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技术

袁道先

月刊

1003-6504

hjkxyjs@126.com;bjb@hbepb.gov.cn

027-87643502

430072

武汉武昌珞珈山八一路338号

环境科学与技术/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湖北省环境保护局和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学术和技术类刊物,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登环境保护领域内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洱海流域稻油轮作农田土壤水解酶活性特征

    张庆付斌李铭刚吴翔...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酶是驱动土壤碳氮素转化的重要生物因素.该研究在滇西洱海流域油菜-水稻水旱轮作农田设置5个处理(1个不施肥对照,1个施化肥对照,3个有机物料配施化肥处理)的长期定位试验,考察土壤碳氮水解酶活性特征及有机碳源物料施用条件下土壤碳氮水解酶活性动态变化特征,结合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RDA冗余分析,解析土壤酶活性对有机碳输入的响应特征.结果 表明,单施化肥处理对β-1,4-葡萄糖苷酶(GC)活性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显著提高β-1,4-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P<0.05);有机碳源物料配施化肥各处理则均显著提高2种土壤碳氮水解酶活性(P<0.05).GC酶和NAG酶的活性与土壤有机质(OM)和全氮(T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GC和NAG酶活性均与土壤碳氮比(C/N)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OM和TN对碳氮水解酶活性影响的解释度最高.基于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及碳氮比关系分析,需要施用适宜C/N的有机碳源配施氮肥,通过调控GC酶和NAG酶活性,提高土壤碳氮转化速率,从而维持土壤C/N在适宜范围.

    高碳储量土壤碳氮共济β-1,4-葡萄糖苷酶(GC)β-1,4-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

    晋江河口湿地红树林恢复对表层土壤氮磷的影响

    邓俊郭沛涌彭颖张强...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由于沿海地区人为活动加剧导致河口湿地退化严重,采用红树植物进行人工恢复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式.而关于土壤氮、磷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天然红树林湿地,人工恢复对其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该文以福建晋江河口恢复红树林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湿地恢复过程中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氮、磷含量的变化特征,探究湿地恢复对其影响.结果 表明:恢复区土壤总氮和总磷含量均高于对照,且不同混交方式和种植密度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性,表明红树林恢复促进了湿地土壤氮、磷的积累,不同恢复模式对其含量产生影响.此外,河口区复杂的水文环境也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河口湿地红树林恢复模式表层土壤

    艾比湖湿地不同水淹条件下土壤养分变化研究

    阿迪拉·阿布力米提王勇辉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不同水淹条件对艾比湖湿地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文章以其东南部为研究区,根据遥感影像图将研究区划分为经常性水淹区、季节性水淹区、无湖水淹没区,对其研究区内27个采样点的81个土样中有机碳、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进行分析,揭示不同水淹条件下土壤养分的变化.研究表明:(1)研究区内土壤有机碳、速效磷、速效钾变异程度较高,属于中等变异.距湖远近影响下,含量逐渐增加,且变幅较大.各指标含量大小分别为无湖水淹没区>经常性水淹区>季节性水淹区;(2)垂直梯度上各指标含量呈现为0~20 cm>20~40 cm>40~60 cm,即随着土壤深度的不断增加,土壤有机碳、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随之减少.表层变化明显,土壤深度越深,含量变化幅度逐渐变小.(3)水分是影响土壤养分含量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空间分布上距离湖面越远,受到水淹条件影响越小,土壤养分含量会越多.各指标条带状较明显,含量自西南向东北呈逐渐增加趋势.(4)经常性水淹区水分与有机碳呈不显著正相关,与速效磷、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p<0.05).季节性水淹区水分与有机碳、速效磷、速效钾呈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负相关.无湖水淹没区水分与有机碳、速效磷、速效钾均呈显著和极显著负相关.

    艾比湖湿地土壤养分湖水淹没

    砂砾质地表不同粒径颗粒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刘娜娜王海兵左合君熊鑫...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沙运动造成地表沉积物组分发生改变,伴随其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发生改变.选取苏宏图洪积扇扇缘戈壁、沙积洼地地表沉积物,基于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能谱仪进行其不同组分矿物、地球化学元素测试.结果 表明:风沙运动导致不同地表沉积物的风蚀和风积情况不同,但其均处于化学风化的初、中级阶段,具有相似性;该砂砾质地表不同粒径组分以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矿物为主,各沉积物组分矿物衍射峰强具有显著差异性;该区域不同粒径颗粒化学元素组成以SiO2、Al2O3、Fe2O3为主,约占总含量的85%左右,沉积物颗粒粒径越大,SiO2含量越多,Fe2O3、MgO、CaO、TiO2等氧化物表现为在细颗粒组分中富集,而Al2O3、K2O、Na2O等随颗粒粒径变化无显著差异.

    沉积物风沙运动组分地球化学特征

    电场对铀胁迫下黑麦草生长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刘李岚凌梦李蓉熊晓玉...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主要研究施加外源直流和交流电场,对铀胁迫条件下黑麦草的生长及土壤的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黑麦草的生长过程中,施加电场前期处理组间株高差异显著(P<0.05),但3周后,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施加交流电场较其它处理组促进了黑麦草的株高生长,但不利于生物量的积累;施加直流电场有利于叶绿素含量的累积;对比叶绿素荧光性能指数值PIABS、PICS,施加电场对黑麦草的生长有胁迫作用,但差异不显著.对根际土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处理组间根际土壤pH值差异显著(P<0.05),表明加入铀或者施加电场都会造成土壤的pH值不同程度的下降;土壤含水量在P组与PUA、PUD组间差异显著(P<0.05),表明向种有黑麦草的土壤中同时施加了铀和电场之后会使土壤水分消耗加快;施加交流电场有利于黑麦草对土壤速效磷的吸收利用.

    黑麦草低压电场理化性质

    模拟酸雨对巯基坡缕石修复镉污染土壤的影响

    王雅乐徐应明秦旭黄青青...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巯基坡缕石在模拟酸雨作用下对土壤Cd的钝化,该文通过开展室内柱淋滤实验,探究模拟酸雨作用下巯基坡缕石对土壤中Cd的淋溶行为、土壤pH及Cd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 表明,0.025%的巯基坡缕石可使土壤中DTPA提取态Cd浓度降低40.49%,且不改变土壤的pH值.在模拟酸雨的淋出液体积为1 200 mL(600 mm降雨量)时,对照组(CK)和巯基坡缕石处理组(MPAL)中Cd累积淋出率分别为18.67%和12.60%(pH 5.6)、18.56%和11.62%(pH 4.5)、19.34%和9.67%(pH 3.0);土柱淋出液和淋滤后土壤的pH值分别升高1~2和0,1~0.3个pH单位,淋出液的EC值逐渐降低,在淋出液体积为500 mL(250 mm降雨量)后稳定,同时巯基坡缕石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淋滤后巯基坡缕石处理组土壤中的全Cd浓度高于对照组,DTPA提取态Cd浓度低于对照组,且在不同土层之间存在差异.模拟酸雨淋滤后,与对照酸雨(CK-pH 5.6)相比,典型酸雨(CK-pH 4.5)和强酸雨(CK-pH 3.0)淋滤后土壤中的DTPA可提取态Cd浓度和可交换态Cd含量分别升高5.94%和31.91%、12.64%和39.30%,增加Cd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巯基坡缕石处理组土壤中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Cd含量分别降低16.77%和25.13%(MPAL-pH 5.6)、14.73%和23.60%(MPAL-pH 4.5)、1.97%和25.51%(MPAL-pH 3.0),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Cd含量分别升高57.86%和26.52%(MPAL-pH 5.6)、69.36%和44.23%(MPAL-pH 4.5)、67.70%和53.83%(MPAL-pH 3.0),在酸雨作用下巯基坡缕石可增加土壤中Cd的稳定形态,降低Cd的迁移能力.研究表明:巯基坡缕石在模拟酸雨作用下钝化土壤Cd的效果比较稳定,是一种在南方酸雨区具有良好应用潜力的钝化材料.

    酸雨巯基坡缕石土柱淋滤Cd钝化

    华东地区不同土地覆被上空NO2柱浓度变化特征

    徐建辉金佳鑫王凯王靖...
    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1997-2017年华东地区不同土地覆盖上空对流层NO2柱浓度的变化特征,并评价中国环保“十二五”规划NOx减排政策在华东地区的实施效果,文章利用GOME、SCIAMACHY和GOME2A卫星遥感监测融合数据和土地覆盖数据,分析了华东地区和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上空NO2柱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华东地区北部和南部对流层NO2柱浓度差异显著,北部高南部低,NO2柱浓度的高值主要分布在山东和长三角等区域.对流层NO2柱浓度存在显著的周期性变化和季节性差异,冬季>秋季>春季>夏季.1997-2011年NO2柱浓度呈增高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768×1015molec/(cm2·a),2012-2017年呈下降趋势,年均降低率为1.08×1015molec/(cm2·a).不同土地覆盖类型上空对流层NO2柱浓度分布差异显著,其中建设用地、耕地和水域NO2柱浓度较高,建设用地显著高于其他土地覆盖类型,林地上空NO2柱浓度最低.1997-2011年各种土地覆盖类型上空NO2柱浓度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建设用地增速最快,为1.24×1015molec/(cm2·a),林地增速最慢,为0.31×1015molec/(cm2·a).中国NOx减排政策在华东地区的实施效果良好,在环保政策的影响下能够实现低NOx排放下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

    时空变化NO2柱浓度卫星遥感土地覆盖华东地区

    安徽省PM2.5分布特征及区域输送来源分析

    杨鹏张红汪水兵洪星园...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通过2015-2018年PM2.5国控站点监测资料,分析了安徽省不同区域PM2.5浓度年变化趋势,其中PM2.5浓度下降幅度最大的为皖中,其次为皖南,而皖北PM2.5浓度下降幅度较小,其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压力较大;根据2015-2018年1月的PM2.5浓度分布情况及污染来源的后向轨迹分析表明,皖北地区的气流轨迹上游通常为污染程度更高的地区,而皖中和皖南地区的气流轨迹来源较为分散;通过WRF-NAQPMS区域模式进行模拟减排试验,安徽省内源对于全省PM2.5浓度的贡献率为29%,而安徽省内源对于皖北区域PM2.5浓度的贡献率为23%,说明安徽省内源对皖北地区贡献率低于全省平均,外源的输送对皖北区域的贡献高于全省其他区域.

    PM2.5分布特征来源分析污染传输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分析广州臭氧污染特征

    王志铭张金谱梁桂雄
    6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州市空气污染治理重点逐渐转向臭氧污染治理,理清臭氧污染特征是制定治理措施的基础.文章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对2016-2018年广州市51个监测点的臭氧逐时浓度进行分解.分解得到的51个模态的解释方差均较小,反映出臭氧污染特征的复杂性.该文只分析头3大模态,累积解释方差贡献率32.7%.第一模态显示市区及南部地区臭氧为负距平值区,北部地区为正距平值区,反映的是臭氧和二氧化氮的“跷跷板”关系;第二模态显示广州南部为正距平值区,北部为负距平值区,中部为过渡区,反映的是南北地区受太阳辐射不同所导致的臭氧浓度差异;第三模态的时间系数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空间分布反映的是城乡差异,反映的是城市热岛效应对臭氧浓度的影响.

    O3污染特征广州经验正交函数分解

    负载型钌催化剂的制备对甲苯催化燃烧的影响

    张金瑶王祖武余琬冰王兰蕙...
    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浸渍法,将贵金属钌负载到分子筛制备了钌基催化剂,探讨了分子筛类型、钌负载量、焙烧温度和催化剂粒径等制备条件对催化剂催化氧化甲苯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以ZSM-5为载体制备的钌基催化剂催化甲苯的效果优于β分子筛为载体的催化剂;随着钌负载量的增加,在1%~1.2%的范围内催化剂活性明显上升,之后有所下降;焙烧温度在250~350℃的范围内,催化剂对甲苯的催化活性随焙烧温度的升高显著上升,但350℃之后活性变化不大;在一定范围内适当降低催化剂粒径可增加催化剂的活性,但降到40目以下时催化剂活性变化不大.实验条件下制备的催化剂可在180℃时催化转化98%的甲苯,表现出了低温催化去除甲苯的优异性能.

    分子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甲苯催化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