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污染与防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污染与防治
环境污染与防治

金均

月刊

1001-3865

hkzzs@163.com

0571-87986875;87998967

310007

杭州市天目山路109号

环境污染与防治/Journ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Control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最早创刊的环境保护专业期刊之一,目前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数据库(CSTA)刊源。本刊内容包括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环境监测和分析方法、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环境规划和预测、环保政策法规、环境管理、及企业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学术研究、综述、专论、调查报告和经验介绍等。介绍最新的环境保护设备和仪器,报道国内外环境保护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高温菌好氧堆肥技术对餐余垃圾中油脂、盐分的处理效果研究

    刘闯姜悦吴志博侯文涛...
    613-617,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餐余垃圾高油高盐特征是影响其堆肥化效果的重要因素。从超高温环境下培养出以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核心的超高温菌群,考察超高温菌群对餐余垃圾好氧堆肥化过程中堆体温度、物料含水率、pH、种子发芽指数等的影响,并分析好氧堆肥化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超高温菌群后,餐余垃圾好氧堆肥化温度最高可达83 ℃,75 ℃以上温度可以维持6 d,含水率由50。23%下降至26。71%,油脂、盐分质量分数分别从1。94%、3。62%降低至0。15%、0。88%,降解率较未添加超高温菌群的对照组分别提升了 15。30百分点、17。29百分点。芽孢杆菌属和芽孢八叠球菌属(Sporosarcina)是维持超高温的重要菌属,堆肥芽孢杆菌属(Compostibacillus)和芽孢八叠球菌属是提高油脂、盐分降解效率的重要菌属。超高温菌好氧堆肥化技术处理餐余垃圾相较于传统好氧堆肥化技术能有效提高餐余垃圾中油脂、盐分的降解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相关菌种的生长,提高堆体腐熟程度。

    超高温好氧堆肥化餐余垃圾油脂盐分微生物种群

    不同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杨科刘丽香韩永伟邓淏丹...
    618-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体富营养化和温室效应均是目前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已有的水生植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研究主要侧重于净化效果,较少研究其净化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征,更忽略了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效果。基于此,通过人为添加氮磷模拟富营养化水体,将水生植物——水竹(Phyllostachys heteroclada Oliver)、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wrightii Mo-rong)、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e(L。F。)Royle)、铜钱草(Hydrocotyle vulgaris L)、纸莎草(Cyperus papyrus Linn)和黄花水龙(Ludwigia peploides subsp。stipulacea(Ohwi)Raven)设置5个试验组及1个空白组,研究不同水生植物及其组合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和温室气体(CO2、CH4、N2O)排放特征。结果表明:1)在富营养化水体净化过程中,各试验组在净化第15天基本上能把水体净化完全。2)净化第15天时,水-气界面CO2、CH4、N2O净排放通量以及全球增温潜势(GWP)最低的试验组均是铜钱草单种,分别是-44。09、0。07、0。49 mg/(m2·h)与38 906。89 mg/m2。研究显示,在选择水生植物净化富营养化水体时,铜钱草单种能较好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温室气体水生植物富营养净化

    洱海流域土壤侵蚀强度时空变化及景观格局分析

    王钰董亚坤何紫玲王鹏...
    626-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改进的土壤流失方程(RUSLE)及热点分析研究了洱海流域2000-2020年的土壤侵蚀强度时空变化,并应用Fragstats软件从类型水平与景观水平分析土壤侵蚀影响下的景观格局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年间,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持续下降,微度侵蚀类型面积增加,而更强侵蚀类型的面积减少,说明洱海流域土壤侵蚀状况得到改善。(2)随着坡度增大,洱海流域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先增大后减小,在坡度为15°~25°时达到最大。(3)2000-2020年,洱海流域的景观格局也得到了优化。

    土壤侵蚀景观格局洱海流域热点分析

    硫自养反硝化协同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修复城市黑臭水体

    赵建强佘健李柏林陈世杰...
    631-637,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可促进城市黑臭水体中氮磷污染物去除,但硫自养反硝化协同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修复黑臭水体研究较少。通过向改性载镧膨润土基复合微生物菌剂(La-Bt基复合菌剂)中添加经S2O32-驯化培养的硫自养反硝化菌(NR-SOB),试图引入硫自养反硝化协同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修复黑臭水体。在La-Bt基复合菌剂投加量为1。5 g/L时,向黑臭水体中分梯度投加不同浓度NR-SOB,研究NR-SOB协同La-Bt基复合菌剂去除黑臭水体污染物效果,并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当NR-SOB投加量为0。3 g/L时,对黑臭水体和底泥处理效果较好:上覆水氨氮、TN和TP去除率分别为87。42%、69。85%和71。11%;底泥酸可挥发性硫(AVS)去除率为34。76%,底泥TN和TP去除率分别为45。22%、45。04%;实验结束时底泥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从11。76%降至9。84%,硫杆菌属(Thiobacillus)相对丰度达2。82%,氮硫去除相关微生物菌属比例提升约0。95%。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城市黑臭水体硫自养反硝化复合微生物菌剂脱氮除硫

    基于茶渣的生物炭负载零价铁对水体和土壤中Cr(Ⅵ)的修复及机理研究

    徐玥徐学敏时悦赵晨浩...
    638-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茶渣中的残余多酚类物质,通过绿色合成法制得零价铁(ZVI),并以茶渣烧制的生物炭(BC)作为载体负载ZVI,将制得的ZVI/BC材料用于去除水体中Cr(Ⅵ)及修复Cr(Ⅵ)污染土壤。结果表明,茶渣中提取的多酚可以成功还原Fe(Ⅱ)制备ZVI,且制得的ZVI/BC复合材料具有优秀的Cr(Ⅵ)去除能力;ZVI/BC对Cr(Ⅵ)的吸附过程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ZVI为反应中心,其对Cr(Ⅵ)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在溶液初始pH为3时对Cr(Ⅵ)吸附性能最佳。与BC相比,ZVI/BC更能促进土壤中的铬从易被利用的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向较难被利用的铁锰氧化态、有机态转化。ZVI/BC主要通过还原反应修复土壤和水体中的Cr(Ⅵ),同时也伴随着表面络合过程。

    茶渣生物炭Cr(Ⅵ)零价铁吸附

    嗜酸铁还原菌JF-5改性镧膨润土吸附砷及其矿物颗粒迁移研究

    刘琴谌书骆大勇刘璟...
    645-649,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嗜酸铁还原菌(Acidiphilium cryputum JF-5),通过生物还原技术释放膨润土中的Fe2+以强化镧改性,从而得到一种新型生物镧改性膨润土。通过等温吸附实验考察生物镧改性膨润土对As(Ⅴ)的吸附效果,并与国际上商用的锁磷剂(Ph-oslock)进行对比,通过柱实验探讨生物镧改性膨润土在石英砂柱中的迁移行为。结果表明:(1)JF-5能够强化膨润土还原释放Fe2+,从而加强La3+负载,低固液比(1。6 g/L)下制备生物镧改性膨润土具有最高的La3+负载量(370 mg/g)。(2)生物镧改性膨润土对As(Ⅴ)的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模型,最大吸附量为7。58 mg/g,与Phoslock的最大吸附量(3。08 mg/g)相比大幅提高;对As(Ⅴ)的吸附动力学过程与Phoslock相似,均能在4 h内快速去除As(Ⅴ)。(3)生物镧改性膨润土在石英砂柱中的迁移行为可以用对流扩散模型描述,在0。38、0。77、1。54 mL/min的流速下,生物镧改性膨润土在石英砂柱中的滞留量分别为3。68、3。77、2。29 mg,可见中等流速条件下溶液在石英柱中能够更充分接触介质从而提高滞留量。

    嗜酸铁还原菌生物镧改性膨润土柱迁移砷吸附

    偏远农村地区小型生活垃圾热处理设施炉渣重金属特性分析

    闫政序聂小琴李子富郭含文...
    650-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中国偏远农村地区正在运行的不同工艺类型的小型热处理设施炉渣的理化特征及重金属污染特性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生活垃圾小型热处理设施底渣的热灼减率均在5%以下,相较于采用热解技术的热处理设施底渣,采用焚烧工艺的热处理设施底渣的热灼减率更低,达到0。70%,生活垃圾减容程度更高。主要晶体成分包括方解石、石英等。底渣和飞灰中的部分重金属含量高于《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中pH为5。5~6。5下的风险筛选值,未经妥善处理直接进入土壤环境可能会引起重金属污染问题。此外,底渣中的As、Se、Ba、Cu、Cr、Zn具有一定的生物有效性,而相比于底渣,飞灰中的重金属有效态所占比例较高,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更高,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潜在风险更大。

    农村生活垃圾炉渣小型热处理设施重金属

    火山岩载体对菖蒲脱氮作用的研究

    刘文婧张秋奕谭映宇王洋...
    659-665,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水生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中,针对微生物载体作用的研究尚少见报道。因此,以供试挺水植物菖蒲(Acorus calamus L。)为研究对象,不同火山岩(黑色、灰色、红色)为微生物载体,考察菖蒲在火山岩载体下对水体总氮(TN)的去除效果,以及对菖蒲生物量、根系氮代谢酶活性和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菖蒲前,黑色火山岩载体人工湿地的TN去除率最高(40。8%);而种植菖蒲后,灰色火山岩人工湿地脱氮效果最佳,TN去除率可达70。2%,相较种植菖蒲前其TN、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去除率分别提高了 32。2、46。9、66。6百分点,根际微生物数量增加,出水单元菖蒲生长最旺盛,优势菌属为红环菌科未知属(unclassified_f_Rhodocyclaceae)。由此可见,含高SiO2和低Fe2O3的灰色火山岩载体可增强菖蒲对污染水体的脱氮能力,为水体脱氮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火山岩载体总氮去除率根际微生物植物氮代谢相关酶

    锑污染垃圾腐殖土淋洗修复及其资源化用作绿化用土研究

    张海静江文琛刘超然王磊...
    666-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垃圾填埋场开挖筛分分质利用工程的陆续开展,筛分出的腐殖土妥善处置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超声淋洗不同粒径的锑污染垃圾腐殖土,研究了柠檬酸、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及两者复合淋洗剂的淋洗效果,并通过小麦种子萌发实验探究锑污染垃圾腐殖土资源化用作绿化用土的潜力。研究发现,柠檬酸和EDTA复合超声淋洗既可有效提升腐殖土中锑的去除效果,能缩短处理时间,能消除粒径的影响,而且还可以减少营养物质流失。小麦种子萌发实验表明,柠檬酸和EDTA复合超声淋洗后的腐殖土具有资源化用作绿化用土的潜力,适当地可以根据不同营养元素损失率进行氮肥、磷肥和钾肥掺拌。

    腐殖土重金属淋洗资源化绿化用土

    泰州市一次典型臭氧污染过程及生成机制研究

    王玉祥陆炜梅程滢吴莹...
    671-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22年8月6-18日一次典型臭氧(O3)污染过程监测的数据,从时间、空间维度开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浓度水平、臭氧生成潜势(OFP)分析,并运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和基于观测的箱体模型(OBM)识别VOCs的主要来源和O3生成机制。结果表明:本次O3污染过程中,受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泰州市VOCs体积分数和NO2浓度在污染中阶段比污染前阶段分别升高了 8。2%、24。2%,是O3污染加重的主要原因。对OFP贡献较高的是烯/炔烃、芳香烃,间/对二甲苯是3个监测站点污染前阶段OFP贡献最高的物种,异戊二烯、乙苯、间/对二甲苯分别是兴化市、姜堰区、海陵区监测站点污染中和污染后阶段OFP贡献最高物种。源解析结果显示,溶剂使用源(26。5%)、工业源(20。9%)、移动源(20。5%)是泰州市污染期间VOCs的主要污染源。此次O3污染过程中泰州市的O3生成机制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性。时间上,由于各监测站点大气中氮氧化物(NOx)比例递减,O3生成对于NOx的敏感性递增,整体呈现出由VOCs控制区转变为协同控制区,再转变为NOx控制区的趋势;空间上,泰州北部区域和城区主要处于VOCs控制区,近城区处于协同控制区。基于以上结果,建议在NOx排放量较大的北部及城区,应侧重于VOCs减排;在VOCs排放量较大的近城区,实行NOx和VOCs协同减排,以实现O3污染的精准防治。

    臭氧污染过程挥发性有机物关键活性组分生成机制来源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