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化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

江桂斌

月刊

0254-6108

hjhx@rcees.ac.cn

010-62923569

100085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18号(北京2871信箱)

环境化学/Journal Environmental Chemi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环境化学》(双月刊)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性刊物,中文核心期刊。自1982年创刊以来,为推动我国环境化学学科的发展,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迄今为止,《环境化学》是我国环境化学学科的惟一科技期刊。 《环境化学》主要刊登报道我国环境化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和技术成果以及国外环境化学研究趋势。范围涉及大气、水体、土壤、生态、工程技术和环境与健康等各个层面,包括大气、水和土壤的环境化学、环境分析化学、污染生态化学、环境与健康、污染控制和绿色化学等方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四川某铜矿选冶渣综合理化特性及环境污染特性评价

    张维傅开彬王磊谌书...
    475-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铜矿选冶渣组成复杂、环境特性不清和治理修复难度大等问题,采用矿物解离分析仪(MLA)、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同步热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STA-FTIR-GCMS)等分析测试仪器研究铜矿选冶渣的综合理化特性;运用毒性浸出程序(TCLP)、改进的三步提取(BCR)、风险评估编码(RAC)和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RSP)等方法研究铜矿选冶渣的环境污染特性。结果表明,铜矿选冶渣多呈团聚状,体积平均粒径为54。18 μm,主要含铁橄榄石(75。33%)、磁铁矿(12。15%)、黑云母等物相。硫酸硝酸法测得的铜矿选冶渣Cr、Cu、Zn和Pb浓度未超过《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规定的危废限值,该铜矿选冶渣为一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RAC法和RSP法评价结果表明,Cu是铜矿选冶渣的主要防治对象,Fe、Zn、Pb是铜矿选冶渣的次要防治对象。研究结果为铜矿选冶渣的安全处理和处置提供了基础数据。

    铜矿选冶渣综合理化特性环境污染特性风险评估编码法(RAC)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RSP)

    高新沙水库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浸出特征及其对水质安全影响

    袁海光黎紫珊杨洁鑫黄一航...
    487-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高新沙水库土壤重金属对水质安全风险的影响,本文通过8个采样区域3 m深处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形态的测定,采用地累积指数和生态风险指数法阐明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并通过浸提模拟试验来探究重金属浸出特性及对水质安全影响。结果表明,8种重金属Cu、Zn、Cd、Pb、Ni、Cr、Hg 和 As 含量范围分别为 11-42。5、70。75-119。5、0。01-0。16、24。5-100、20。25-35、89-177、0。05-0。17、10。15-22。1 mg·kg-1,在8处区域普遍未超出农田土壤环境标准风险筛选值(GB 15618-2018),仅有1处As含量为22。10 mg·kg-1,超出筛选值20 mg·kg-1。重金属主要以残渣态为主,其中Zn、Ni、Cr、Hg和As等5种重金属残渣态所占比例均达到70%以上,总体潜在生态风险处于轻微水平。在不同pH浸提液模拟作用下(pH=6。34、5。6和3。6),绝大部分重金属浸出浓度未超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GB 5749-2022),但浸提液pH=1。0极端情况下,Cu、Zn、Cd、Pb、Ni和As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超标现象。在实际水体作用下,整体上库底土工膜破损程度对水质未产生不良影响,除了 1处土壤点位中Ni出现轻微超标现象。综合以上结果,水库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处于较安全水平,对水质造成的环境风险非常有限,但在水库实际运行中加强重金属含量的监测与管理,尤其是Pb和Ni。

    重金属水库土壤风险评价浸出风险水质安全

    不同暴露条件下克氏原螯虾组织中砷的积累与转化

    刘雯清黄中情何发涛钟彪...
    497-5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砷(As)可在水生食物链中积累转化,并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clarkii)是一种生活在淡水底层的杂食性动物,能够从水和食物中吸收和转化无机砷。本研究探究了砷酸盐As(V)在3种不同的暴露条件下(水相、食物相、水相与食物相),克氏原螯虾不同组织中As(V)的生物积累和转化。结果表明,其在水-食物两相体系中的砷积累浓度较高,而且水相暴露体系对总砷积累速率的贡献大于食物相暴露体系。砷在克氏原螯虾不同组织中的积累和转化具有显著的特异性,其富集浓度和积累速率如下:鳃>外壳>肌肉。克氏原螯虾对无机砷的生物转化途径是将部分As(V)还原为As(Ⅲ),部分转化为一甲基砷酸(MMA)、二甲基砷酸(DMA)和砷甜菜碱(AsB)。本文对了解底栖生物链中砷的积累和转化以及小龙虾的食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克氏原螯虾轮叶黑藻生物积累生物转化

    微塑料和多种抗生素胁迫下土壤环境因子的响应特性

    韩冰李华南王梓静劳旭婷...
    506-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深入探究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抗生素胁迫下土壤环境因子产生的响应特性,以聚乙烯(polyethylene,PE)、四环素(tetracycline,TC)、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为研究对象,通过单独、联合施用到土壤中4周后,开展了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抗生素残留、抗生素抗性菌(antibiotics resistant bacteria,ARB)抗性、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等方面研究。结果显示,施用MPs与抗生素的容重比对照组分别增大了 12。3%、16。9%、21。8%。有机质含量由39。96 g·kg-1变化为53。21 g·kg-1,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大了 9。16%、12。39%、14。09%、18。47%、32。03%、33。16%、36。04%。阳离子交换量由对照组的 44。36 cmol·kg-1显著变化为 62。45 cmol·kg-1,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大了 24。06%、30。09%、33。97%、36。49%、47。14%、50。93%、56。1%。实验各组pH值在7。58-8。12之间变化。实验各组的过氧化氢酶含量分别为1。653、1。559、1。421、1。486、1。376、1。545、1。524、1。453 IU·g-1;脲酶含量分别为 89。56、78。32、64。65、66。79、57。27、72。31、71。26、61。56 IU·g-1;蔗糖酶含量分别为 158。69、149。61、134。56、131。87、123。65、137。26、136。83、126。34 IU·g-1。MPs-TC-CIP组的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分别下降12。1%、32。3%、26。7%。MPs-TC、MPs-CIP组与TC、CIP实验组相比,抗生素残留量有所降低,分别为187。1%、189。3%;MPs-TC-CIP实验组的抗生素残留则低于单一施用CIP、TC组,分别为182。6%、178。7%。筛选的 TC抗性菌(TC resistant bacteria,TCRB)和 CIP抗性菌(CIP resistant bacteria,CIPRB)的抗性增加2倍以上。MPs-TC-CIP组与对照组相比,tet W、tet O的相对丰度比值分别为1。82、1。78;qnr A、qnr S的相对丰度比值分别为1。68、1。71。各组中相对丰度较高菌群依次为变形菌(Proteobacteria),放线菌(Actinobacteria)、酸杆菌(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Gemmatimonadetes)、厚壁菌(Fimicutes)。施用抗生素、MPs后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增加、myxococcus相对丰度减少。研究结果表明,施用MPs能促进抗生素的富集;在共同胁迫下,对土壤理化特性和生物特性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探明了 MPs对抗生素残留、ARGs传播、微生物群落演化特征等潜在影响,以期为消减污染物的危害、构建综合智能修复体系提供依据。

    微塑料抗生素抗性菌酶活性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福州市道路灰尘中多环芳烃粒径分布、生物可利用度及其毒性当量

    马晓丽何雨恒张辉王子淳...
    515-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福州道路灰尘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粒径灰尘(>250 μm、250-53 μm和<53 μm)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和组成,并利用体外消化模型结合固相萃取技术评估了不同粒径灰尘中PAHs的生物可利用度以及有效态PAHs的苯并(a)芘(BaP)毒性当量浓度(TEQBaP)。结果表明,(1)不同粒径灰尘中 PAHs 总量随粒径减小而增加(>250 μm,0。597 mg·kg-1;250-53 μm,1。235 mg·kg-1;<53 μm,3。931 mg·kg-1)。不同粒径灰尘中PAHs组成基本相同,都为4环(58。5%±0。8%)>5环(21。5%±0。4%)>3 环(13。3%±0。9%)>6 环(4。8%±0。2%)>2 环(2。0%±0。3%);(2)不同粒径灰尘中有效态 PAHs 总量随粒径减小而增加,但>250 μm粒径灰尘中PAHs的生物可利用度显著高于250-53 μm和<53 μm粒径灰尘(P<0。05)。总体上,低环(2环、3环和4环)PAHs生物可利用度要大于高环(5环和6环)PAHs;(3)不同粒径灰尘中有效态PAHs的总TEQBaP值随粒径减小而增大,且不同粒径灰尘中4环和5环PAHs的TEQBaP值都显著高于其他环数PAHs(P<0。05)。由于不同粒径灰尘中4环PAHs含量都最高,且其具有较高的生物可利用度和TEQBaP值,因而在人体内潜在毒性风险最高。

    多环芳烃组成粒径体外消化模型生物可利用度毒性当量

    三亚河营养盐时空分布及富营养化研究

    韩玉郑忠陆陈贤伟李霞...
    524-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三亚河营养盐污染状况,于2018年6月-2019年5月对三亚河流域进行逐季调查,分析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评估河流富营养化状况,并进一步估算三亚河营养盐入海通量。结果表明,三亚河水体中营养盐浓度季节变化显著,三亚河水体中DIN的浓度范围为0。028-2。096 mg·L-1,平均浓度为(0。700±0。279)mg·L-1,冬季>秋季>夏季>春季,NO3--N 和NH4+-N 是水体中DIN的主要存在形式。DIP浓度范围为0。007-0。442 mg·L-1,平均浓度为(0。140±0。066)mg·L-1,夏季>春季>冬季>秋季。空间分布上,N、P营养盐均呈现出上游及入海口河段浓度低,中下游河段浓度高的特点。河段环境特征、人为活动、降雨、潮汐作用是影响三亚河营养盐分布的主要因素。综合富营养盐指数(EI)结果显示,各季节三亚河上游及入海口河段均处于中富营养化状态,中下游河段均处于富营养化和重富营养化状态。春、夏、秋季N/P值表明河流多处于N限制状态,冬季大部分河段适合藻类生存,有发生藻华的风险。根据营养盐浓度和三亚河年平均径流量估算出,DIN、NO3--N、NO2--N、NH4+-N、DIP 年入海通量分别为 118。37、70。93、11。18、38。67、23。75t。

    三亚河营养盐时空分布富营养化

    内蒙古典型旱区盐湖盆地浅层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苑林枫卢俊平高瑞忠张琦...
    536-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晰内蒙古阿拉善盟吉兰泰盐湖盆地浅层地下水污染特征及评估地下水饮水安全风险等级,采集了盐湖盆地研究区土壤表层(0-10 cm)样品56个,地下水样品127个,检测分析土壤中重金属元素Cu、As、Pb含量及水样中Cr、Hg、As、F-、NO2-、NO3-含量。运用地下水风险评价概念模型,将地下水脆弱性、地下水污染物容量及土壤毒性污染物潜在生态危害评价有机结合,对地下水污染风险展开评价。借助ArcGIS软件进行克里格插值绘图,探析盐湖盆地浅层地下水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盐湖盆地地下水脆弱性指数范围为4。80-5。30属于中等脆弱性,吉兰泰盐湖东南部和吉兰泰镇西北部脆弱性高于其他区域;地下水样品中重金属Hg的含量在《地下水质量标准》中Ⅲ类水水质标准范围内,其他元素均有超标现象,其中F-超标率最高,为62。20%,Cr、As、F-、NO2-、NO3-变异系数分别为125。40%、183。50%、178。70%、248。70%、280。70%,属于强变异性,受外界因素干扰较为明显,研究区地下水特征污染物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盐湖盆地的东南部;土壤中重金属Cr、Hg、A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6。32、0。17、11。77 mg·kg-1,与内蒙古当地土壤背景值相比较,Cr的平均值在背景值范围内,而Hg、As的平均值分别超出背景值4。25、1。57倍,土壤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为188。32,属于中等潜在生态危害,在盐湖盆地中有41。07%的样品点属于中等、强、很强潜在生态危害;盐湖盆地地下水污染风险等级分布不同与含水层脆弱性指数、特征污染物容量指数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有关,较高污染风险区和高风险区分布在锡林高勒镇西部,较高风险以上的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25。77%,古拉本敖包镇、贺兰山的东南部在中风险范围内,中风险区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11。49%。

    盐湖盆地地下水污染评价空间分布毒性污染物

    汾河流域地表水金属元素分布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

    赵春红申豪勇赵一王志恒...
    549-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汾河流域地表水中金属污染特征及其健康危害程度,本文采集汾河流域主要支流入河口及干流断面水样39组,检测As、Cu、Pb、Zn、Hg、Ni、Mn、Fe和Co共9种金属元素含量,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法、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分析了流域地表水中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对成人与儿童产生的健康危害。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超标元素为Hg、Fe和Mn,污染区主要分布于汾河干流中下游和支流。汾河干流上游Fe、Mn、Zn和Co变化幅度较大,中游、下游次之;各支流金属元素含量差异较大。多元统计分析显示,Hg和As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及农业污染等;Cu、Pb、Zn、Ni、Co、Fe和Mn来源于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健康风险评价表明,汾河流域各河段健康总风险为汾河支流>汾河下游>汾河中游>汾河上游,汾河中下游和支流健康风险危害较大,健康风险均为中等;经饮用水途径造成的健康风险儿童是成人的1。15倍,儿童更易受到金属元素的危害;As为支流浍河和昌源河的主要致癌因子;各河段优先控制金属元素为As、Co、Pb、Fe和Hg。

    汾河流域地表水金属元素多元统计分析健康风险评价

    鄂东南湖泊水体中颗粒态黑碳分布特征与来源分析——以磁湖为例

    陈颖颖贺梦晴周倩周玲...
    561-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地球水生态系统中,颗粒态黑碳(particulate black carbon,PBC)是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热光反射法对黄石磁湖POC、PBC及其组分(焦炭和烟炱)的含量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及可能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磁湖水体中POC、PBC、焦炭(char)和烟炱(soot)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 2899。38-5622。80、235。01-800。08、24。41-310。23、130。09-544。72 μg·L-1,平均含量分别为3903。84、377。25、155。52、272。65 μg·L-1,呈现较大的空间分布差异。PBC/POC的变化范围在6。89%—18。32%之间,平均值为10。92%,说明城市湖泊水体中PBC对POC含量积累的贡献较大。soot/PBC的变化范围为45。92%—89。61%,平均值为63。95%。PBC、char与soot含量和PBC/POC比值的空间变异性与环湖周边区域的道路交通和工业布局有关,且南半湖受交通污染和工业排放的影响更大。PBC与POC、char和soot含量均呈正相关,且PBC与soot的相关系数(r=0。81,P<0。01)高于char(r=0。72,P<0。01),说明磁湖水体中soot对PBC的贡献更大。char/soot比值分析结果表明,磁湖水体中PBC主要受到交通污染源和燃煤等人类活动的影响。

    水体颗粒有机碳颗粒态黑碳分布来源

    城市地表径流胶体与溶解性有机物下渗共迁移行为

    杜晓丽荆文会刘殿威匙中文...
    571-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城市地表径流胶体与溶解性有机物(DOM)共存特性,考察下渗柱中径流胶体和DOM的出流浓度,分析进水流速、pH值、离子强度和胶体粒径变化时城市地表径流胶体与DOM的共下渗迁移行为。结果表明,径流胶体与DOM结合后,会显著促进对方向下迁移;进水流速越高,径流胶体对DOM的携带迁移越明显,两者的出流浓度越高;进水流速为10mL·min-1时,径流胶体和DOM的穿透曲线相对峰值浓度分别比5 mL·min-1时提高了 3。5%、8。1%;径流胶体-DOM混合溶液在pH值为6时的下渗共迁移速度最快;Na+存在抑制了径流胶体与DOM的下渗共迁移;共存地表径流胶体粒径越小,DOM的下渗出流时间越早、出流峰值浓度越低。

    地表径流胶体溶解性有机物下渗共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