china_9913@china.com.cn

0351-4032548;13520551050

030073

山西省太原市狞泽大街378号

黄河之声/Journal Huang He Zhi Sheng
查看更多>>《黄河之声》杂志1958年创刊,以“关注音乐新闻,挖掘音乐新人,探讨音乐理论,发展音乐事业”为己任,50多年来,为中国和世界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全国音乐艺术界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且得到了众多业界权威专家的首肯。目前,《黄河之声》已成长为中国最具魅力的主流音乐艺术专业期刊。2007年1月起,《黄河之声》杂志由双月刊改为半月刊,128页,国际大16开。读者以音乐艺术从业者为主,发行领域以全国为主,订阅办法以市场订阅和零售为主,经营模式以多元化、合作化为主。《黄河之声》杂志期发行数已超过4万份,拥有音乐业内忠实读者30万人,拥有世界级权威专业学术机构订户4303个,分布26个国家和地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之声》约稿函

    1页

    藏羌彝视域下的凉山彝族婚俗音乐考

    魏巍
    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凉山彝族婚俗音乐历时久远,内容丰富,是融于彝人血脉中的艺术载体.伴随着族群迁移和民族融合,婚俗文化及其婚俗音乐正在经历着潜移默化的改变,特别是在部分与汉族或其他民族文化交融较为密切的地区,这一情况尤为明显.在这样的变迁中,以多点与定点、历时与共时的方法尝试性地进行"学术性保护",是摆在当下民族音乐学者面前的问题.针对凉山州甘洛县所进行的婚俗音乐民族志考察,就"里惹尔"和"卓合"为切入点开展,其思考涉及人文、民俗、经济等不同侧面.

    婚俗音乐甘洛县"里惹尔""卓合""曲木苏"

    江西南丰傩文献研究对象综述(2010-2020)

    谢炘含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论文是对中国江西南丰傩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共11年的388篇(本)文献资料进行了综述性研究.文献资料分为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著作三个方面,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资料搜集范围是依据电子文献数据库进行搜索的;著作资料搜集范围是依据电子文献数据库以及线下图书馆进行搜索的,其次,将搜索到的文献资料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进行整理与分析,最后总结2010年—2020年中国江西南丰傩文献研究对象综述.

    傩舞南丰傩舞傩舞研究文献综述

    融合地方特色的音乐创作探析——以《白茶小镇之梦》为例

    方炜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音乐需要扎根本土,反映区域文化,吸收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只有做到深入生活,吸收地方营养,音乐作品才能产生感人心弦的力量.因此,需要对成功融合地方特色的音乐作品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其创作经验,为音乐创作实践提供科学指导,这对推动音乐创作生根发芽、繁花结果,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南词小戏《白茶小镇之梦》为例,探讨在音乐创作中融合地方特色的经验.文章首先介绍该剧的创作背景,然后从民族元素运用和南词音乐传统吸收两方面分析音乐创作对地方特色的融合,最后分析《白茶小镇之梦》对其他音乐创作借鉴意义.

    音乐创作地方特色民族元素南词音乐《白茶小镇之梦》

    刍议原生态歌曲的演唱技巧及传承保护策略

    王亮亮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间歌曲是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之间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种随性行为,并且代代相传下来,不仅原汁原味,而且独具特色.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下的人们用歌声来表达情感、娱乐生活,传递情感,并且在人民群众口口相传和不断加工提炼下,创作出了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音乐形式,其不仅丰富人们的生活,而且也是一个地域和文明的象征.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形成了蒙古呼麦、陕北信天游、云南海莱腔、沂蒙山小调等原生态民歌,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每种歌曲都有着独特的演唱方式.最近几年,民歌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些传统文化渐渐失去生存空间,甚至有些原生态歌曲已经失传.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原生态歌曲的演唱技巧,深入地学习原生态歌曲的演唱方法,同时,探析原生态歌曲的传承保护方式,让民族文化代代传承.

    原生态歌曲演唱技巧传承保护

    浅议竹笛演奏风格流派及技法特点

    王政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竹笛作为我国音乐艺术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各地风俗博采众长,彰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一格的艺术欣赏和传承价值,新时代为了更好地欣赏并发展竹笛艺术,推动竹笛创作和演奏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多元创新发展,就需要深入竹笛发展史,对其演奏风格流派以及相关的技法特点进行深入探究.本篇文章简要介绍了主流竹笛流派,即北派和南派的竹笛演奏风格及技法特征,同时从形制、音色及音质,乐曲特征,演奏技法等方面剖析了影响南北派竹笛演奏风格及技法特点不同的要素,最后对新时代推动南北派竹笛艺术相融相生提出了期许.力求对新时期竹笛艺术的创作和欣赏产生一定的指导性研究价值.

    竹笛演奏风格流派技法特点南派竹笛北派竹笛

    关于古筝与现代箜篌艺术共通性的研究

    幸子依
    2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中国乐器古筝与现代箜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古筝与现代箜篌的历史渊源、形制构成以及其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分析二者在艺术上的共通之处.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古筝与现代箜篌的历史进行梳理,根据两件乐器数千年的兴衰发展史厘清二者在发展历程中的共通性.本文第二部分着重阐述了已绝响数百年的箜篌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复原的过程中,对于古筝形制上的借鉴,创新过程,进而对古筝与现代箜篌艺术的共通之处进行横向的归纳与总结.本文的第三部分选取了在古筝与现代箜篌的乐曲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而从作品出发,分析古筝与现代箜篌在演奏姿势、演奏技法以及艺术表现上的共通之处.本文的第四部分以更高的视角深度挖掘古筝与现代箜篌在中国传统美学上的共通之处,以中国传统美学为载体,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深厚底蕴进行探索,进而提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提升文化自信.

    古筝现代箜篌共通性研究

    简论蒙古族不同区域长调民歌风格素材

    英桃
    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蒙古族长调民歌歌词言简意赅,曲调婉转凄美,高亢嘹亮.是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最高形态之一.本论文主要描述了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基本理解与认识和不同地区长调民歌素材风格,使更多学者以及其他兄弟民族能够更好地了解蒙古族长调民歌和传统文化.

    蒙古族长调民歌不同地域素材基本音乐特征

    传统与文化——那坡黑衣壮舞蹈的人类学阐释

    赵洁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西那坡县的黑衣壮族,因其偏远封闭的山区环境和贫瘠的石漠化自然条件,形成了黑衣壮族群舞蹈独有的民族特质.而有别于其他少数民族舞蹈类型的表征是它从题材、内容到表现形式上无不显现双层存在的文化融合,即受到外部大传统的影响和改造,同时也将自身"小传统"的独特生命力和魅力,编织进大传统的文化书写和文化构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族群舞蹈原本的审美价值逐渐被消解和同化.这一交互性是如何在舞蹈中体现出来的?这一现象背后有什么值得反思的问题?本文将要从以圆为美的审美偏好、三界之内的道公舞、从政治到仪式的黑枪舞三个方面来展开讨论.

    黑衣壮舞蹈传统与文化融合

    古筝乐改对舞台演奏形式的拓展与反思

    嵇忆
    40-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筝的乐器改革是20世纪乐器改革以来的一个支流.是现当代古筝艺术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文通过将"改革""改良"进行比较.总结了迄今为止古筝演奏家与乐器制作者在乐改路上对古筝舞台形式的拓展以及筝改繁荣背后的反思.

    乐改筝改古筝发展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