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化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

江桂斌

月刊

0254-6108

hjhx@rcees.ac.cn

010-62923569

100085

北京海淀区双清路18号(北京2871信箱)

环境化学/Journal Environmental Chemi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环境化学》(双月刊)是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性刊物,中文核心期刊。自1982年创刊以来,为推动我国环境化学学科的发展,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迄今为止,《环境化学》是我国环境化学学科的惟一科技期刊。 《环境化学》主要刊登报道我国环境化学领域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和技术成果以及国外环境化学研究趋势。范围涉及大气、水体、土壤、生态、工程技术和环境与健康等各个层面,包括大气、水和土壤的环境化学、环境分析化学、污染生态化学、环境与健康、污染控制和绿色化学等方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产甲烷菌中汞甲基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陶少洋杨婧铱高峻董洪哲...
    2153-2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生物作用是无机汞转化为甲基汞最主要的方式。其中,硫酸盐还原菌和铁还原菌被认为是主要的汞甲基化微生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产甲烷菌在汞甲基化过程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产甲烷菌参与沉积物、水体和土壤等多种环境中的汞甲基化过程,并在部分环境中主导甲基汞的生成;在实验室纯培养体系中,多个产甲烷菌能将 10%以上的无机汞转化为甲基汞。产甲烷菌对于甲基汞的生成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缺乏对产甲烷菌汞甲基化作用的系统总结。本文分别从原位环境、纯培养和共培养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产甲烷菌在汞甲基化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产甲烷菌可能的汞甲基化途径进行探讨,提出汞甲基化过程与一碳代谢极大可能存在功能上的关联性,并展望了后续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产甲烷菌甲基化甲基汞代谢途径

    环境中微塑料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卢琦园马艳陈思帆郑晶...
    2166-2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 5mm的塑料碎片或颗粒,能够在大气、土壤和水体中迁移和富集,通过食物链累积,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为了更好地评估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本文详细综述了微塑料检测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应用现状,包括显微镜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光谱分析、热分析和质谱分析等微塑料常用检测方法并对比了各方法的优缺点。总结了近年来微塑料检测的新方法和新技术,重点讨论微塑料检测当前面临的技术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对建立统一和标准化的微塑料分析方法进行展望,为系统地和进一步地开展微塑料的污染评价及风险评估提供指导。

    微塑料检测方法应用前景

    鱼富脂胃肠道中微塑料检测

    赵国强邓舒美朱翔赵利...
    2181-2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富含脂质的生物样本中微塑料的检测方法,以鱼胃肠道为研究对象,选取不同粒径(10-100 μm、100-500 μm、500-1000 μm和 1-5 mm)、不同密度(ρ<1。15 g·cm-3、ρ>1。3 g·cm-3)的 6种微塑料为验证对象,对传统KOH消解法中回收率低、皂化反应干扰、计数不准确等问题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分液漏斗双密度浮选法能有效减少微塑料损失和降低泥沙等干扰,回收率达91%—100%;100℃热水和乙醇联用对皂化反应产生的肥皂的去除效率达 98%±1。08%,生物样品的消解效率达 99%±0。56%;尼罗红(Nile Red,NR)染色后,不同类型微塑料在不同滤光片下能观察到明显的荧光;除部分聚酰胺(PA)微塑料部分颜色变黄,该方法对PA、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氯乙烯(PVC)的红外光谱和羰基指数(carbonyl index,CI)无明显影响;实际样本应用表明,该方法对不同河段、不同种类的野生鱼类样本的消解率达97%—100%,对微塑料的检出率(84。70%)显著高于传统的体视显微镜镜检法(54。64%)。

    微塑料脂质密度浮选皂化反应尼罗红

    地表水中20种四环素类抗生素及其转化产物的同时检测方法研究和应用

    黄梦凡李敏刘娟姚巧...
    2194-2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环素类抗生素(TCs)由于水解和光解等作用容易生成多种转化产物、且有些转化产物具有更强的毒性效应,因此,TCs转化产物的环境存在引起的风险不容忽视。本研究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UPLC-MS/MS)同时检测地表水体中 7种TCs及 13种转化产物的分析方法,细致研究了TCs及其转化产物的质谱碎裂和液相色谱分离规律。水样添加 5 g·L-1 Na2EDTA后经Oasis HLB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1%甲酸甲醇洗脱后用UPLC-MS/MS测定。流动相为甲醇和 0。1%甲酸水溶液,在Waters BEH C18柱上采用梯度洗脱,实现了 20种TCs及其转化产物的准确鉴定。实际水样中绝大多数目标污染物的加标回收率为 60%—130%,方法检出限在 24。5-927 pg·L-1 之间。应用此方法于永定河(北京段)27个样品,检测出 6种原型TCs(平均浓度 70。0-560 pg·L-1;检出频率 3。7%—29。6%)和 9种转化产物(70。0-1980 pg·L-1;3。7%—37%),转化产物与原型物质的检出浓度和检出频率在同一水平上、甚至稍高,应该重视与TCs同时存在的转化产物所引起的环境和健康风险。

    新污染物抗生素四环素转化产物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地表水

    卤代苯醌类消毒副产物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王芳赖玮毅汪海林
    2206-2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卤代苯醌(halobenzoquinones,HBQs)是近年来在水体中发现的一类具有潜在毒理学效应且未受管控的新型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本文综述了HBQs的化学特征与生成机制、环境中的分布情况,并对其引起的细胞毒性、氧化应激毒性、遗传毒性、生物毒性进行了概述。这些内容旨在为深入探讨HBQs的毒理学机制和全面评估其暴露所可能导致的健康风险及癌症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卤代苯醌消毒副产物环境暴露毒性评估

    粪肥源雌激素在农田土壤-作物中污染特征、转运规律及毒理风险

    陈健琴代思媛张碟李舜尧...
    2214-2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雌酮(E1)、17β-雌二醇(E2)、雌三醇(E3)、17α-炔雌醇(EE2)和双酚A(BPA)等作为畜禽粪污中雌激素活性较强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可在农田土壤-作物系统内输运和累积,并对野生物种的生殖发育、遗传代谢,以及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构成巨大威胁。目前,国际上关于粪肥源雌激素在农田土壤-作物中污染特征、转运规律及毒理风险的报道仍较少。本文综述了 5种代表性粪肥源雌激素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污染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归纳了雌激素在农田土壤-作物中的迁移转化、吸收积累和代谢机理,系统地评估了农田生态系统中雌激素生物毒性效应及其风险模型,旨在为规避农田土壤-作物雌激素污染风险、生产绿色农产品和保障人民健康等奠定理论基础。

    畜禽粪便农业生态环境雌激素污染转运途径健康风险

    辽宁省鱼类水产品中全氟化合物及其替代品的污染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估

    张敏蔡丹陈小霞孙雅楠...
    2224-2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对辽宁省鱼类水产品中 16种全氟化合物(PFASs)及其替代品进行测定,探究其赋存特征及可能的来源,并运用健康风险商值法评估PFASs的潜在健康风险。结果表明,PFASs在辽宁鱼类水产品中普遍检出,特别是替代品—短链全氟烷基羧酸化合物(PFCAs,C4—C7)和氯代多氟醚磺酸(Cl-PFESAs),其检出率范围为 83。56%—100%。∑16PFASs含量范围为1。630-3。671 ng·g-1;与国内外其它地区相比较,辽宁省鱼类水产品中∑16PFASs污染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全氟丁酸(PFBA)是鱼类水产品肌肉中主要污染物,其次是全氟辛酸(PFOA)、全氟辛基磺酸(PFOS)。不同鱼类中PFASs的含量和组成模式有所差异。基于主成分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发现,辽宁省鱼类水产品中的PFASs主要来源于金属电镀厂、皮革厂、FP化学制造等行业的工业排放和消费品。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在中高暴露情景下,辽宁省鱼类水产品中的PFASs含量不会对成人和儿童健康存在风险。值得注意的是,6:2 Cl-PFESA对人类健康风险不容忽视。

    全氟化合物(PFASs)替代品鱼类水产品污染特征健康风险

    氟调酸在我国典型城市污水处理厂中的浓度分布及排放

    马春萌张昱尚巍郑兴灿...
    2236-2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氟调酸(fluorotelomer carboxylic acids,FTCAs)是全氟烷基羧酸(perfluoroalkyl carboxylates,PFCAs)的前体物,同时也是替代加工助剂。本研究应用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仪联用的检测分析方法,探究了中国 5个城市 9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二沉池出水、三级处理出水和污泥中 6种FTCAs和12种PFCAs的分布及排放特征。FTCAs在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中的浓度为0。52-2。00×103 ng·L-1,受纳工业废水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中FTCAs的浓度高于其他主要受纳生活污水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表明工业废水的排放会影响城市污水处理厂中FTCAs的浓度水平。生物处理工艺对FTCAs和PFCAs的去除率分别为 43%—93%和-40%—69%。∑FTCAs在三级处理出水及污泥中的总排放量为 13。6 g·d-1,6:2 FTCA和 8:2 FTCA为主要的组成物质。三级处理出水中FTCAs及PFCAs的风险商分析表明三级处理出水中 6:2 FTCA、PFHxA、PFOA、PFNA和PFDA可能对鱼类存在潜在风险。本研究为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新污染物的管控提供了数据基础。

    氟调酸城市污水处理厂全氟烷基羧酸风险商

    蚯蚓对2,4-DCP污染土壤的毒性响应及微生物群落影响

    李哲尹勇薛琦张冲...
    2247-2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2。4-二氯苯酚(2。4-DCP)作为合成农药、医药的中间体,在我国广泛生产和使用,其生态危害性已引起广泛关注。然而,关于土壤动物、微生物对 2。4-DCP的毒性响应知之尚少。基于此,本研究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为受试生物,从致死浓度、抗氧化系统、病理学和行为特征角度评价 2。4-DCP对蚯蚓的毒性,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此外,还探讨了蚯蚓对土壤中 2。4-DCP的降解动力学和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结果表明,2。4-DCP对蚯蚓 7d半致死浓度(LC50)值为 29。55 mg∙kg-1,14d为 28。76 mg∙kg-1;蚯蚓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随暴露时间、浓度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P<0。01),而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呈缓慢上升趋势(P<0。01);当 2。4-DCP暴露浓度为 15 mg∙kg-1时,14 d可使蚯蚓表皮细胞发生凹陷并破裂,浓度达到 25 mg∙kg-1 时,蚯蚓表皮细胞丧失规则细胞排列结构,肠上皮细胞发生细胞间隙扩大和破裂现象;2。4-DCP浓度越高,对蚯蚓的行为特征影响越明显;2。4-DCP在添加蚯蚓和未添加蚯蚓土壤中的降解动力学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在添加蚯蚓土壤中的降解速率(0。20 d-1)明显高于未添加(0。08 d-1);2。4-DCP可抑制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但蚯蚓活动、蚓粪的产生可分别增加土壤中一些具有降解有机物功能的好氧、厌氧菌属丰度。本研究旨在揭示 2。4-DCP与土壤动物及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为综合评价2。4-DCP的毒性和风险提供理论参考。

    24-DCP赤子爱胜蚓毒性效应微生物多样性

    污水流行病学在毒情监测中的不确定性-以甲基苯丙胺为例

    郑晓雨杨虹贤闻武杨帆...
    2260-2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污水流行病学在毒情监测评估中发挥的作用日趋显著,但在实战应用中仍存在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突出体现为监测结果的不确定性。本文首次以国内滥用最为严重的甲基苯丙胺为切入点,结合近年来文献中有关参数的采用情况,对采样、仪器分析和计算过程中可能引起毒情评估偏差的因素进行全面比对分析。同时,指出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以期进一步提高基于污水流行病学的毒情监测工作的标准化和精准度,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污水分析甲基苯丙胺不确定性禁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