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朱琦琦

双月刊

1006-2009

HJJS@chinajournal.net.cn

025-83701931

210013

南京市虎踞路175号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Journal The Administration and Technique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1989年创刊,1995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逢双月25日出版,以从事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监理和环境科研、环境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干部,教师及其他环境科技工作者为服务对象,从多角度向读者介绍国内外环境保护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动态、新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硫化铜矿酸性环境调节技术研究

    蔡若妍赵珠宇谭力薛锦春...
    1-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了硫化铜矿开采过程中酸性矿山废水(AMD)生成和土壤酸化的机理,以及硫化铜矿酸性环境的危害,综述了酸碱中和、硫化物沉淀、表面钝化、微生物、模拟人工湿地等AMD治理方法,以及中和、生物质炭、植物修复、微生物等酸性土壤治理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可驯化对环境适应性更强的硫酸盐还原菌、制备碱化生物质炭以高效调节酸性土壤、利用硫化铜矿酸性废水制备可反作用于酸性环境的黄钾铁矾保护层,以及将黄钾铁矾保护层、驯化后的硫酸盐还原菌、碱化生物质炭、植物修复法相结合综合治理硫化铜矿酸性环境,以期提升治理效果.

    硫化铜矿酸性矿山废水土壤酸化生态修复

    青海湖温跃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陶馨刘扬李呈燕都慧芳...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6月、8月、9月在青海湖布设监测垂线,连续垂向监测水深和水温,计算青海湖热力分层参数,分析青海湖温跃层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青海湖水体水温时空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垂直剖面平均水温8月>9月>6月,垂向温差8月最大;水体垂直剖面均出现明显的温跃层,近岸浅水区无分层现象,水温垂直方向呈现正温分布;温跃层深度从6月到9月逐渐增大,8月温跃层厚度最大,强度最高,9月温跃层厚度变薄,强度变小;监测期间温跃层深度与透明度呈正相关(r=0.801),与表层水温为负相关关系(r=-0.162),透明度和表层水温是影响湖泊温跃层的重要因素.

    温跃层垂直分布透明度青海湖

    基于机器学习的长株潭城市群PM2.5重污染预报

    李细生喻雨知杨云芸张华...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PM2.5重污染的预报准确率,融合气象和环境资料、前期观测和后期数值天气预报数据、地面和高空预报因子,建立预报时效较长且准确度较高的机器学习模型库.以长株潭城市群的PM2.5重污染天气预报为例,将数据预处理、特征工程、算法优选、超参数调优等技术方法运用于模型中,建立的重污染预报机器学习模型库可预报PM2.5浓度和等级,预警4 d内的PM2.5重污染.为增强模型的透明度,对其进行可解释性研究.事前可解释性分析表明,PM2.5浓度预报模型存在事前三特性:前期要素比后期要素重要,环境要素比气象要素重要,地面要素比高空要素重要;事后可解释性分析表明,常德2022年1月18日的重污染天气过程受上游传输和本地污染累积的共同影响,其中传输的作用稍大.

    PM2.5重污染预报机器学习可解释性长株潭城市群

    2022年末安徽一次大气重污染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

    张浩于彩霞杨关盈石春娥...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利用多源数据,应用HYSPLIT4轨迹分析、颗粒物区域传输分析等方法对2022年末安徽一次大气重污染过程变化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污染前期,受弱冷空气影响,有利于污染物输送至安徽地区;污染期间,地面处于弱气压场,混合层厚度较低,存在持续性逆温,且地面风速小、相对湿度较高、基本无降水,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清除,受区域输送叠加本地污染排放累积共同影响,污染程度加剧;2023年1月2日地面以东北、偏东风为主,风速增大、相对湿度下降、混合层厚度抬升,扩散条件转好,污染程度减轻.在此次污染过程中,山东、江苏、河南对安徽累积的区域输送贡献率占比为48.5%,高于安徽本地污染的贡献率(21.4%).

    PM2.5重污染过程成因分析气象条件区域输送安徽

    乌鲁木齐市城市化梯度带土壤粒度分布差异性研究

    王宁麦麦提吐尔逊·艾则孜毛东雷娜珠盼·斯德克江...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新疆乌鲁木齐市城市化梯度带共采集88个表层(0cm~20 cm)土壤样品,利用激光衍射技术测定土壤粒度组成,采用分形维数(Dv)、平均粒径(MG)、分选系数(σG)、偏度(SKG)和峰态(KG)等参数对比分析不同梯度带土壤粒度分布特征及各粒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乡村土壤粒度组成最粗,荒地土壤粒度组成最细;各梯度带土壤平均Dv值从大到小依次为荒地>郊区>城区>乡村;各梯度带表层土壤σG值均>4.0,分选性均属于极差水平;土壤Dv和MG值能反映不同梯度带表层土壤粒度分布特征;各梯度带土壤Dv值的大小受土壤粒度组成的影响作用强烈,其中土壤黏粒含量起主导作用.

    土壤梯度带粒度分布分形维数乌鲁木齐市

    吴淞江(江苏段)整治工程区生境质量评价

    姚思佳张权姜琳琳解晋敏...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吴淞江(江苏段)整治工程所处的吴淞江江苏段集水区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将In-VEST模型应用于水利工程项目生态影响评价中,在只须获取少量数据的条件下,快速建立评价模型,直观、精确地得到工程施工前和竣工后生态环境变化,实现生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总体精度达到93.25%,Kappa系数为91.81%;工程施工前研究区生境质量指数最高值为0.76,位于独墅湖湖心,生境质量指数均值为0.100,整体生境质量偏低;工程竣工后生境质量指数均值为0.098,比施工前下降了 0.002,下降率为2.00%,工程建设导致生境质量下降和生境退化度增强,为保证生境质量不降低,须进行生态补偿.

    生境质量InVEST模型随机森林土地利用水利工程吴淞江

    基于InVEST-MSPA的文山州区域生态网络构建

    黄杰黄义忠
    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文山州为例,结合InVEST模型、MSPA选取生态源地,利用MCR模型和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构建文山州区域生态网络,明确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应优先保护和修复的地区.结果表明,识别生态源地共143个,总面积为5 092.74 km2,主要分布在文山州东部,地类现状以林地为主,植被覆盖度高生态基底好;提取生态廊道346条,空间分布明显,尤其是西部区域连接文山州北部与中部的廊道,其分布稀疏且长度较长,易发生断裂;识别生态夹点118处、生态障碍点41处,应对生态夹点和生态障碍点开展重点保护和修复.

    区域生态网络InVEST模型MSPA生态系统服务文山州

    基于快采快检的水质数字化系统设计及应用

    陈鹏越郜子奥郜洪文
    47-5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快采快检技术和云数据库,设计、开发了一套区域水质数字化系统,利用便携式分析检测仪快速获取水质数据,由Wi-Fi实现数据云传输,在C#开发的可视化平台实现水质诊断和污染溯源等功能.将该系统用于朱家角古镇景区水体监测,发现景区水质与降水量、游客活动量相关,平水期水质均优于丰水期,并用该系统对水体富营养化风险进行警示,分析了采样点间水质特征的关联性.

    快采快检数字化系统水质评价污染溯源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的城市河道水质反演

    何炜琪吴志杰王紫安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无人机多光谱反射率影像和同步实测水质数据,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的水质参数反演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张家港河.结果表明,基于XGBoost和随机森林的特征变量重要性分析方法选择氨氮反演的最佳波段组合,确定用随机森林进行氨氮反演精度较高,其测试集决定系数为0.91,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23.57%;反演结果能从空间上精细地反映张家港河光明村段支流水质的特点,并直观展示水质超标重点区域.

    氨氮多光谱影像反演模型无人机水质

    启事

    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