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化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

江桂斌

月刊

0254-6108

hjhx@rcees.ac.cn

010-62923569

100085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18号(北京2871信箱)

环境化学/Journal Environmental Chemi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环境化学》(双月刊)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性刊物,中文核心期刊。自1982年创刊以来,为推动我国环境化学学科的发展,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迄今为止,《环境化学》是我国环境化学学科的惟一科技期刊。 《环境化学》主要刊登报道我国环境化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和技术成果以及国外环境化学研究趋势。范围涉及大气、水体、土壤、生态、工程技术和环境与健康等各个层面,包括大气、水和土壤的环境化学、环境分析化学、污染生态化学、环境与健康、污染控制和绿色化学等方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对苯二胺类抗氧化剂及其衍生醌类化合物污染现状及健康风险研究进展

    戴情园谭弘李张婧曹国栋...
    3207-3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苯二胺类物质(PPDs)通常被用作橡胶工业中的抗氧化剂,以延长橡胶产品(如轮胎)的使用寿命.PPDs的醌类转化产物(PPDQs)近来被视为一类新兴的污染物,因其对一系列水生生物的急性致死毒性而引起广泛关注.PPDs及PPDQs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并可通过多种暴露途径进入人体而对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本文回顾了目前关于PPDs和PPDQs的来源、浓度和分布的报道,比较不同人群通过各种途径的对PPDs和PPDQs的暴露水平及评估其潜在的健康风险.研究发现,温度、光照、臭氧水平及水文条件等因素影响各环境介质中的PPDs和PPDQs的浓度和分布.此外,人们也普遍暴露于多种PPDs及PPDQs,且PPDQs的内暴露水平比其母体化合物更为严重.现有的流行病学证据表明PPDs和PPDQs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干扰肝脏和免疫功能,但其毒理学机制尚不清楚.迫切需要开展更多研究以全面了解PPDs和PPDQs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对苯二胺6PPD-醌浓度暴露途径健康风险

    双酚类污染物对肠道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王瑞瑞杨美婷唐志
    3224-3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酚类物质作为一类常用的工业原料,在许多行业中被广泛用作添加剂,特别是在食品包装、罐头食品、玩具、塑料和牙科密封剂等一些日常消费品的生产中,但与此同时,人类经口暴露于双酚类物质的风险也在与日俱增.由于目前针对双酚类污染物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及免疫系统,有关其对消化系统损伤效应的研究仍十分匮乏,因此,开展非雌激素受体介导的肠道功能损伤研究,是探究环境中双酚类物质暴露对肠道疾病发病潜在影响的迫切需求.本课题组将关键解决环境剂量水平下的双酚类污染物体内代谢全过程与肠上皮屏障功能损伤的关联机制,进一步重点阐明双酚类污染物是否通过扰动腺苷代谢信号、引发肠道屏障功能障碍作为起始性的关键步骤,进而影响肠道疾病的发病风险.

    双酚类物质腺苷代谢肠道屏障代谢组学

    新型污染物氯代消毒副产物的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叶璟王照洋田富箱孙丽娟...
    3234-3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消毒是保护人体健康免受病原体侵害并防止病原体在水中传播的基本策略,已被广泛应用于水质净化中.在水消毒过程中,消毒剂易与天然存在的有机物(如腐殖酸和富里酸)、无机物、污染物以及原水中存在的游离氯、溴或碘反应,生成新型污染物(emerging contaminants,ECs)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其中氯代消毒副产物(chlorinated disinfection byproducts,Cl-DBPs)是检出率和浓度水平最高的一类.Cl-DBPs可引发内分泌紊乱及"三致"效应,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均构成了一定的威胁,然而造成这些不良影响的毒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因此,全面了解Cl-DBPs的毒性效应对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本文综述了目前已发现的Cl-DBPs的种类和来源,探讨了 Cl-DBPs及其混合物对水生生物、陆生生物、人体健康的毒性效应,为评价Cl-DBPs的环境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水消毒氯代消毒副产物生态环境毒性效应

    不同功能性除氟吸附材料在饮用水及含氟废水中的研究进展

    刘霄杨艺琳王鹏柳听义...
    3247-3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体氟污染会引起氟斑牙和骨骼畸形等疾病,已经严重危害到了人类健康.利用不同功能性吸附材料吸附除氟已经成为处理含氟水当中的关键技术.为减轻水体氟污染所诱发的环境问题,有效降低水体氟污染的环境健康风险,本文归纳了不同功能性吸附材料(天然吸附材料、金属基吸附材料、生物质吸附材料、工业废弃物吸附材料以及纳米吸附材料等)在水体氟污染处理中的吸附机理和效果.同时,探讨了不同环境因素对功能性吸附材料在水体除氟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并展望了除氟吸附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的水体氟污染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依据.

    水体氟污染功能性吸附材料吸附机理影响因素应用

    水环境中含硫有机微污染物:污染现状、去除技术及机理分析

    金丽丽孔博宁陆俊杰黄辉...
    3261-3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含硫有机微污染物在国内外自然水体中高频检出,其主要包含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含硫医药和农药,具有难降解性及生物毒性,已形成较高环境风险.本文系统总结了含硫有机微污染物的种类及典型污染物理化性质,全面综述了其在水环境中的来源、环境风险及污染现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重点分析了含硫有机微污染物的去除技术及机理,并从优化污染物高精确度检测手段、完善复合污染物风险评估方法、开发高选择性的污染控制技术、建立效价官能团-环境效应数据库、加强区域水循环体系协同治理5个方面展望了未来研究的热点趋势,以期为水环境中含硫有机微污染物的有效削减及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含硫有机微污染物环境风险污染现状去除技术去除机理

    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人体尿液中有机磷酸酯及其二酯和羟基代谢物

    王祎纯张博钠侯敏敏史亚利...
    3275-3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尿液中的有机磷酸酯二酯代谢物(di-OPEs)是现阶段识别和量化人体暴露于有机磷酸酯(OPEs)的首选生物标志物.目前鲜有研究同时对OPEs及其二酯代谢物、羟基代谢物(OH-OPEs)进行分析测定,且关注的目标化合物种类较少.本研究对尿液前处理过程中常用的净化浓缩方法进行了优化,建立了人体尿液样品中14种OPEs、7种di-OPEs和3种OH-OPEs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HPLC-MS/MS).取2mL样品经β-葡萄糖醛酸酶/芳基硫酸酯酶酶解6 h后,加入2%甲酸/水调节pH,然后用STRATA-X-AW固相萃取柱进行净化,收集固相萃取过程中的2%甲酸/甲醇淋洗液和2%氨水/甲醇洗脱液氮吹浓缩后分别进行OPEs、OH-OPEs和di-OPEs的HPLC-MS/MS测定,OPEs和OH-OPEs的质谱检测选用电喷雾正离子模式电离,di-OPEs选用负离子模式,在多重反应监测模式(MRM)下测定.尽管尿液样品中多数目标物质在检测时存在基质效应(均值24%-159%),但通过合适的同位素内标进行校正,可以抵消部分基质影响.在优化的条件下,24种目标物质在0.05-40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方法检出限(MDL)0.0008-0.32 ng·mL-1,加标回收率60%-131%,RSD为4%-22%.采用本方法对实际人体尿液样本进行分析,7种di-OPEs和3种OH-OPEs的总含量为0.07-7.04 ng·mL-1,中位含量为0.54 ng·mL-1,14种OPEs的总含量为<MDL-0.68 ng·mL-1,中位含量为0.05 ng·mL-1.两种具有直接工业生产应用的di-OPEs(磷酸二苯基酯DPHP和磷酸二丁酯DBP)检出率高于60%,其来源值得追溯.一种新型有机磷酸酯阻燃剂3-异丙基苯基二苯基磷酸酯(3IPPDPP)的检出率为66.7%,应该引起关注.

    有机磷酸酯代谢物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人体尿液

    得克隆类物质检测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李原琨马继平黄超囡程嘉雯...
    3287-3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得克隆类物质(dechloranes)作为一类添加型氯代阻燃剂,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纺织品等材料的加工生产中.随着该类阻燃剂在生产生活中的大量使用,导致其在环境中存在并不断累积,经多种介质进入人体,进而产生神经毒性,损坏肌肉细胞,对DNA产生破坏作用.得克隆类物质具有持久性、长距离迁移性和生物蓄积性,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2018年被欧洲化学品管理署列入第18批高关注化合物清单.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将得克隆划归为高产量化学品,中国也将其列入2023年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因此,环境样品中得克隆类物质污染水平的准确分析和严格控制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得克隆类物质在环境中痕量残留,且实际样品存在复杂基质干扰,需将样品前处理技术与检测方法结合以提高分析灵敏度与准确性.本文重点围绕环境样品中得克隆类物质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及仪器分析方法两方面进行综述,总结了不同样品中得克隆类物质的前处理技术(液液萃取、固相萃取、索氏提取、加速溶剂萃取、基质分散固相萃取等),详细介绍了气相色谱-质谱法、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检测方法在得克隆类物质检测中的应用.最后,对未来相关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得克隆氯代阻燃剂样品前处理检测方法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水中16种大环内酯和林可酰胺类抗生素

    李敏黄梦凡孙福红冯承莲...
    3297-3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据调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MAs)在我国所有抗生素中使用量居于首位、污染水平处于较高水平;林可霉素(林可酰胺类抗生素[LAs])是我国使用量最大的单个抗生素之一.鉴于两类抗生素抗菌作用类似,本研究建立了同时分析地表水中14种MAs以及2种LAs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水样萃取前添加0.5 g·L-1 Na2EDTA减少金属阳离子螯合影响,之后采用Oasis HLB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最后以1%甲酸甲醇洗脱.UPLC-MS/MS测定采用甲醇和0.1%甲酸水作为流动相,根据质谱碎裂规律确定质谱定性定量离子对并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分析.实际水样中目标抗生素的加标回收率为77%-114%,方法检出限绝大多数在0.004-0.06 ng·L-1之间.方法应用于北京北运河和永定河的35个水样,检出8种MAs和2种LAs,浓度在0.01-71 ng·L-1之间.总体来讲,北运河浓度高于永定河,北运河上游受纳污水处理厂出水可能是重要原因.两条河流检出物质浓度组成差异也较大,北运河主要是脱水红霉素A和罗红霉素,而永定河主要是脱水红霉素A.首次检出N-去甲基红霉素A,另外,螺旋霉素、麦迪霉素、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都普遍检出.

    新污染物抗生素大环内酯林可酰胺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地表水

    自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尿中15种防晒剂和防腐剂

    林潇韩林学张海婧张续...
    3306-3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建立了同时快速测定人尿液中15种防晒剂和防腐剂的高通量自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方法(automatic SPE-UPLC-MS/MS).人尿液经β-葡萄糖醛酸酶过夜酶解后,以Waters HLB 96-well Plate(30 mg,30μm)为基础,使用全自动固相萃取装置进行前处理,经25%乙腈溶液淋洗,甲醇-乙腈溶液(V∶V=1∶1)洗脱,氮吹至近干,20%乙腈溶液复溶后,采用Waters Acquity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mm,1.7 μm)、二元梯度洗脱系统(流动相A为水,流动相B为乙腈)进行色谱分离.质谱方法采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电喷雾电离负离子模式和稳定同位素内标法进行数据采集和定量分析.15种分析物在相应线性范围内的线性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3个加标水平的加标回收率为89.1%-110%,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分别为0.9%-13%和3.1%-14%,样本稳定性、提取液稳定性、上样周期稳定性和反复冻融稳定性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在10%之内.将本方法应用于300名志愿者随机尿液的测定,结果显示该人群尿液的主要检出成分为4种防腐剂,分别是羟苯甲酯(MP)、羟苯乙酯(EP)、羟苯丙酯(PP)和对氯间二甲苯酚(PCMX),检出率分别为100%、92%、82%和64%,中位浓度分别为11.5、0.53、0.65、2.09ng·mL-1.综上,本方法可应用于人尿液中15种防晒剂和防腐剂的快速提取、净化和定量分析,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效率高、人员友好和绿色环保等优势,适用于大批量样品的检测应用.

    96孔板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尿液防晒剂防腐剂

    基于季节性污染特征的大气VOCs化学活性及源解析

    谢非白宇婷田永莉李亮...
    3317-3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对流层大气氧化性的重要影响因子,不同VOCs物种的化学反应活性与大气环境质量及污染过程关系密切.本文针对呼和浩特和包头采暖期长达半年的季节特征,选取冬夏季清洁天、污染天和沙尘天的不同时间窗口,识别并分析了两个城市大气中117种VOCs的体积浓度,计算了不同季节不同大气特征条件下不同VOCs物种的化学反应活性,并解析了两个城市大气VOCs的来源.结果表明,乙烯、乙醛、丙烷、丙烯、丙醛、正丁醛、异戊二烯、甲苯、间/对二甲苯等是两个城市大气的主要活性VOCs物种;不同大气特征条件下不同VOCs物种对OFP(臭氧生成潜势)和LOH(羟自由基反应速率)的影响差异较大,且影响大小并不单独依赖于各VOCs物种浓度;2个城市冬季大气中的O3对VOCs的浓度变化更敏感,夏季则对NOx的浓度变化更敏感,体现了这两个城市O3前体物的季节性差异;受季节特征及供暖方式的影响,2个城市冬季燃烧源排放约贡献大气VOCs的50%,机动车排放和LPG/NG源次之;与冬季相比,夏季机动车、生物源及LPG/NG、溶剂挥发等因子的重要性显著提升,而燃烧源因子的比重明显下降,意味着大气VOCs源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本研究对准确辨析区域重污染天气特征与成因,实现"十四五"期间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等意义重大.

    VOCs季节特征物种组成反应活性来源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