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朱琦琦

双月刊

1006-2009

HJJS@chinajournal.net.cn

025-83701931

210013

南京市虎踞路175号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Journal The Administration and Technique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9年创刊,1995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逢双月25日出版,以从事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监理和环境科研、环境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干部,教师及其他环境科技工作者为服务对象,从多角度向读者介绍国内外环境保护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动态、新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电子直线加速器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

    时劲松张金帆黄仲明陶扬...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医用放射治疗、货物/车辆安全检查、工业辐照3类电子直线加速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辐射环境剂量率监测,掌握不同类型加速器周围和不同关注点位的辐射环境状况,对监测数据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和Bonferroni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虽然3类电子直线加速器的辐射环境监测剂量率数据均低于相关标准限值,但安全检查类电子直线加速器出入口及其侧防护墙位置与其他类关注点位的周围剂量当量率水平有显著差异.

    辐射监测辐射安全电子直线加速器辐射剂量率

    异位化学氧化处理石油烃污染土壤的工程实践

    张情亚洪鑫刘志阳王水...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摘 要:选用双氧水-硫酸亚铁、氧化钙活化过硫酸钠、氢氧化钠活化过硫酸钠3种氧化剂体系处理被石油烃(C10~C40)污染的土壤,对比不同氧化剂体系的处理效果,筛选出较好的氧化剂体系,用于指导石油烃(C10~C40)污染土壤的异位化学氧化修复工程实施.试验表明,氢氧化钠活化过硫酸钠能高效、稳定地降解土壤中的石油烃(C10~C40);当过硫酸钠添加量为5%、氢氧化钠活化过硫酸钠对石油烃(C10~C40)的降解效率最高达到83.4%.按照过硫酸钠添加量为2%实践,处理后的污染土壤中石油烃(C10~C40)含量满足标准要求.

    石油烃污染氧化剂异位化学氧化法土壤修复

    离子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二乙胺和三乙胺

    沈菲谷静张昊朱宝立...
    68-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多孔玻板吸收管采集工作场所的空气,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样品中的二乙胺和三乙胺.通过优化试验条件,使方法在0.100 mg/L~25.0 mg/L范围内线性良好,二乙胺、三乙胺的方法检出限均为0.02 mg/L.空白样品3个质量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试验表明,二乙胺、三乙胺的加标回收率为96.8%~101%,6次测定结果的RSD为0.1%~1.9%.

    二乙胺三乙胺离子色谱法工作场所空气

    河南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

    张楚磊田耀武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河南省划分为东西部12个林区8种土地利用类型,基于810个点位的现场采样测量,估算该省土壤有机碳(SOC)储量,计算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0 cm~100 cm 土层SOC储量为1 467.82 Tg,平均SOCD为9.65 kg/m3,与我国SOCD平均水平(9.60 kg/m3)相持平;研究区西部和东部平均SOCD分别为10.12 kg/m3和9.00 kg/m3,森林与耕地面积占比不同可能是导致东西部SOCD差异的重要因素;研究区内森林、耕地、草地和人造地表的面积占比,以及气候因素包括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干旱指数、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湿度指数均对SOC储量有显著影响.

    土壤有机碳碳储量碳密度气候因素土地利用类型河南省

    强开采扰动下危废填埋场地下水环境风险防控

    尹芝华王水柏立森吕良华...
    77-8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某危废填埋场作为研究区域,结合地质及水文地质特性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水分运动和溶质迁移耦合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定量计算并预测渗滤液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扩散模式.结果表明,受下游敏感点的强开采扰动影响,污染物迁移速度较快,地下水发生显著"捕获"效应,污染物将在1 987 d左右到达下游敏感区域;模拟期污染羽最大迁移距离为875.62 m,超标范围最大可达9 986.4 m2.基于预测结果,提出建立源头预防-过程监管-末端治理的地下水污染风险防控体系.

    危废填埋场污染物迁移数值模拟环境风险防控开采扰动地下水

    基于MIKE 11的秦淮河流域控制断面水质达标模拟

    柏松赵明明宋为威刘军...
    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外秦淮河控制断面作为研究对象,构建秦淮河一维水环境数学模型(MIKE 11),模拟不同水文气象条件下多种引水工况和污染削减方案对水质改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上游来水为Ⅲ类水时,汛期污染量削减≥50%,非汛期污染量削减≥ 50%或秦淮新河调水量≥ 15 m3/s可保证断面水质达标;在90%降雨保证率情景下,区域污染量削减≥50%或秦淮新河引水≥ 30 m3/s,以及引水量≥15 m3/s和污染量削减≥25%的组合方案可保证断面水质达标.当上游来水维持现状时,非汛期需要增加区域污染削减率或秦淮新河引水量来保证断面水质达标.

    一维水环境数学模型污染控制水质达标秦淮河流域

    区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模型在上海崇明区的应用

    周怿韩震翁暄杨瑞妮...
    8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上海崇明区为研究区域,在传统省域碳排放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区县域碳排放模型估算崇明区2015年、2017年、2019年和2021年碳排放,并利用LMDI模型分析了碳排放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崇明岛碳排放总体呈减少趋势,长兴岛和横沙岛碳排放呈增长趋势;经济效应对崇明区碳排放增加有正向驱动作用,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能够有效抑制碳排放,人口效应对崇明区碳排放影响较小;面向"碳中和岛""低碳岛"和"零碳岛"目标,须因地制宜采取增汇和减排措施.

    碳排放模型LMDI模型土地利用区县域崇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