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科学与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与技术

袁道先

月刊

1003-6504

hjkxyjs@126.com;bjb@hbepb.gov.cn

027-87643502

430072

武汉武昌珞珈山八一路338号

环境科学与技术/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湖北省环境保护局和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学术和技术类刊物,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刊登环境保护领域内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废弃稀土尾砂地先锋植物根区核心菌群研究

    彭钰欣刘叶陈子武刘文深...
    173-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稀土矿区废弃尾砂地胁迫生境下先锋植物根相关微生物组的群落结构和集群模式,该文采集废弃3年、6年、10年的稀土尾矿土壤及典型先锋植物芒萁和芒草根样品,利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先锋植物根相关微生物组进行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演替下芒萁和芒草根区形成了以高耐性菌和植物促生菌为主的核心微生物,如杆菌科、蓝藻科、伯克氏菌科、鱼孢菌科等;根部分区导致芒萁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存在较大差异,但芒草的较为相似;芒萁根内富集菌群与稀土高度相关,而芒草的与金属耐性相关;2种植物根区均出现了甲基营养型菌属和与营养获取相关的基石物种,可能是芒萁和芒草成为废弃稀土尾砂地先锋植物的关键.

    稀土尾砂地先锋植物芒萁芒草根相关微生物组核心菌群

    土壤剖面重金属污染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张瀚丹刘新会王宇静段林帅...
    184-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重金属污染土壤剖面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该文以重金属污染严重区(焦化园区)作为研究区域,选择了焦化园区上下风向及园区内部共3个土壤剖面,对重金属含量、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中土壤剖面重金属Cr和Zn污染最严重,Cd和Hg污染最小.由于焦化园区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周边区域,证明焦化生产对土壤剖面重金属含量产生较大影响.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土壤剖面微生物群落的优势菌种为酸杆菌门,平均含量为27.20%.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焦化园区周边微生物多样性随着土壤深度加深而减少.为探究其影响原因,对重金属浓度及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多样性相关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可知,重金属和土壤有机质均与微生物多样性有显著相关性,其中重金属Pb是微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通过冗余分析发现,微生物中酸杆菌门及放线菌门对重金属污染具有较强耐受力.

    重金属微生物群落土壤剖面

    污染梯度效应下大熊猫栖息地重金属暴露风险

    陈志钢田兆雪刘雪华孙万龙...
    192-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岭是珍稀物种大熊猫、羚牛等的栖息地,易受到西安和汉中城市污染扩散影响.文章对秦岭山区土壤和竹子重金属的2年研究结果显示:(1)城区土壤Cu的平均浓度(44.36 mg/kg)显著高于山区,山区Cd的平均浓度(0.37 mg/kg)显著高于城区(0.26 mg/kg);(2)竹子中重金属Hg、Cr的平均浓度分别超过了食品限量标准的10、33倍;(3)大熊猫栖息地重金属暴露途径的致癌风险顺序为:摄入竹子>摄入土壤>吸入土壤颗粒物;(4)大熊猫通过摄入竹子的重金属暴露风险超过了 10-4,表明存在致癌风险的可能性较高.鉴于秦岭是中国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栖息地,建议今后加强管控区域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以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大熊猫栖息地重金属暴露风险来源

    山西焦化园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概率健康风险评价

    王宇静刘新会张瀚丹段林帅...
    199-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明焦化工业重金属污染对周边居民的健康影响,该文以山西省某焦化工业园区为研究区域,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法和基于蒙特卡罗随机模拟的概率风险评价方法(PRA),对土壤中8种重金属(As、Cd、Cr、Cu、Hg、Ni、Pb和Zn)的污染水平和健康风险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存在一定的富集现象,除Ni外,其他7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均超过相应的山西省土壤背景值.园区综合生态危害指数(RI)平均值达到430.43,为强生态危害水平,Hg和Cd的潜在危害最大;PRA结果显示,成人的致癌风险机率为5.16×10-6~4.64×10-4,儿童的致癌风险机率为2.45×10-5~3.06×10-3,超过10-5致癌风险水平的可能分别为99.04%和100%,成人和儿童都极有可能遭受土壤重金属致癌危害.成人和儿童的非致癌风险机率分别为0.05~0.36和0.13~1.89,二者PRA95%分位值分别为0.20和0.70,非致癌效应不明显;不同暴露途径对儿童带来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值均表现为经口摄入途径>皮肤接触途径>呼吸吸入途径,经口摄入贡献率分别为53.03%和51.25%.在6种具有致癌效应的重金属中,Ni、Cr、Cu致癌风险值均超可接受致癌风险边界值(10-6)1个数量级,为造成致癌风险的主要污染物;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暴露周期、土壤摄入量和体重是对风险不确定性贡献最大的参数.因此,该焦化园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当地居民的潜在健康风险不可忽略,须采取相应风险管控或修复措施.

    土壤重金属焦化工业健康风险评价概率风险模型蒙特卡罗模拟

    高速路沿线土壤多环芳烃赋存特征及生态风险

    李大雁吴健王敏沙晨燕...
    209-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上海市5条典型高速公路的通行段及收费站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其表层土壤中15种多环芳烃含量、组成分布特征,并以毒性当量法和风险熵值法评价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高速公路沿线表层土壤中∑15PAHs的含量为150~18 160μg/kg,平均值为3 529 μg/kg,∑7PAHs含量占PAHs总量的55.9%,占比相对较高.通行段土壤中∑15PAHs的含量为150~1 951 μg/kg,平均值为590μg/kg;收费站土壤中∑15PAHs的含量为421~18 160μg/kg,平均值为6 467 μg/kg,收费站土壤中PAHs含量是通行段土壤的2.5~66.3倍,存在显著差异.高速公路沿线土壤中多环芳烃组成均以中高环为主,收费站土壤多环芳烃中环占比要高于通行段,其中荧蒽、苯并[a]蒽和芘单体占比明显更高,通行段土壤中茚并[123-cd]芘和苯并[ghi]苝占比较高.收费站土壤多环芳烃的生态风险高于通行段土壤,其中葛隆和临港2个收费站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总毒性当量分别为土壤风险筛选值的5.4倍和2.3倍,存在较大风险.从风险熵值来看,收费站土壤蒽、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等4种单体超过最高允许风险标准值,存在较高风险需关注;通行段土壤PAHs生态风险主要为中等风险.综上,交通沿线土壤中PAHs呈现出明显的累积性,其赋存特征与通车时间、车流量及货客车占比有关,其中收费站附近机动车怠速运行工况以及相对不利的尾气扩散条件,导致其土壤多环芳烃呈现较高含量及生态风险水平,需进一步加强高速公路周边交通源产生的多环芳烃污染防控.

    收费站通行段多环芳烃赋存特征生态风险

    皖江城市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及驱动分析

    姚志强陈实胡文海吴琼...
    218-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时空演变及空间分异驱动机制对于探索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测算了皖江城市带ESV,利用贡献度和空间统计方法对ESV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应用地理探测方法揭示了ESV空间分异的主导因子及因子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ESV呈先增后减变化,主要受粮食价格波动及耕地、林地等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耕地对ESV变化贡献最大,ESV空间分异显著,低值ESV在快速发展城镇化区域扩展.(2)ESV空间分异是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多因素交互协同非线性增强的结果,主导影响因子是人类活动强度(HAI),其次是归一化植被指数,其他因子影响较小.(3)ESV变化与主导因子HAI变化呈现出由正相关转为负相关并逐渐增强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生态系统调控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当量因子地理探测皖江城市带

    城市集群土地利用碳足迹时空分异及响应特征

    陈义忠乔友凤姚澜牛云飞...
    227-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基于土地利用碳足迹模型,对比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碳足迹时空分异特征,并利用回归模型明晰社会经济等因素与碳足迹水平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2000-2015年的碳吸收由11.18×106t增至11.21×106t,成渝城市群则由2.84×105t增至2.86×105 t,林地的碳吸收占比最大(大于95%).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碳排放量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峰值分别为2.96×108 t(2011年)和2.41×108t(2013年);城市群碳排放来源差异较大,长江中游城市群以煤炭(36.7%)和原煤(33.6%)为主,成渝城市群则为原油(31.2%)和原煤(36.35%).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均碳足迹由0.27 hm2增至0.60hm2(年增速21.36%),成渝城市群则由0.23 hm2增至0.38 hm2(年增速11.11%);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人均碳承载呈轻微的下降趋势,由0.026 hm2下降至0.021 hm2,成渝城市群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3年达到峰值(0.015 7 hm2).城市群间碳足迹响应关系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调整产业结构和增加财政科学事业费支出能够降低长江中游城市群碳足迹水平,而城镇人口比重和人均生产总值对碳足迹具有正向影响;严格控制农业化肥使用量和人口密度则能够显著降低成渝城市群碳足迹.通过与京津冀城市群碳足迹对比,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碳压力(82.94)远大于长江中游城市群(40.45)和成渝城市群(67.13).

    土地利用碳足迹城市群碳承载响应关系碳压力

    信息动态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