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工程学报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环境工程学报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曲久辉

月刊

1673-9108

cjee@rcees.ac.cn

010-62941074

100085

北京市2871信箱

环境工程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的办刊宗旨为:“积极促进国内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本刊正在成为连接国内外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领域科研人员、技术开发与推广人员以及广大用户的信息纽带与桥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学者在造纸行业净零排放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王玉涛代敏
    1765-1767页

    腐殖酸的人工合成及其在环境污染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徐佰青王雨张雷王文祥...
    1768-1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腐殖酸(HA)作为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有机物,在生物和非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碳循环、土壤肥力和环境污染修复等方面.由于其独特的功能性和环境重要性,腐殖酸市场需求迅速增长,人工合成腐殖酸因其原料易得、产品功能性强等优势而备受关注.系统归纳了生物堆肥、化学氧化聚合、水热腐殖化等有机废物人工合成腐殖酸的方法与特点,探讨了腐殖酸分别作为电子转移介质参与污染物的氧化还原反应、作为吸附络合剂稳定重金属、作为生物刺激剂加速生物修复作用,以及在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等方面的应用和效果,并对人工合成腐殖酸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在环境污染修复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腐殖酸人工合成生物腐殖化化学氧化聚合水热腐殖化环境污染修复

    S/N对硫自养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反应氮素转化的影响

    李寓哲顾晓丹黄勇
    1783-1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S0基硫自养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sulfur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anammox,S0ADN-Anammox)工艺中普遍存在S/N较高问题,从而造成S0的浪费.为此,通过批次实验,在不考虑S0流失条件下,优化了以S0为电子供体的系统中适宜的S/N,并通过底物控制策略,模拟S0ADN前半程完全反应,仅存在后半程与Anammox的系统环境,讨论在不同S0存在的情况下S0ADN后半程和Anammox对NO2--N的竞争能力.结果表明,在不同的S0投加量条件下,S0ADN-Anammox系统会表现出不同的脱氮性能,当S/N=1,S0ADN-Anammox系统总氮去除率较高,达89%,其中NH4+-N和NO3--N的去除率分别为77%和100%;当只存在NO2--N和NH4+-N时,S0质量浓度越高,Anammox可获得的NO2--N越少,S0ADN后半程对NO2--N的竞争能力要强于Anammox,过高的S/N会影响NH4+-N去除效果.

    硫自养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S/N的影响底物竞争关系

    菌藻共生系统对土霉素生产废水的处理效能

    余江天乔蕾周思宁殷万成...
    1792-18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霉素生产废水因其可生化性差、生物抑制性强,在利用传统活性污泥法处理过程中常面临能耗高、效能低等一系列问题.相比之下,作为一种新兴工艺,菌藻共生体系因其具有高效低耗的特点,有望在传统生物污水处理领域实现突破.然而,目前利用菌藻共生体系处理抗生素生产废水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应用尚未得到广泛开展.因此,该研究通过设置不同进水土霉素(OTC)浓度,对比研究了好氧活性污泥和菌藻共生体系在处理土霉素生产废水方面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在有无OTC胁迫的情况下,菌藻共生体系在废水处理效能与系统稳定性方面均优于活性污泥体系.当OTC质量浓度分别为10mg·L-1和50mg·L-1时,菌藻共生体系受到的影响相对有限,COD去除率维持在75%左右,而NH4+-N去除率均保持在97%以上;然而,活性污泥体系则表现出显著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COD、氮素和OTC的去除率下降以及胞外聚合物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显著波动.当OTC质量浓度增加至100 mg·L-1和300mg·L-1时,2种体系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效应,不仅COD和NH4+-N的去除率大幅降低,而且污泥微生物胞外聚合物中的多糖、蛋白质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减少,从而影响了系统的稳定性.

    菌藻共生体系抗生素生产废水高氨氮

    养猪废水中抗生素和铜对潜流人工湿地土壤呼吸和芦苇光合作用的影响

    张家亮杨升唐珠杨新萍...
    1803-1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养猪废水中抗生素和重金属对潜流人工湿地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生长的影响,构建了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用"根袋"法区分芦苇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每种潜流人工湿地根据进水差异设置4个处理组:进水为模拟养猪废水(CK组)、模拟养猪废水中添加抗生素(抗生素组)、模拟养猪废水中添加铜(Cu组)、模拟养猪废水中同时添加抗生素和Cu(抗生素+Cu组),对2种潜流人工湿地土壤呼吸和芦苇光合作用指标进行为期1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养猪废水中添加18.3~39.1 μg·L-1抗生素或0.8~1.2 mg·L-1铜均可抑制潜流人工湿地的芦苇根际、非根际土壤呼吸和芦苇的光合作用.与CK组相比,在抗生素和Cu复合胁迫下,水平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芦苇根际土壤呼吸分别下降了 20.4%~66.3%和20.8%~77.5%,非根际土壤呼吸分别下降了 30.4%~71.0%、23.2%~60.7%,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芦苇根际、非根际土壤呼吸在春、夏、秋季均显著高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在抗生素和Cu复合胁迫下,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芦苇的株高在运行后期与CK组相比均显著降低.与CK组相比,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芦苇净光合速率分别下降了 11.0%~73.8%和15.2%~45.3%,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也受到了抑制,胞间CO2浓度则呈增加趋势.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比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养猪废水具有更好的深度处理能力.

    养猪废水潜流人工湿地抗生素土壤呼吸光合作用

    卡马西平对藻菌体系锰氧化进程的影响及机制

    高珊珊张长禄王茜倪蓉...
    1812-18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工农业的发展,新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严重威胁到饮用水安全.滤池作为一种运维简单的绿色水处理工艺被广泛应用,它能够依靠滤料吸附和藻菌协同作用有效去除新污染物.为了明晰新污染物对滤池中的藻菌体系的影响从而充分发挥藻菌体系对新污染物的去除作用,本研究选取铜绿微囊藻和锰氧化菌QJX-1组成的藻菌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卡马西平(CMZ,carbamazepine)作为新污染物代表,以对新污染物有去除能力的生物锰氧化物为切入点,全面研究了 CMZ的去除效果和CMZ对该藻菌体系锰氧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铜绿微囊藻和QJX-1组成的藻菌体系中,生物锰氧化物对CMZ的氧化能力为6.334 μg·g-1,吸附能力为4.170 μg·g-1;藻和细菌细胞对CMZ的生物降解能力为1.307 μg·g-1,细胞吸附能力为0.245 μg·g-1,两者均表现出对CMZ的去除能力.CMZ对藻菌体系锰氧化的影响表现出低浓度促进(5μg·L-1、50 μg·L-1),高浓度抑制(500 μg·L-1、5 000 μg·L-1)的现象.进一步从锰氧化机制入手深入研究,发现低浓度的CMZ可以促进藻菌体系产生超氧自由基,对比不加入CMZ的藻菌体系,超氧自由基发光强度提升了 4 000~6 000 CLU,进而加快了该藻菌体系的锰氧化进程.本研究从CMZ对藻菌体系锰氧化进程的影响以及影响机制进行了一系列探究,为明晰新污染物对藻菌体系的影响以及充分利用藻菌体系提高滤池的净水效能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

    卡马西平锰氧化藻菌体系超氧自由基

    煤炭粒度对生物浸出-浮选联合工艺脱硫效果的影响

    袁东旭樊欣雨刘雅诗裴欢欢...
    1820-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炭脱硫对减少大气污染及保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氧化亚铁硫杆菌对3种粒度分别为0.075~0.150、0.280~0.400、0.500~1.000 mm的煤炭进行生物浸出脱硫研究,并探究了生物浸出后煤炭的浮选脱硫效果.结果表明,煤炭生物浸出脱硫效率随煤炭粒度的减小而提高.其中,粒度为0.150~0.075 mm煤炭浸出脱硫效率最高,在第7天和第15天浸出脱硫率分别为34.3%和44.8%.在结合浮选工艺后,煤炭总脱硫率分别提高至43.2%和54.0%.粒度为0.075~0.150 mm与0.280~0.400 mm煤炭的浮选降硫率随着前期浸出脱硫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而粒度为0.500~1.000 mm煤炭的浮选降硫率随着前期浸出脱硫时间的增加而提高.此外,浮选脱硫的精煤产率随着煤炭粒度的减小而提高.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改进煤炭生物脱硫工艺提供数据参考.

    高硫煤氧化亚铁硫杆菌生物浸出脱硫浮选脱硫

    吸附材料对黄河兰州段河岸带沉积物中氨氮吸附-解吸的影响

    王若凡田开栋杨光李佩钢...
    1828-1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原位覆盖技术可有效提升河岸带沉积物对陆源污染物的吸附作用,且有效控制沉积物内源污染物释放.本研究以沸石、混凝土渣和活性炭作为覆盖材料的代表,结合BET、SEM-EDS、FTIR、XRD等表征手段,通过吸附动力学实验、吸附热力学实验、混合实验及原位覆盖实验对覆盖材料的氨氮吸附效果及机理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研究材料对河岸带沉积物中氨氮吸附及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材料对20 mg·L-1氨氮溶液中氨氮的吸附动力学表现为:沸石和生物炭在180 min可达到吸附释放平衡,混凝土渣则需720 min.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材料的吸附量不断增加,沸石的理论吸附量值最大.三种材料对氨氮的吸附均属于可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活性炭吸附主要以物理吸附为主,而沸石、混凝土渣还伴有化学吸附.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沸石、混凝土渣在吸附氨氮过程中,两者的羟基官能团与氨氮形成氢键或存在静电引力,这有利于两者对氨氮的吸附,其中混凝土渣的硅氧键及铝氧键官能团也参与了氨氮的吸附.吸附后,沸石的晶体结构未发生改变,但混凝土渣的表面结构受到一定的影响.混合吸附/释放实验结果表明,与无材料添加的对照实验组比较,沸石、混凝土渣和活性炭分别添至沉积物并吸附12 h后,对氨氮质量浓度为20mg·L-1上覆水中氨氮的吸附率分别提升了 23.04%、9.41%和15.72%.但3种材料添至沉积物后对沉积物内源氨氮的控释效果存在差异,添加沸石和活性炭组对沉积物中氨氮的控释率分别提高了 6.24%和0.80%,添加混凝土渣组促进了沉积物中氨氮的释放.通过综合对比,沸石吸附氨氮效果最佳,活性炭次之,混凝土渣最差.通过进一步的原位覆盖实验,连续观察14d后,发现沸石作为原位覆盖材料对上覆水中氨氮吸附率可提升约21.58%,且无诱发沉积物中氨氮释放风险,可成为黄河兰州段河岸带面源污染控制的原位覆盖材料.

    原位覆盖材料河岸带沉积物氨氮吸附固定内源释放

    Fe3+/H2O2氧化体系降解邻苯二酚的过程机制

    张悦茹钱征陈荣志杨生炯...
    1840-1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构建了 Fe3+/H2O2氧化体系,且对其降解水中邻苯二酚的效果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反应条件对体系降解性能的影响,借助顺磁共振、活性物种淬灭、量子化学等手段对降解过程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Fe3+/H2O2氧化体系可以在弱酸条件下实现邻苯二酚的高效降解.顺磁共振分析与淬灭实验结果表明,降解过程除羟基自由基的生成外,体系中共存有大量烃基自由基.结合电子光谱分析结果发现,邻苯二酚在被降解的过程中与Fe3+形成了弱场配合物,该配合物不仅可在较温和的pH条件下实现Fe3+的水解抑制,还可通过配体到Fe3+的电荷迁移促进Fe(Ⅱ)-Fe(Ⅲ)-Fe(Ⅱ)的循环,从而加速自身的降解.更重要的是,Fe3+/H2O2/邻苯二酚氧化体系可对水中共存的其他有机污染物产生显著的降解效果.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抑制芬顿氧化过程中铁离子易水解和价态循环效率低的难题提供新的思路.

    邻苯二酚芬顿体系助催化剂配位化学活性物种

    氮杂质缺陷碳助催化剂增效类芬顿反应过程机制

    高位正钱征陈荣志田雨佳...
    1849-1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ZIF-8为模板制备了一系列氮掺杂碳材料,分析其对Fe3+/H2O2体系的助催化性能与作用机制.使用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手段,对助催化剂物相、形貌特征以及化学组分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助催化剂具有丰富的吡啶氮类杂质缺陷点位,且缺陷丰度随助催化剂制备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污染物降解实验表明,助催化剂的投加可显著增强Fe3+向Fe2+的还原,从而强化芬顿氧化体系对共存有机物的降解性能;顺磁共振分析、活性物种淬灭与电化学等实验表明,反应体系中共存有·OH、·O2-、1O2等活性物种,其中,·OH对共存污染物的降解起主导作用;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与量子化学计算对助催化过程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芬顿反应过程中失活催化组分(Fe3+)在助催化剂氮缺陷处的吸附伴随了由助催化剂向吸附态Fe3+的电子传递过程,是Fe2+再生的主要原因.以上研究结果可为缓解芬顿反应中Fe3+/Fe2+循环效率低的关键问题提供全新的思路,对碳基环境功能材料与芬顿氧化技术的耦合与应用可提供数据支撑.

    助催化剂芬顿氧化碳缺陷活性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