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技术

袁道先

月刊

1003-6504

hjkxyjs@126.com;bjb@hbepb.gov.cn

027-87643502

430072

武汉武昌珞珈山八一路338号

环境科学与技术/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湖北省环境保护局和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学术和技术类刊物,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登环境保护领域内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云南省2019年臭氧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潘春梅朱翔王健向峰...
    15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高原山地城市臭氧污染特征,基于云南省国家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点臭氧及相关污染物、气象监测数据,该文分析了臭氧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其他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19年臭氧污染集中在滇中区域的曲靖、玉溪以及滇西南区域的普洱等城市;臭氧浓度月变化呈现"双峰型",日变化呈现"单峰型"特征,不同区域存在不同程度的"周末效应";臭氧与湿度、温度的相关性较好,温度25~35℃,湿度20%〜40%,风速0~5 m/s及西南风向容易出现臭氧超标.

    臭氧污染特征气象条件双峰型单峰型周末效应

    锦州市春季PM2.5中碳组分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陈军国纪良姬亚芹
    165-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锦州市春季PM2.5样品中碳组分特征与来源,该研究于2018年4月采集锦州市5个点位的PM2.5样品.分析结果表明,锦州市春季PM2.5、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日均浓度分别为(98.55±50.02)、(11.22±7.90)和(3.57±1.32)μg/m3,空气污染较重.5个采样点的OC、EC均线性相关,表明春季OC和EC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基于MRS方法计算出春季SOC的浓度为3.79μg/m3,占OC含量的33.78%,是OC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比值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得出锦州市春季PM2.5中碳组分主要来源为机动车尾气和燃煤排放.

    PM2.5碳组分MRS模型来源解析锦州市

    武汉市冬季重污染期PM2.5的氧化潜势分析

    陈丹鈜张志豪张珅王祖武...
    171-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重污染期间细颗粒物(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文章对武汉市城区2018年1月14-24日一次重污染期间的PM2.5进行了加密采样,并测定与分析了其化学组分,同时利用二硫苏糖醇(DTT)法测定PM2.5的氧化潜势.结果表明,采样期间武汉城区大气PM2.5的平均浓度为(146.9±45.4)μg/m3,约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75 μg/m3)的2倍.PM2.5中二次离子(NO3-、SO42-和NH4+)(49.1%)及OC(11.0%)对PM2.5的质量浓度贡献较大.DTTm和DTTv的平均值分别为(40.2±14.2)pmol/(μg•min)和(5.6±1.4)nmol/(m3•min).两者值较高,表明武汉冬季重污染期间的PM25内在毒性大、人体暴露风险高.DTTv与OC、WSOC、Cu、Zn呈显著正相关(R>0.6,p<0.01),说明机动车排放源、工业排放源、燃煤排放源等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

    重污染冬季PM2.5氧化潜势

    安徽省春节-疫情期间PM2.5浓度变化成因分析

    张红杨鹏汪水兵洪星园...
    177-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将2020年1-2月分为春节前(1月1-23日)、春节期间(1月24-30日)和疫情期间(2月1-28日)3个时段,通过对比分析这3个时段与2019年同期空气质量数据,发现不同时期浓度较2019年同期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其中PM2.5浓度在疫情期间浓度下降幅度最大,达到了40%,结合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及模型模拟结果对比可知:3个时段PM2.5浓度改善原因有所不同,本地污染源和省外污染源排放影响略有差异,春节前受本地源影响更小,外源输送影响更为严重,空气改善主要是受有利的气象条件影响所致,春节期间省外源贡献更严重,空气质量改善得益于春节期间降水湿沉降影响,疫情期间空气质量改善得益于本地污染源排放减少和省外污染源输送的减少与适宜气象条件的双重利好所致.

    PM2.5疫情期间减排污染传输

    上海市2020年初黑碳污染特征分析

    王芳芳徐家洛段玉森霍俊涛...
    186-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碳是气溶胶的重要组分,影响着大气环境质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开始探索极地地区黑碳气溶胶的污染特征,并将其列为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该文选择上海市浦东新区灵山路、青浦区淀山湖、奉贤区海湾作为3个观测区域,分析了2020年1月15日-2月29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国内爆发期)黑碳的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合2015-2020年期间浦东新区、青浦区和奉贤区环境空气质量历史数据,比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黑碳的排放特征.结果显示:疫情爆发期间,黑碳浓度先下降后上升,说明城市交通源排放是黑碳的主要来源;上海市城市大气中黑碳气溶胶浓度除受本地交通源影响较大外,一定程度也受外部输入的影响(包括北方重污染长距离输入和附近省市交通源污染的输入).同时发现,疫情期间O3作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大幅增多,远多于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

    黑碳污染特征上海疫情

    不同超低排放技术路线的燃煤电站汞脱除研究

    曹晓满张军梅汪远刘亚文...
    194-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对使用不同超低排放技术路线的燃煤电站烟气污染物处理设施进出口进行汞形态和浓度的研究分析,研究发现:SCR脱硝过程前后,总汞(HgT)以及颗粒态汞(HgP)质量浓度变化不大,但可有效促进单质游离态汞(Hg0)向Hg2+的转化,SCR过程可将烟气中Hg2+的占比从4.3%~23.9%上升至15.5%~71.4%;除尘过程中,袋式除尘器通过对汞的捕集、氧化等作用促进汞的脱除,其效率可达97.1%以上;在低低温电除尘过程中,降低烟气温度,有利于烟气中的Hg0向Hg2+或HgP的转变,故而低低温电除尘器对总汞的脱除率可达95.9%;而静电除尘装置对汞的脱除效果有限,仅对HgP有较好的脱除效率;湿法脱硫对汞的脱除效率与脱硫系统入口汞形态分布有关;湿式电除尘器在汞入口浓度较低时,脱汞效果不明显.经超低排放改造后的燃煤电站烟气出口的汞排放浓度在0.076~0.26 μg/m3,远低于当前我国燃煤电站的汞排放标准.

    燃煤电站超低排放烟气

    黄河流域碳水足迹评价及时空格局研究

    朱向梅王子莎
    200-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水资源短缺是制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碳水关联视角,引入足迹广度和足迹深度,该文对2005-2017年黄河流域碳水足迹进行评价,并对流域内碳水足迹广度、深度进行了空间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当前暂处于碳水盈余阶段,但盈余值趋于减少,碳水生态压力逐年增大.其中青海、四川为碳水盈余状态,山西碳水为生态赤字,其他省份均为碳盈余水赤字状态.(2)碳足迹广度高值区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山西、宁夏、陕西3省碳足迹深度均高于自然原长值1,碳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弱.(3)水足迹广度呈波动下降趋势,除四川、青海外,其余7省水足迹深度值均高于1,水资源保护与改善任务艰巨.(4)黄河流域碳足迹广度呈显著空间集聚现象,碳足迹深度呈空间随机性,水足迹广度和深度均呈微弱的空间正相关性.因此,应因地制宜,以生态承载力为切入点,制订经济、社会及资源环境中长期计划.

    碳足迹水足迹足迹广度足迹深度空间自相关

    腐殖质参与的卤代有机污染物厌氧降解研究进展

    胡煜陈娟王沛芳王超...
    212-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多种卤代有机污染物(HOPs)已在陆域和水域环境中广泛检出,由于其具有较稳定持久、易富集放大、难降解去除等特性,HOPs导致的环境风险与生态系统健康危害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如何经济高效降解去除这类污染物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难题.微生物驱动的厌氧脱卤作用是HOPs降解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自然环境下,这个过程通常非常缓慢.腐殖质作为天然大分子物质可参与HOPs厌氧降解作用,特别是其作为电子穿梭体通过加快电子传递提高HOPs的微生物降解效率,在污染环境修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该文介绍了HOPs的污染特征与降解过程,探讨了腐殖质的理化特性及环境效应,重点阐释了腐殖质参与的HOPs降解过程及降解机制,并提出了现有研究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卤代有机污染物腐殖质电子穿梭体厌氧降解降解机制

    金属基吸附剂除砷技术研究进展

    唐朝春朱蓓许荣明黄从新...
    221-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砷污染问题由于砷的高毒性、不可降解性的特点,一直是世界普遍面临的饮用水处理难题之一,并且受到广泛关注.吸附技术由于其低能耗、无污染、操作简便而被广泛应用于水中砷的去除,如何开发出高效、易回收的砷吸附剂是吸附除砷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该文围绕吸附剂特性、除砷性能及吸附机制,综述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金属基吸附剂除砷研究进展,并展望了金属基吸附剂除砷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认为金属基吸附剂结构优化、限域纳米吸附剂的制备以及吸附剂孔道大小的定向调控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除砷吸附金属氧化物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有机框架

    水中全/多氟化合物污染现状及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仇付国刘玉君刘子奇付昆明...
    229-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PFASs)是21世纪受到重点关注的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FASs化合物具有疏水、疏油,化学稳定性强、表面活性高的特性,能够承受光照、高温,不易被微生物降解.因PFASs应用广泛,在环境中的化学稳定性好,近年来陆续在全球范围内的各种环境介质和生物体中被检出.大量研究表明,环境介质和生物体中检出的PFASs类物质多为全氟辛烷磺酸和全氟辛酸,PFASs具有多种高等毒性,已严重威胁到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必要深入研究它们的环境行为.该文总结了多种水域、沉积物和生物体中PFASs的污染现状,概述了目前各种PFASs的去除技术,重点对吸附去除PFASs的机理以及迁移规律等环境行为进行了总结,并对PFASs的未来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水污染健康风险吸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