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白云

双月刊

1000-8942

hjgctg@163.com

010-82227638;82227678

100088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

环境工程/Journal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家科技部批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和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共同主办的综合性环保技术刊物.读者对象是从事环境保护科研、设计、生产、教学的广大科技人员、院校师生、技术和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环境中油滴上浮运动特性实验研究

    韩龙喜蒋安祺王晨芳牛祥明...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滴的上浮运动特性是水体中石油类污染物迁移转化特征研究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对静止水体中单油滴的上浮运动过程进行研究,得到不同粒径油滴的运动轨迹、瞬时速度以及稳定状态下油滴的形状和终端速度,并分别分析了油滴粒径与形变程度、瞬时速度与运动轨迹、终端速度UT与粒径d、阻力系数CD和雷诺数Re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水体中油滴形状以圆球体和椭球体为主,形变随粒径增大而加剧,但整体形变程度较小;油滴运动轨迹随粒径增大由直线型逐渐向S形变化,且水平振荡幅度逐渐增大,但油滴水平振荡对油滴垂向速度的影响极小可忽略不计;UT随油滴粒径增加逐渐增至峰值,通过峰值后,UT轻微降低,而后趋于平稳;油滴CD随Re增大呈先逐渐降低至稳定后迅速增大的变化趋势.同时,基于实验数据并结合Stokes定律拟合得到1组更为精准的适用于Re<2000时油滴的CD—Re关系式.

    油滴形变阻力系数雷诺数终端速度

    硫自养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脱氮系统快速启动及微生物群落分析

    赵记楠刘思韵单瑛琦刘畅...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硫代硫酸钠为电子供体,采用梯度增加基质负荷的方式,在SBR反应器中完成硫自养反硝化(SAD)工艺启动.通过接种厌氧氨氧化(Anammox)污泥,采用pH和NO3--N/NH4+-N联合调控策略进行研究,实现硫自养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SAD/A)自养脱氮系统快速启动及稳定运行.结果表明:30 d成功将反硝化污泥驯化为SAD污泥,90 d后,SBR反应器成功富集SAD污泥,系统NO3--N去除率可达到85%以上.SAD/A系统2种种泥最佳接种比为3∶1,运行14 d后SAD/A系统成功启动.30 d后,系统NO3--N去除率可达到85%,NH4+-N去除率达到80%.pH值为8,且ρ(NO3--N)/ρ(NH4+-N)为1.8时,耦合系统脱氮效率最佳,实现稳定运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SAD/A系统整体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增加,优势微生物菌属为厌氧氨氧化菌属(Candidatus Brocadia)和硫杆菌属(Thiobacillus),二者相对丰度相近,系统耦合度较好.

    厌氧氨氧化硫自养反硝化SAD/ANO2--N积累菌群结构

    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组分及生物毒性解析

    胡远翔李永立张洪江曹银焕...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燃煤电厂脱硫废水有机物成分复杂,极大地影响零排放系统的高效低耗运行,并存在一定的生物毒性风险.采用现场测试和模拟实验的方法,对某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处理过程中的有机物组分及生物毒性进行解析.结果表明:"两级澄清法"和"高效絮凝剂法"虽不能有效去除脱硫废水的有机物,但能降低废水中的腐植酸类物质.纳滤浓水的回流作用使调节池出水色氨酸和酪氨酸类蛋白质占比降低至30%,但腐植酸类物质占比大幅升高至60%.脱硫废水中污染物的分子量主要集中在2084,612 Da附近,纳滤浓水污染物的分子量相比预处理出水略小,污染物可能通过吸附、堵塞孔隙等导致膜污染."两级澄清法"和"高效絮凝剂法"能大幅削减调节池出水的生物毒性,发光细菌发光抑制率分别由46.23%下降至12.45%和2.57%;而纳滤浓水富集了大量腐植酸等生物毒性物质,发光抑制率升高至49.05%.脱硫废水有机物较低的分子量导致较高的纳滤膜污染,而腐植酸等的富集增加了纳滤浓水的生物毒性.

    脱硫废水有机物分子量膜污染生物毒性

    金属有机骨架杂化泡沫对TC和Cu2+的吸附

    李微胡淏婷刘宁叶友林...
    2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医药废水中抗生素和重金属难以被有效去除的问题,采用金属有机骨架杂化泡沫MIL-100(Fe)/CMC吸附四环素(tetracycline,TC)和铜离子(Cu2+),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氮气吸附脱附和热重分析技术,分析MOFs杂化泡沫理化性能,通过吸附试验研究杂化泡沫吸附性能影响因素、稳定性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MIL-100(Fe)/CMC具有丰富的孔道结构和较高的热稳定性,在初始浓度为30 mg/L,MIL-100(Fe)/CMC投加量为40 mg,吸附时间为16 h,pH=6时,MIL-100(Fe)/CMC对TC和Cu2+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80.40,80.04 mg/g,且离子强度(NaCl)与吸附性能呈负相关.MIL-100(Fe)/CMC具有良好的吸附和循环再生性能,6次循环再生后对TC和Cu2+去除率均保持在70%以上;MIL-100(Fe)/CMC对TC与Cu2+的吸附为 自发放热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和拟一级动力学模型.金属有机骨架杂化泡沫对于抗生素和重金属混合污染物去除效果表明其在处理医药废水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金属有机骨架杂化泡沫吸附四环素Cu2+循环再生

    城镇面源污染控制典型案例研究:以东江沙河流域茶亭生态调蓄塘湿地为例

    李登辉黄邦杰张宗尧刘小尘...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华南城镇面源污染的季节性效能,应对下游感潮河段低溶解氧问题,以东江支流沙河流域惠州茶亭生态调蓄塘(ERP)为对象进行监测,分析污染物沿程的迁移转化过程和处理效能.结果表明:ERP中有机物和磷主要通过沉降、过滤、截留等物理过程去除,而氮主要通过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去除.此外,塘内局部DO浓度较高,反硝化过程被抑制,产生了NO3--N积累.整体而言,在湿地/集水区面积比率为0.9%的条件下,ERP系统处理效能稳定,旱、雨两季 COD、NH4+-N、TP、TN 的平均削减率分别为 8.4%、59.3%、66.7%、31.8%和 23.2%、52.9%、51.5%、23.4%,除了TN和NO3--N的去除能力受到限制外,其余指标旱季和雨季出水均优于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V类标准.研究结果可为周边城镇面源污染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生态调蓄塘湿地面源污染削减技术城镇面源处理效能

    垃圾渗沥液中有机物资源化利用的研究进展

    张宏宇刘张强陈兴兆杨晓斌...
    4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垃圾渗沥液是一种难处理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其所含污染物的资源化利用被认为是垃圾渗沥液处置的重要研究方向.从垃圾渗沥液有机物组分出发,重点综述了通过萃取法、吸附法、膜法、沉淀法、离心法等方式直接回收,以及通过厌氧发酵法、电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转化法等方式间接回收垃圾渗沥液中有机物的资源化研究进展,讨论了垃圾渗沥液有机质回收的必要性及技术可行性,对VFA、HS、甲烷、氢能、电能、PHA等回收产物的基础应用进行了概述,总结了垃圾渗沥液有机物资源化技术工程应用现状,分析了各相关技术的工程化生产的可行性,提出了试验阶段转向工程化应用的技术壁垒,从经济性、技术可行性角度提出了建议,并对垃圾渗沥液资源化利用前景提出展望.

    垃圾渗沥液资源化提取产甲烷制氢电能

    水平流网格管油水泥分离效果研究

    王莉莉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油田采出污水处理设备占地面积大,处理效率低,采用水平流网格管油水分离技术对其进行改造,探究其油水泥分离效果.通过Fluent软件模拟、室内实验、现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水平流网格管内的油水泥三相分离规律.Fluent软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管长越长、流体流速越小,油水分离效果越好;入口含油量增大,出水含油量升高,6 m管长进口含油量应控制在0.1%以内.室内实验及现场实验结果同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印证了数值模拟解释的油水泥分离规律.此外,现场实验中,入口流速为0.02~0.05 m/s、入口含油量为590~2710 mg/L时,出水油含量为63~86 mg/L、悬浮物含量为86~145 mg/L.网格管对油及悬浮物去除效果稳定,抗水质波动能力强,占地面积小,投资及运行成本低,具有一定的推广参考.

    水平流网格管数值模拟油水泥分离Fluent

    广西钢铁行业大气污染治理现状及控制对策建议

    冯媛赵侣璇刘冰燕吴开庆...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分析了广西地区钢铁行业产业布局、装备水平、超低排放改造进展和大气污染防控现状,剖析了超低排放改造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难题,结合当前环保要求和污染治理技术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利用区位优势,加快引导长流程炼钢转型为短流程炼钢等针对广西壮族自治区钢铁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转型的对策与建议.

    钢铁行业长流程短流程超低排放共性难题绿色高质量发展

    安阳北部郊区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季节变化、来源特征及其消光贡献

    杨志轩李岚清刘桓嘉杨莹...
    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安阳市北部郊区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WSIIs)的季节变化、来源特征及其消光贡献,于2018年3月—2019年2月对PM2.5中化学组分及气态污染物进行在线观测.结果表明:PM2.5及WSIIs年均浓度分别为(76.68±73.00),(45.60±34.17)μg/m3,且二者均呈冬季浓度最高,夏季最低的趋势.不同季节铵盐的存在形式主要为(NH4)2SO4、NH4NO3和NH4Cl.PMF源解析结果表明,二次硝酸盐、二次硫酸盐、扬尘源及燃烧源是WSIIs的主要来源.同时,基于改进的IMPROVE经验公式计算各组分的消光贡献,其结果显示二次离子组分(SNA)对大气消光的贡献超过67%.不利的气象条件下污染物的排放和积累是造成本地区冬季PM2.5重污染的重要原因,同时,SNA尤其是SO42-的迅速增加也会导致较高的PM2.5浓度.因此,控制SNA浓度有利于降低大气PM2.5浓度,同时也助于大气能见度的提升.

    PM2.5水溶性无机离子季节变化来源解析消光系数

    介质阻挡放电协同V2O5/微孔TiO2催化剂宽窗口脱硝

    张宇晴孙朋琨童华
    8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活性窗口窄是钒钛基催化剂在介质阻挡放电NH3选择性催化还原(SCR)中的关键限制因素之一.采用水热法制备的V2O5/微孔TiO2催化剂,在介质阻挡放电的协同作用下具有明显的宽NH3-SCR活性窗口特征.通过对比空管、4V/TiO2和该微孔载体钒钛催化剂室温下的催化性能,以及催化剂在N2/O2、N2/O2/NH3、N2/O2/NO气氛下的反应行为,分析了该催化剂的催化反应机理,对微孔载体催化剂进行了硫水耐受性测试,并采用XRD、SEM、BET、XPS、TGA、FTIR等方法对材料的微观形貌结构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V/MP-TiO2催化剂的脱硝效率较常规钒钛催化剂提高了33.68%,在243~442 J/L内均能保持80%以上的脱硝效率,在降低能耗的同时具有良好的耐硫、水性能.这是由于微孔TiO2整体结构疏松,具有丰富的孔结构,改善了载体的孔容,提高了催化剂的分散性,为NH3提供了更多的活性吸附位点,有利于拓宽活性窗口,同时微孔TiO2提高了催化剂氧化NO的能力,有助于高能量密度区间快速SCR反应的进行.

    介质阻挡放电快速SCR钒钛基催化剂微孔脱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