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污染与防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污染与防治

金均

月刊

1001-3865

hkzzs@163.com

0571-87986875;87998967

310007

杭州市天目山路109号

环境污染与防治/Journ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ntrol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最早创刊的环境保护专业期刊之一,目前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数据库(CSTA)刊源。本刊内容包括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环境监测和分析方法、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环境规划和预测、环保政策法规、环境管理、及企业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学术研究、综述、专论、调查报告和经验介绍等。介绍最新的环境保护设备和仪器,报道国内外环境保护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赣南离子型稀土矿区周边河流氨氮浓度时空分布特征

    师艳丽张萌陈明冯兵...
    1496-15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赣南离子型稀土尾矿对周边不同流域水环境产生的影响,以定南县岭北镇月子河流域和龙头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3个水文期的连续监测数据,分析特征污染物氨氮的时空分布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解析其主要污染物及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水体丰、枯、平水期pH平均值分别为5.47、4.73、5.38,水质酸化明显;氨氮平均值分别为6.28、6.02、6.07mg/L,均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Ⅴ类标准限值3倍以上;研究区岭北矿区东南部氨氮浓度最高,中东部最低,距离稀土矿区越远,水中氨氮浓度越低;3个水文期水体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均为氨氮.即使经过地表水和地下水稀释作用,离子型稀土矿区所在流域水体中氨氮仍长期稳定保持在高位水平,建议水体氨氮污染控制应优先考虑矿区土壤吸附态氨氮污染拦截.

    离子型稀土氨氮时空分布水污染赣南

    基于无人机平台的干散货港区PM2.5分布规律研究

    刁昶皓封学军张艳马赛...
    1502-15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散货港区扬尘中PM 2.5等大气污染物的分布规律是港口开展抑尘工作的关键依据.以连云港港干散货港区为研究对象,构建无人机搭载微型空气质量检测器的监测平台,从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两个维度研究PM 2.5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港区堆场内作业源上方10~25 m处易形成PM2.5高浓度区域;随着与污染源水平距离的增加,PM2.5浓度在距地面20~70 m有增长的趋势,且高浓度区域范围有扩大的趋势.通过PM2.5与温度、湿度、CO2浓度、高度等4项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提出了针对港区不同区域的抑尘建议,研究结论可为港口环境评估以及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干散货港区无人机PM2.5空间分布Pearson相关系数

    基于利益相关方感知的污水处理行业服务质量评价研究

    周爱军马骏吕芳
    1507-1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借助服务质量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从功能性、规范性、专业性、时间性、经济性、可持续性6个污水处理行业服务特性出发,提出了基于利益相关方感知的污水处理行业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了评价方法.同时,针对一家典型污水处理厂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结果分析提出了改进建议.与常规的污水处理厂绩效评价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对污水处理厂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

    利益相关方污水处理感知服务质量评价

    珠江三角洲某河流型饮用水源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源解析和风险评价

    历军赵伟强俞龙生孙斌斌...
    1511-1514,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集分析了珠江三角洲某河流型饮用水源地的土壤重金属Cd、As、Zn、Pb、Cu、Hg、Ni、Cr,对其来源进行解析,并结合地质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8种重金属的浓度均值均超过了广东省土壤背景值,表明该水源地土壤存在一定的人为源重金属干扰.Cd、Hg、Ni、As来源归因于工业源,Cu、Cr归因于农业源,Zn、Pb归因于交通源.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水源地土壤存在一定的重金属污染风险,污染频率最高、强度最大的重金属是Cd.

    土壤重金属源解析地质累积指数潜在生态危害指数

    汕头市挥发性有机物变化特征及O3污染成因研判

    陈苗李成柳黄宜耀陈舒迟...
    1515-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全自动气相色谱(GC)/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方法对汕头市大气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在线实时观测,分析了VOCs的变化特征及其O3生成潜势(OFP),并结合基于观测的模型对O3污染成因进行了探析.研究结果表明:(1)汕头市的VOCs均值为1.91×10-8(以大气中体积分数计),其中烷烃类占比最高,为64.4%,甲苯、苯质量比(T/B)为3.34,表明气团除受机动车尾气影响外,还受到其他污染源影响;(2)芳香烃和烯烃是大气VOCs中对OFP贡献最大的组分;(3)观测期间,在前期O3残留(贡献率19.9%)、局部O3生成(贡献率40.8%)以及区域传输(贡献率39.3%)共同作用下,O3出现轻度污染.

    挥发性有机物O3生成潜势基于观测的模型

    生活垃圾渗滤液中43种新兴有机污染物分布特征与环境风险

    王坤赵玉杰庄涛
    1523-1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济南市最大的生活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检测生活垃圾渗滤液和填埋场周边地下水中43种新兴有机污染物(ECs)的浓度水平,分析渗滤液中ECs分布特征和去除效果,探讨其对地下水环境中ECs污染的贡献,并根据风险商值(HQs)对ECs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1)渗滤液中共检测到11种ECs,检出频率为11.8% ~100.0%;(2)物化预处理单元对ECs表现出显著"负去除"效果,经过两级碟管式反渗透(DTRO)和紫外消毒单元后最终出水中仅可检测到6种ECs,检出质量浓度比进水减少了82.7% ~100.0%(辛基酚(OP)除外);(3)地下水中共检出7种ECs,包含磺胺嘧啶(SDZ)、磺胺二甲嘧啶(SDM)、磺胺甲基异噁唑(SMX)、阿奇霉素(AZI)、壬基酚(NP)、双酚A(BPA)和OP,检出质量浓度为2.1~38.9 ng/L.地下水下游ECs污染明显比上游严重,污染程度大体随监测井与填埋场距离减少而增加;(4)HQs结果显示,BPA、NP和OP处于高风险等级,SMX处于中等风险等级,能对地下水中敏感生物构成不同程度威胁.

    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去除效果生态环境效应

    农业污染源普查口径差异与结果对比

    刘晨峰汪志峰沈忱周潇云...
    1531-1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农业污染源普查对象和普查范围进行差异比对,通过分析比较两次普查全国和各地区农业污染源数量、污染物排放量以及分布特征,反映了10年来农业污染源治理现状和成效,最后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农业污染源治理与监管对策建议.

    农业源污染源普查普查口径

    水环境质量底线编制实践与思考——以南宁市为例

    张培培秦昌波秦莹李新...
    1536-1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环境质量底线是"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简称"三线一单")的重要内容.针对目前水环境质量底线制定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细化了"三线一单"水环境质量底线制定的技术流程.以南方丰水城市南宁市为例,划定148个水环境控制单元,制定了2020年、2025年和2035年南宁市的水环境质量目标和允许排放量,并划定水环境管控分区,其中水源保护管控区和水源涵养管控区面积占比分别为6.6%、12.2%,工业生活管控区和农业面源管控区面积占比分别为49.1%、32.2%.最后,讨论了水环境质量底线的编制难点和应用重点,并建议进一步开展南宁市清水通道分区分类研究,研究结果对类似城市的水环境质量底线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三线一单"水环境质量底线允许排放量分区

    基于环境压力视角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效率研究

    尹妮妮汪克亮
    1542-1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整体和4类环境压力视角,结合数据包络分析(DEA)窗口分析法,测算2012—2017年东北老工业基地23个地级市的生态效率,并考察其地区差异与动态演变特征,结合面板Tobit回归模型检验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考察期内,东北老工业基地整体生态效率水平偏低且呈小幅度波动下降趋势;不同省市区域差异明显且节能减排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效率有显著的正效应,而产业结构和过低的科技水平则抑制了其生态效率的提升.总的来说,应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提升以绿色技术为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实行节能减排,以此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生态效率.

    环境压力东北老工业基地生态效率数据包络分析Tobit回归模型

    基于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的无废城市建设研究——以绍兴市为例

    戚杨健孔维泽王晓燕
    1549-1552,1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一,绍兴市借鉴城市共生理念构建了基于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共生网络的无废城市,介绍了其指标体系、项目清单、任务清单和构建成效,并根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期更好地提高中国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及推动无废城市的建设.

    固体废弃物无废城市共生网络资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