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

欧阳自远

月刊

0250-3301

hjkx@rcees.ac.cn

010-62941102

100085

海淀区双清路18号(北京市2871信箱)

环境科学/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是我国环境科学领域最早创刊的学术性期刊。《环境科学》创刊于1976年,现为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环境科学》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和科学技术部的“中国期刊方阵”,并得到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的资助。 《环境科学》在国内外科技界的影响较大,被国内外的一些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如美国的《EI》,《BA》,《CA》,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俄罗斯的《文摘杂志》等。国内的检索系统有《环境科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地理科学文摘》,《中国地质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科学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等。 《环境科学》自创刊以来,无论学术质量还是编辑质量,都在不断提高。稿源较多,所发表论文报道内容代表了我国环境科学研究和技术的最高水平。编辑排版规范化,印刷装订质量较高,曾两次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一等奖,曾在全国第一届和第二届自然科学优秀期刊评比中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三等奖。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最新统计(2004年度),《环境科学》在环境科学类期刊中,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均名列前茅。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环境科学》为环境科学和土壤学的核心期刊,并在环境科学学科期刊中排名第一。 《环境科学》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防治污染,改善生态,促进发展,造福人民”的宗旨,报道我国环境科学领域具有创新性高水平,有重要意义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以及反映控制污染,清洁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理论和实用技术等。 作为环境科学领域创刊最早的学术期刊,经过30余年的努力,《环境科学》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权威期刊。《环境科学》编辑委员会热诚地欢迎广大作者投稿,编辑部将尽最大努力为您服务,让我们携手共同办好《环境科学》,为促进国内外环境科学发展做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LEAP模型的江苏省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情景

    罗闯黎林王雨豪姜宜东...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江苏省未来能源需求和碳排放情景的深入分析,制定达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战略。采用LEAP模型对2021~2060年不同情景下的能源需求和碳排放进行预测。研究发现,在基准情景下,江苏省重点行业的能源需求呈高速增长,2021~2060年能源消费量增加2。35倍,年均增速为3。46%。而在政策执行、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推进情景下,能源消费总量显著降低,分别为45。98%、58。96%和86。13%,展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节能潜力。对碳排放的预测显示,在基准情景下,碳排放总量呈持续增长趋势,达到2060年的5。99亿t,年均增速为4。47%。而在3种情景下,碳排放量显著降低,表现为峰值达到2025年或2030年,并逐步下降。具体来看,工业部门逐年降低,交通运输部门呈增长趋势,建筑部门相对稳定。总体而言,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提升,江苏省有望实现碳排放的逐步减少,但需关注交通运输部门的碳排放增加趋势。

    LEAP模型碳达峰碳中和重点行业情景分析

    基于STIRPAT和CNN-LSTM组合模型的福建省碳达峰预测

    连艳琼苏墩煌施生旭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达峰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改进的STIRPAT模型分析影响福建省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设置3种情景方案,利用CNN-LSTM神经网络混合模型对福建省2022~2035年碳排放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人口、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对福建省碳排放有正向驱动作用,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对外贸易度则起负向驱动作用;②基准情景下于2033年实现碳达峰,达峰值为361。107 9 Mt,低碳情景和优化情景可以提早1 a达峰且达峰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分别为333。028 4 Mt和301。748 3 Mt;③对比优化情景和低碳情景,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能够控制福建省碳峰值降低10。37%,加快推动能源和产业结构优化转型是解绑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束缚的关键所在。最后,结合福建省当前政策规划和发展现状,从能源减排、产业结构和制度体系等角度提出低碳发展建议。

    碳排放碳达峰STIRPAT模型CNN-LSTM模型政策

    长三角地区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溢出效应

    杨清可王磊吕立刚李平星...
    1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长三角地区城市碳排放效率,选取Dagum基尼系数刻画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运用空间面板模型探究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2001~2020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碳排放效率均值最高仅为0。698,整体水平较低,呈扁平"倒U"形的演化趋势,纯技术效率成为影响碳排放效率变化的主要因素。②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基尼系数相对较高,在研究期内起伏波动,仍以增长态势为主,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持续增大。③长三角地区城市组间差异贡献是碳排放效率差异的主要来源。Moran's I指数均为正,碳排放效率具有正向空间相关,溢出效应明显。人口密度、经济水平与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显著,产业结构、路网密度与外资强度等因素对碳排放效率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基于要素投入产出视角,准确测算含有非期望产出的长三角地区城市碳排放效率,明确城市碳效率的差异组成根源,引入"空间溢出效应"解析碳排放效率的作用机制,可为城市低碳发展提供量化支撑和科学启示。

    城市碳排放效率Dagum基尼系数区域差异空间溢出效应长三角地区

    山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孙彩凤姜巍高卫东
    3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减排政策制定以及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覆被与能源消费数据,构建多元参数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体系,计算2000~2020年山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并采用基尼系数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确定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山东省建设用地、林地和水体面积增加,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其中耕地减少1。15万km2,建设用地增加了 1。16万km2,土地利用类型间转移最突出的是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入(1。09万km2)。②山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52。70×106t增加到2020年的352。97×106t,但年均增长率从13。40%下降到7。28%,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主要的碳源和碳汇。③山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整体呈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在栅格尺度上具有显著的空间不均衡性(Gini>0。5)。④经济发展是导致山东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贡献率达到121。33%,其次是建设用地规模效应(33。39%),而能源结构(-11。12%)、能源效率(-20。16%)与人口密度效应(-23。44%)抑制土地利用碳排放增加。

    土地利用碳排放山东省时空特征影响因素

    北方农牧交错区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减排路径

    孙景妍罗佳琪杜国红郭晋伟...
    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牧交错区在我国能源供给和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探究其碳排放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能源生产基地的历史碳排放信息,为推动区域节能降碳和制定差异化的减排政策提供数据参考,对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利用、夜间灯光及省级能源消费碳排放数据构建碳排放空间化模型,运用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Ⅰ)和热点分析探究北方农牧交错区1995~2020年碳排放时空变化及聚集特征,并结合2010~2020年各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和减排潜力指数对城市分类后提出差异化的减排路径。结果表明:①多源数据构建的碳排放空间化模型在市级尺度的估算结果线性拟合R2可达0。92。②农牧交错区的碳排放总量从1995年的17 629。13万t增加到了 2020年的101 450。8万t;但碳排放强度和增长速度均有所降低,与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效率提升有关。在空间分布上,高碳排放城市随时间变化依次为大同、包头和榆林。③研究区碳排放在县域尺度上呈现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热点区主要分布在晋陕蒙交界处,冷点区在2010年后由延安扩展到了庆阳和固原。④各城市基于碳排放效率和减排潜力指数的差异,可划分为:"高效率高潜力型"、"低效率高潜力型"、"高效率低潜力型"和"低效率低潜力型"这4类来实施有针对性的减排策略。

    碳排放时空分布变化农牧交错区夜间灯光遥感减排潜力

    中国省际旅游交通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及影响因素

    雷婷王奕淇王超
    5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厘清旅游交通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对中国旅游交通行业统筹规划碳减排治理工作,实现旅游交通产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2001~2021年省际面板数据,测算中国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利用修正后的空间引力模型构建中国省际旅游交通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和QAP模型对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旅游交通碳排放总量逐年缓慢增长,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地区差异明显。②中国旅游交通碳排放网络已形成"东密西疏"的多线程、复杂化的关联形态。空间网络中的"马太效应"较明显,北京、上海和广东等东部省份居于核心主导地位;新疆、青海、黑龙江和辽宁等西北和东北省份居于边缘位置。③中国旅游交通碳排放块模型划分结构明显,各板块关联关系较多且均接收来自其他板块的碳排放溢出。④交通能源强度和交通运输结构对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空间地理距离、居民消费水平和旅游经济效益则对空间网络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

    旅游交通碳排放空间网络结构社会网络分析影响因素

    中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模式及其碳足迹演化特征

    祁闯孙璇黄雅丽潘志勇...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食品系统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双碳背景下开展食品消费碳足迹核算对食物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中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模式与碳足迹差异,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测算了 2000~2021年中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的直接碳排放。从碳足迹(CF)构成角度出发,总结城乡居民人均食品消费碳足迹的年际差异与时序特征,并利用相关性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对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碳足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仍以植物源食品为主,并逐渐向动物源和植物源食品并重的模式转变,在不同类别食品消费上城乡居民的差距在逐渐减少;②中国城乡居民人均食品消费碳足迹从2000~2021年整体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速为1。4%,其中粮食消费导致的碳足迹最大(22。2%);③现阶段中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CF显著高于农村居民,并呈持续升高趋势。城镇居民植物性食物消费CF增速显著高于动物性食物,农村居民则表现相反;④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结构等与各类食品消费CF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通过对中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模式与碳足迹的系统性研究,以期为我国居民食品可持续消费以及食品行业实现碳中和提供有益参考。

    碳足迹(CF)食品消费城乡居民生命周期评价(LCA)多元线性回归

    "促进"还是"阻碍":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对碳排放绩效的影响

    徐妍张玉冰
    7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我国2011~2021年254个城市为样本,就城市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节点中心性如何影响碳排放绩效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①中国城市数字经济现已呈现出明显的网络化发展模式,但从网络节点中心性来看,仍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表现出"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四大核心城市群-非四大核心城市群"的层级分布规律。②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与碳排放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此结论在经过内生性问题的控制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得到支持。③人力资本投资在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与碳排放绩效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④影响机制显示: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可以通过产业区域联系和创新合作网络促进碳排放绩效提升。⑤进一步分析,实证结果在地理区域、是否处于核心城市群、城市资源禀赋和城市规模这4个维度下存在异质性表现。

    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网络节点中心性碳排放绩效产业区域联系创新合作网络

    重庆市"无废城市"建设前后碳减排潜力分析

    刘跃廷张强原晓红谢文豪...
    8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废城市"建设是实现中国碳达峰计划、减污降碳和促进循环经济的有效方案。为评价无废城市建设前后城市的碳减排潜力,以重庆市为例,通过分析其工业、生活以及农业领域固废的物质流向,基于WARM模型和排放因子法计算了重庆市无废城市政策实施前后(2017~2021年)各领域固体废弃物来源和处置过程中的碳减排总量,并分情景预测了 2025年各领域固废碳减排总量。结果表明:①在无废城市建设背景下,重庆市在工业领域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政策后,使一般工业固废产生强度在2021年下降至0。20 t·万元-1,从2020年开始工业领域碳减排量不断增长;由于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餐厨废物、生活垃圾和电子废物人均产废量均有所增加,导致以上领域未能做到源头减排;此外,可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种植推广及化肥和农药的限制使用以降低农业领域源头排放量;②一般工业固废、建筑垃圾和秸秆三者是实现碳减排的重点领域,2021年其碳减排量分别增长至2 796。64×104、538。54×104和99。07×104t,减少上述领域的填埋量是减排关键。生活领域固废应完善收运、细化分拣处置设施和提升资源回收率以减少其碳排放;秸秆和农膜由于收集和利用水平提升,其碳减排量总体不断上升,农业领域应降低秸秆和畜禽粪便直接还田比例,配置生物质处置设施推进两者协同处置是碳减排最佳手段;③2025年重庆市在BAU情景下和PLAN情景下预测的碳减排量分别为2 289。78×104和2 750。31×104t,2种情景下碳排放量都在减少说明当地工业的升级转型和再生资源产业规模化取得较好的降碳效益。由于危险废物、市政污泥和畜禽粪便2025年预测产量持续上升,这3个领域碳排放量可能仍处于增长状态。而随其他领域固废处置设施在2025年建设完善,以上领域碳排放量会持续降低。

    无废城市物质流分析源头和处置碳减排"BAU"和"PLAN"情景重庆市

    垃圾分类对城乡一体化模式垃圾处理碳减排的影响分析:以宝鸡市为例

    兰剑闫东杰王永平玉亚...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活垃圾处理是重要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源,明确垃圾分类处理前后各环节的碳排放强度,对助力"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宝鸡市2021年生活垃圾产生相关数据,结合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采用IPCC清单指南碳排放因子法,核算了宝鸡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前后各处理环节的碳排放强度。结果表明,减少农村简易填埋比例可减碳59 451。62 t(以CO2-eq计),2021年宝鸡市垃圾分类处理后总碳减排可达251 617。37 t(以CO2-eq计);垃圾分类处理前CH4占碳排放的96。75%,分类处理后CO2占碳排放的83。74%;垃圾分类处理后,助燃剂的消耗每年可产生碳排放1 167。16 t(以CO2-eq计),占直接碳排放的0。38%;渗滤液和焚烧烟气处理的药品消耗每年会产生碳排放2 126。91 t(以CO2-eq计),占间接碳排放的9。95%。深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改变处理方式,提高填埋气(LFG)的收集利用率,强化覆盖层的CH4氧化能力等是可行的碳减排措施。

    垃圾分类简易填埋助燃剂城乡一体化碳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