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技术

袁道先

月刊

1003-6504

hjkxyjs@126.com;bjb@hbepb.gov.cn

027-87643502

430072

武汉武昌珞珈山八一路338号

环境科学与技术/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湖北省环境保护局和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学术和技术类刊物,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登环境保护领域内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典型湿地环境条件下Shewanella介导N2O产生机制及意义

    范伟国孙科马明毛一杰...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湿地中高丰度的代表性反硝化菌Shewanella denitrificans,文章通过批式实验,探究典型湿地环境条件下pH和C/N对微生物反硝化排放N2O的影响和机制.结果 表明,在典型湿地环境条件下,S.denitrificans介导的反硝化均能排放N2O温室气体.其中,当C/N为7.5或75时N2O排放速率最快,比最低排放速率高出约54%.当pH为5.5时,N2O排放速率较pH为6.5时增加约67%.不同pH和C/N条件下N2O的排放差异可能主要由pH差异导致,或pH和C/N差异共同所致.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H和C/N不仅分别显著影响N2O排放,并且两者对N2O排放具有显著的交互影响.这些发现为湿地生态系统N2O排放的模型构建和评估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湿地ShewanelladenitrificansN2O反硝化pHC/N

    超重力环境下活性氧簇氧化吸收一氧化氮的研究

    张家豪陈红宇钱智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减少工业排放氮氧化物(NOx)对大气造成的污染,需要去除难溶性的NO.活性氧簇(ROS)可以将NO氧化为水溶性NO2,超重力机可以强化气液传质效果.结合二者的优势,文章提出了一种在超重力环境下利用ROS氧化去除NO的方法.研究了吸收液pH值、转速、温度、气液比、气体浓度、吸收液循环对NO脱除率的影响,并对吸收产物进行了测定.结果 表明,在20℃,H2O2浓度为1 mol/L,H2O2溶液pH为13,超重力机转速为1 200 r/min时,NO的脱除效率最好.当NO体积浓度为500×10-6,气液比为100时,NO的脱除效率可达96%.NO最终变为NO3-存在于液相中,且该吸收液可以用于同步脱硫脱硝.

    活性氧簇氧化超重力机脱硝

    含苯环化合物对发光菌急性毒性QSAR研究

    李建凤廖立敏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将化合物中骨架非氢原子进行分类、参数化转换、构建非氢原子间的关系而得到新的结构描述符,并且将其用于28个含苯环类化合物的结构参数化表征.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建立含苯环类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与对发光菌急性毒性(-lgEC50)之间的关系模型,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60,标准偏差为0.191.构建的模型可以用于含苯环类化合物对发光菌急性毒性的预测,为环境中的有毒化合物的定量结构-毒性关系研究提供参考.

    含苯环化合物参数化表征结构-性质关系急性毒性(-lgEC50)

    长江源区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崔玉香张静柴元冰杨翠玲...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长江源区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作者于2017年5月初、8月初和9月底对长江源区干流及其支流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 表明:共记录浮游植物8门175种,其中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分别占总种类数的57.1%、21.1%和16.6%;舟形藻(Navicula sp.)、桥弯藻(Cymbella sp.)、针杆藻(Synedra sp.)、等片藻(Diatoma sp.)、异极藻(Gomphonema sp.)、曲壳藻(Achnanthes sp.)等河流型硅藻为长江源区优势种.密度介于5.3×104~216.8×104 cells/L,平均密度为67.2×104 cells/L,整体呈现支流高于干流的趋势.浮游植物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指数显示长江源区整体水质良好.Pearson相关性和RDA分析表明总氮是影响长江源区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该研究对长江源区水生态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长江源区浮游植物种类密度多样性指数水质评价

    某轻稀土尾矿库土壤铀、钍污染特征及植物筛选

    于晓燕宋宇辰魏光普於国兵...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选择中国北方某轻稀土尾矿库围墙外100m范围内土壤和植物中铀、钍核素的含量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单因子污染指数、富集系数、转运系数、根滞留系数等方法,分析计算该区域5种优势植物(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盐地碱蓬Suaeda salsa、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波斯菊Cosmos bipinnata)并筛选铀、钍核素的富集植物.结果 表明:优势植物铀核素的富集系数为0.01~0.03,转运系数为0.07~0.22,根滞留系数为0.78~0.93.优势植物钍核素的富集系数为0.01~0.08,转运系数为0.03~0.33,根滞留系数为0.67~0.97.该区域5种优势植物富集、转运能力钍核素强于铀核素;富集系数、转运系数均小于1,不是该污染物质的富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当地植物进行土壤铀和钍核素修复,应引种乡土富集植物进行土壤污染修复.

    土壤植物

    矿山排水污染稻田土壤胶体对砷的吸附研究

    郝瑶玲田琳黄臣臣吴攀...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矿山排水污染土壤胶体对砷的吸附影响,文章以高砷污染区和背景区土壤的胶体在不同的pH、离子强度以及好氧/厌氧淹水条件下对As(Ⅴ)的吸附进行对比试验.结果 表明:土壤胶体对As(Ⅴ)的吸附量随pH的增大而减少,且污染区胶体比背景区胶体对As(Ⅴ)的吸附量大;离子强度越大,胶体对As(Ⅴ)的吸附量越大,Ca(NO3)2浓度从0.001 mol/L增至0.1 mol/L时,污染区与背景区胶体对As(Ⅴ)的吸附量分别增加了30.57%、50.25%;厌氧淹水后的胶体对As(Ⅴ)的吸附量低于好氧条件下的胶体,解吸量较高,且厌氧淹水后污染区胶体与背景区胶体相比无明显吸附优势,而好氧条件下污染区胶体的解吸率低于背景区胶体,说明厌氧淹水后的胶体不易吸附且易释放As(Ⅴ).因此,低pH和高离子强度以及好氧的条件有利于土壤胶体对砷的吸附.

    土壤胶体吸附解吸氧化还原条件

    青藏高原东北部热融滑塌区土壤碳氮磷含量

    李新星刘桂民吴小丽纪庚好...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变暖加剧多年冻土退化,导致地表沉降等热喀斯特现象,进而会改变土壤理化性质,但热融滑塌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还不清楚.该研究选择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草甸区3条热融滑塌沟的3种微地貌(对照区、滑塌区、沉降区)样地,采集0~15 cm、15~30 cm的土壤,测定其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溶解有机碳(DOC)、总溶解氮(TDN)、磷酸盐(P-PO4)、pH、含水率等理化性质,分析热融滑塌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 发现:(1)热融滑塌导致表层土壤C、N、P含量大幅降低,其中0~15 cm层土壤SOC、TN、TP含量在0~15 cm层分别减少42%、38%、22%,土壤可溶性DOC、TDN、P-PO4分别减少60%、24%、44%;15~30 cm层土壤中,SOC、TN、TP含量分别减少16%、23%、21%,土壤可溶性DOC、TDN、P-PO4分别减少33%、30%、38%.(2)pH与土壤含水率与土壤C、N、P含量密切相关,滑塌后土壤pH升高、含水率降低,同时土壤C、N、P含量降低.结果 表明热融滑塌会降低多年冻土区土壤C、N、P的含量.

    多年冻土热融滑塌土壤理化性质青藏高原

    城市化对甘肃省牛谷河沉积物氮磷分布的影响

    夏建东庞燕高亚萍阎苗...
    4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活动往往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水体污染物排放,对当地河流存在较大影响.为探究城市化发展差异对流经河流沉积物营养盐的分布影响,文章沿甘肃省牛谷河布设了42个断面,根据城市化程度差异划分了村落、乡镇和县城3种不同的区域,并分析了河流沉积物中营养盐含量特征及牛谷河营养盐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牛谷河总氮总磷含量(ρTN、ρTP)在不同城市化水平区段存在显著差异,p<0.05差异系数为0.673,ρTN和ρTP皆呈村落段<县城段<乡镇段态势;(2)从离岸关系看,牛谷河沉积物中ρTN和ρTP分布呈明显的两岸低于河心的特征;(3)垂直分布角度分析发现,牛谷河沿岸城市化起步时间上表现为县城段早于村落段早于乡镇段,还表现出了城市化程度越高垂直分布离散性越大的特征;(4)Spearman相关性检验表明,在0.01水平上牛谷河沉积物ρTN和ρTP在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相关,二者具有高度的同源性;(5)表层沉积物中ρTN和ρTP的蓄积与城市化水平相关,且同特征指标满足y(TP)=9.146× 10-7x2+0.012x+722.578、y(TN)=2.434×10-9 x2+4.135×10-6+0.425的关系,R2(TP)=0.787、R㈣=0.954.综合来看,不同城市化水平决定了河流ρTN、ρTP的分布差异,且沉积物中ρTN和ρTP的蓄积与城市化人口参数存在高度的关联性,在营养盐输入以外源为主的流域这种类似的规律可能普遍存在.

    牛谷河城市化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

    新疆喀纳斯景区土壤剖面磁学特征研究

    程璐陈学刚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新疆喀纳斯景区为研究区,采集4条深度为100 cm土壤垂直剖面,进行了土壤磁学特征分析.结果 表明:研究区土壤磁性矿物含量整体较低,低矫顽力亚铁磁性矿物主导了样品的磁学特征,并含有少量不完整反铁磁性矿物,土壤磁性颗粒以多畴和稳定单畴粗颗粒为主;土壤磁性特征垂向变化为先增加后减少继而继续增加的趋势,表土层中存在较少的细黏滞性超顺磁性(SP)颗粒,随深度的增加,SP颗粒逐渐减少;景区土壤表土层反映了自然成土因素和人为因素2种来源的磁性特征,底土层磁性增强反映出基岩母质对土壤磁性的贡献.

    土壤剖面磁学特征环境意义喀纳斯景区

    重金属Cd胁迫条件下水生植物生长和吸收特征分析

    余婷郑永红张治国陈永春...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重金属Cd胁迫对6种水生植物生长及水质净化的影响,文章以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美人蕉(Canna indica L.)、黄菖蒲(I.pseudacorus)、水芙蓉(Pistia stratiotes)、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 Linn.)、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等6种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对不同浓度Cd污染水体的净化能力及Cd胁迫条件下水生植物的生长特征.结果 显示,Cd胁迫下6种水生植物的存活率为100%,Cd胁迫抑制了水生植物的生物量积累和营养元素含量,且低浓度条件下水生植物生物量的平均增长率为最高(24%);Cd主要积累于水生植物的根部,Cd胁迫下水生植物根茎叶Cd的胁迫浓度与植物体内磷元素和钾元素含量呈负相关,胁迫的分界点为1 mg/L.单一水生植物中凤眼莲(85.6%)、水芙蓉(82.7%)和美人蕉(78.8%)的净化率较好;组合水生植物中B4(金鱼藻+黄菖蒲+凤眼莲)和B6(穗花狐尾藻+美人蕉+凤眼莲)的净化效果最佳;结合水生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效果,可以将上述植物作为Cd污染修复的潜在物种,应用到人工湿地、生态浮床等设计中去.

    Cd胁迫水生植物转移系数富集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