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卫生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卫生工程
环境卫生工程

齐长青

双月刊

1005-8206

hjwsgc@163.com

022-28365069

300201

天津市河西区围堤道107号

环境卫生工程/Journal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Engineering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华北联络组及天津市环境卫生工程设计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综合性技术刊物。本刊自1993年创办以来,受到了许多专家及同行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期刊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发行量不断增长,现已发展成为在环境卫生行业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专业期刊。刊登内容:有关国内外环境卫生的科研成果,环卫生设备与设施的设计、技术改造,环境卫生监测技术,以及关于环境卫生的管理、城市市容建设、城市灯光夜景等方面的研究报告、专论、动态报道等,及出国考察报告、行业标准,我刊立足为环境卫生行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改善城市环境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动物无害化处理厂恶臭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蒋微微杨虹印健翔
    68-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上海市某动物无害化处理厂恶臭产生源、排气筒和厂界的恶臭物质监测数据,探究无害化处理厂的恶臭污染特征,并进一步评估其对周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气主要来源于动物尸体腐败(焚烧车间)及污水处理微生物活动(污水站)。恶臭物质主要为硫化氢(H2S)、氨(NH3)、二甲二硫和甲硫醇(最大浓度分别为 5。710、2。462、0。659、0。292 mg/m3)。焚烧车间是主要的NH3 贡献源,污水站是主要的H2S贡献源。排气筒和厂界恶臭物质浓度均满足DB 31/1025-2016 恶臭(异味)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限值要求。处理厂的主要致臭因子为H2S、甲硫醇、二甲二硫和NH3(最大阈稀释倍数分别为 9 154、1 496、57 和 50)。对比监测数据发现,排气筒和厂界主要致臭因子存在除NH3、H2S和甲硫醇外的其他未纳入例行监测的低嗅阈值物质,后续应考虑增加例行监测因子和监测频次以更好地监控恶臭排放及影响情况。处理厂车间内环境恶臭物质浓度虽然低于职业接触限值,但仍存在非致癌风险(风险指数为 4。481~1 956。440),应对车间内的有限空间严格管控,作业人员在进入时须配置防护装备,保障废气处理设施正常运行,防止泄漏,防范工作人员健康风险。

    动物无害化处理焚烧恶臭污染物健康风险

    土壤异位间接热脱附技术应用研究与优化策略分析

    王磊姚佳斌张海静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我国 12 个省份的 16 个典型异位间接热脱附工程进行调研,分析异位间接热脱附技术的应用特征。结果表明,异位间接热脱附修复的目标污染物主要包括苯系物、氯代烃、多环芳烃、农药和石油烃等 5 种类型,污染物的最大超标倍数为 7。60~4 409。09,热脱附最高温度范围为 350~750℃,热脱附停留时间不超过 30 min的工程占比为 94%,热脱附修复综合成本为 734~1 400 元/m3,平均值为 1 210 元/m3。同时,对热脱附设备在工程应用中的运行问题进行识别,发现存在热脱附设备运行稳定性差、制约处理能力,热脱附系统能量利用效率低、影响处理成本等问题。需进一步加强热脱附过程传热传质机理研究,提升设备集成化与标准化水平,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土壤有机污染修复异位热脱附设备优化

    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高绩效路径研究——基于北京市100个社区的组态分析

    何怡钟爱军李香萍
    87-9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厘清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获得高绩效的途径,对于认清我国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机制以及基层社区社会治理共同体运转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组态方法对北京市 100 个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绩效的生成路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党委政府、社区和居民 3 个层面主体发挥作用并形成协同互补,是城市社区获得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高绩效的主因;居民的参与意愿对于获得高绩效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因此建议,完善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机制及基层社区社会治理共同体运转机制,既要重视改进党委政府和社区的工作,也要重视培养居民的共同体意识和参与意愿,使治理主体的作用形成良好协同互补。

    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机制协同互补组态分析

    疫情后深圳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预测及变化分析

    唐圣钧侯斌
    9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疫情后针对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变化,开展预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是地方政府科学制定相关规划、合理布局环卫设施建设的重要依据。因此,立足深圳市疫情前后数据,结合灰色关联度模型、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 2022-2035 年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生活垃圾产生量保持逐年增长趋势,规划期末水平年(2035 年)的具体数值有一定程度调整。预测到 2035 年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为 45 547 t/d,其中再生资源回收量为 14 576 t/d,生活垃圾处理处置量为 30 971 t/d。建议各项环卫设施建设可灵活调整设施规模及建设周期,提升城市垃圾处理效能。

    生活垃圾产生量多因素分析灰色模型预测多元线性回归预测

    垃圾分类背景下县域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崔洪涛刘思成李强李涛...
    9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垃圾分类的背景下,采取实地考察、采样分析和调查研究等形式,对近年来滕州市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及工作经验进行研究。分析了当前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发展滞后、垃圾末端处置设施存在短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整体偏低等问题。同时,结合实际提出全面打造最优垃圾分类收运链条、建设新型环保固废循环经济静脉产业园、探索推行建筑垃圾"一体化"运作等对策和建议。

    垃圾分类无废城市筛分治理收运处理体系末端处置

    厨余垃圾三相有机固渣不同利用方式碳排放分析

    张栋
    104-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有机固体废物处理工艺在比选时除了生产成本、能耗、环境效益等,碳排放逐渐成为新的关注点。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供的核算准则,结合生命周期评价(LCA),对厨余垃圾预处理三相有机固渣采用干化焚烧、厌氧消化和黑水虻生物养殖 3 种处置路径的碳排放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考虑直接排放、间接排放和碳补偿后净碳排放量排序为生物养殖<厌氧消化<干化焚烧。黑水虻养殖工艺能耗较高,有最高的直接排放(54。92 kgCO2/t)和间接排放(163。48 kgCO2/t),但同时,处理 1t有机固渣黑水虻养殖可获得约 233 kg的有机肥料和 67 kg的生物饲料,产生显著的碳补偿效益(274。09 kgCO2/t),可实现总碳减排 55。69 kgCO2,从碳排放的角度是值得提倡的处理处置方式。

    厨余垃圾有机固渣黑水虻养殖碳排放生命周期

    厨余垃圾和农林废弃物好氧堆肥协同处理碳排放核算——以某镇处理设施为例

    朱远超赵子旼张劲松
    11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华北区域某镇厨余垃圾和农林废弃物协同好氧堆肥处理设施为例,利用排放因子法估算其垃圾收运、处理及资源化的碳排放量,碳排放量为 143。71 kgCO2/t。结果表明:该设施收集运输阶段碳排放量为 1。04 kgCO2/t,其低于经过转运运输至大型集中处理设施;处理阶段直接碳排放量为 193。50 kgCO2/t,好氧堆肥阶段产生的CH4 和N2O的无组织逸散,是影响其碳排放水平的关键因素;处理阶段间接碳排放量为 4。16 kgCO2/t,设备能耗碳排放量低于使用加热及氧气补充设备能耗的工艺;堆肥产品的碳减排量为 55。00 kgCO2/t,具有明显的碳减排效应。因此,应通过保持堆体氧气含量不低于 8%、含水率为 50%~65%、反应温度在 55℃以上,以及增加密闭辅助设施、定期翻堆作业和保证足够的堆肥时间等措施降低直接碳排放量。

    厨余垃圾协同好氧堆肥碳排放排放因子法

    象山县生活垃圾生态化循环改造项目

    赵毅傅庆明卢雨奇彭治儒...
    116-118页

    基于水热液化技术的生态厕所系统示范

    孔德亮刘志丹
    119-121页

    深圳市宝安区老虎坑环境园垃圾渗滤液零排放处理项目——蒸发分质结晶处理浓缩液应用案例

    曹智强张焕伟郑忆枫周畅...
    122-1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