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技术

袁道先

月刊

1003-6504

hjkxyjs@126.com;bjb@hbepb.gov.cn

027-87643502

430072

武汉武昌珞珈山八一路338号

环境科学与技术/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湖北省环境保护局和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学术和技术类刊物,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登环境保护领域内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光泽县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机制

    吴丰徐晨璐聂小力杨涛...
    190-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为活动主导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极大程度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进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多样性。但目前自然环境因子、土地利用方式、农业管理措施等如何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其主导因素尚不明确。为明确武夷山典型红壤区土壤细菌和固氮微生物群落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模式,文章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典型红壤区光泽县的5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旱地(SC)、水稻田(SD)、原生杉树林(SM)、人工种植毛竹林(ZL)、原始次生阔叶林(KY))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并探讨了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SD土壤16S rDNA和nifH微生物α多样性指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SC,其次为SM、KY、ZL,但Simpson指数在SD土壤中最低。(2)16SrDNA和含nifH基因的固氮微生物Chao1指数、Shannon指数的差异主要与自然因素中的坡度显著负相关(P<0。05),与土壤粉粒含量、水分、pH、NH4+-N含量、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3)农业用地SC和SD土壤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其他非农业用地(SM、KY、ZL)土壤4。97倍和9。30倍,但固氮根瘤菌属(Rhizobium)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其他非农业用地类型84。88%以上。(4)RDA分析显示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主要受土壤NH4+-N含量正向影响(P<0。05),固氮根瘤菌属的相对丰度主要受土壤pH的负向影响(P<0。01)。综合分析可知,农业用地土壤细菌群落和厚壁菌门微生物较丰富,但固氮根瘤菌属(Rhizobium)较为稀少,主要与施肥引起的NH4+-N、DOC养分富集密切相关,因此可在自然林地采取适度补肥措施提高土壤养分,促进微生物生长。

    红壤土地利用类型16SrDNAnifH驱动因子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鞍山市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研究

    么廷禹王东升邰姗姗
    199-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鞍山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情况,可为今后鞍山市生态环境治理和矿区修复提供数据参考。该研究利用Landsat数据构建鞍山市2017、2020和2023年遥感生态指数模型(RSEI),运用Moran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鞍山市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绿度指标和湿度指标对鞍山市生态质量起到正面影响,干度指标和热度指标起到负面影响。(2)鞍山市生态环境质量呈空间相关性分布,RSEI存在显著的聚集状态。(3)2017-2023年鞍山市生态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生态环境质量不变区域面积占比为90。40%,生态等级为优良的区域面积占比均超过55%,岫岩满族自治县生态质量最好,主城区内生态质量最好为千山区。(4)各因子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力差异较大,热度为主要驱动力因子,且因子交互作用后解释力更强。(5)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为主,耕地向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转移的面积逐渐增大,增加了区域植被覆盖面积,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研究表明鞍山市今后需要增加植被覆盖率、加速矿山修复效率,以提升鞍山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鞍山市遥感生态指数生态质量空间自相关土地利用

    安徽省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多维核算及其时空异质效应

    范树平曹瑜珺郭慧敏米逸诗...
    211-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合理核算耕地资源生态价值,是全方位保护耕地资源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任务及关键环节。该文将理论阐释与实证检验相结合,从生态支持服务价值、生态调节服务价值、生态衍生服务价值3个维度,统一规范构建耕地资源生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以安徽省104个县级面板数据为实证,综合运用核密度、空间自相关、SOFM等模型算法,核算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及其时空异质效应特征,并进一步提出差异管控措施。结果表明:(1)安徽省耕地资源生态价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0年最低仅为22 284元/hm2,2015年耕地生态价值最高达到25 666元/hm2,较2010年同比增长12%;生态支持服务价值占比较大,生态衍生服务价值占比较小,生态调节服务价值逐年上升,生态支持服务价值和生态衍生服务价值整体上升趋势,部分年份呈现稍微下降态势。(2)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全局Moran's I指数介于0。792-0。808之间,耕地资源生态价值集聚性强,高值区越高、低值区越低,高值区域集中于东南片区和西部片区,低值区域集中于北部区域和部分市辖区,基本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总体布局。(3)耕地生态价值密度分布总体呈现右移取向,表现明显偏态分布和极化程度特征,存在较为明显的双峰态势,呈现"一主一副"空间格局,多级分化较为明显。安徽省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存在显著时空异质效应特征,将安徽省划分为西南部山地生态功能维护区域、中部丘陵生态功能协调区域、北部平原生态功能提升区域,分区域类型针对性提出差别管控策略,有助于发挥耕地资源生态价值调节作用和耕地资源有效保护。

    耕地资源生态价值多维核算时空异质效应管控策略粮食主产区

    基于地理探测器和PLS-SEM的藏东南植被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

    高翻翻向洋王诗媛赵龙飞...
    225-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海拔最高的生态脆弱区域,是研究植被变化及其对环境驱动因子响应的理想场所。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分析各驱动因子对植被变化产生的直接影响,对于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植被变化的间接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该文选取藏东南地区作为研究区,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上计算了核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并分析了 2000-2020年间该区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通过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气候、地形、人类活动等因子对植被的直接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探讨了各因子间相互作用及对植被直接效应和潜在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2000-2020年间,藏东南地区植被覆盖整体较好,其中64。04%的区域显示出植被覆盖度上升的趋势;(2)该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高程、气温和潜在蒸散发,这些因子的解释力均超过50%;(3)地形因子通过其直接效应(-0。298)和潜在效应(-0。437)对植被变化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总效应为-0。735),成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kNDVI植被覆盖变化驱动因子地理探测器PLS-SEM藏东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