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龙江高教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龙江高教研究
黑龙江高教研究

张永洲

月刊

1003-2614

hljgjyj@c163.com

0451-88060218

150025

哈尔滨市利民经济开发区师大南路1号

黑龙江高教研究/Journal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对毛泽东思想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立足黑龙江,面向全国研究和探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繁荣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美国大学"可免试入学"选才政策的演进逻辑

    袁卫李茂菊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大学"可免试入学"选才政策打破了传统招生对标准化考试成绩的依赖,对提升高等教育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间断-均衡理论视角,可深入剖析政策变迁中政策图景、政策场域、政策垄断等核心要素的动态变化与作用机制.美国大学"可免试入学"政策历经标准化考试成绩依赖逐步确立与主导阶段、打破标准化考试成绩桎梏的潮流逆转阶段、以多元评价标准录取决策的理念重塑阶段.从动因解释来看,主要受大学招生决策主体注意力的转移、焦点事件强力冲击、经济社会情境改变的影响.在深入推进新高考综合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大学可从深度推进新高考综合评价、保障一流大学办学自主和扩大招生自主权、提高招生过程透明度等三个方面突破.

    "可免试入学"政策美国大学间断-均衡理论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本科生发起教育"项目的实施与特点

    高芳祎王思诗
    8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本科生发起教育"(USIE)项目,是一项选择优秀的高年级本科生,让他们在导师指导下,围绕自己选择的某个主题开设课程并开展教学的革新项目.该项目从学生倡议提出到最终成为UCLA的永久教育项目,经过严格论证和长期试验,历时十年之久,是比较成功的"以学生为中心"课程革新项目.从"学生中心生态系统"(SCE)视角审视,USIE的成功离不开其在课程权力分享、教学支持提供、项目质量保障、管理制度融入、政策文化重塑等方面表现出的多维统一特点.我国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注意整合兼顾课程开发、教学支持、质量保障、管理制度和政策文化等层面系统化推进课程革新,特别要加强学生赋权,强化组织治理,注重质量监测,推动文化再造,使以学生为中心的变革不停留在理念口号、角色转变、关系重建等单一要素或维度,而是成为一种弥散于整个大学机体的文化精神.

    本科生发起教育学生中心生态系统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机制、矛盾及其化解

    谭培文邝文聪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正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数字技术的系统重构和深度融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其发展机制是通过数字化赋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联结、方法创新和过程优化.然而,在数字化进程中,也出现了教育供给和学习需求、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的矛盾.因而,须加强数字赋能,化解供需矛盾,实现供需互契;强化价值引领,化解人数矛盾,实现人数统一,以形成高效智能科学的育人新生态、新模式和新形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机制矛盾

    前提·问题·破题:高校德育与公共人培育之耦合同构

    吕文欢魏继才
    9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德育与公共人培育之耦合同构命题提出的核心旨归在于扭转大学生公共向度的沦落式微之势.二者耦合同构命题的成立在逻辑理路上互构共荣,即在育人结构优化上二者延异互构,相互有效嵌入并成为对方整体结构重要组成部分;在育人功能提升上二者属性对接,在二者基因属性互通互融互补互成中实现相互赋能进而激发功能叠加的倍增效应;在育人伦理规范上二者并非价值中立工具,而是承载着特定伦理规范、道德约束等价值负荷.后乡土社会高校德育与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工作耦合协同需要突破"群""己"关系尺度失衡之困、"同""异"审视偏差之困、话语权单向度之三大梗阻困顿.在厘清梗阻的基础上提出从"群""己"极化走向"尺度平衡"、从"把握通约性"走向"尊重异质化"、从"围剿"走向"共存"的路径图景,最终期待高校德育与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工作共荣共建,产出"1+1>2"的育公共人之耦合效应.

    后乡土社会高校德育公共人耦合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师角色认同困境及突破路径

    李佳谭英磊
    10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教育的普及为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但致使部分高校教师感到自身传统角色价值受到挑战,产生了角色认同迷茫,主要表现为智能赋能引领高校教师角色朝着多元化方向演变、技术依赖导致高校教师角色定位趋于模糊、多重期待影响高校教师角色塑造,其根源在于高校教师教育观念滞后导致角色目标价值不清、技术整合挑战致使角色智能素养欠缺、评价体系滞后造成角色转变动力不足.高校教师正身处一个由智慧赋能、技术依赖、多重期待共同编织的角色认同困境中,亟须通过自我反思、专业成长、外部支持等途径,重新定位角色价值,明确职责边界,实现个人与职业的和谐发展.

    人工智能高校教师角色认同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的价值导向:从举证到赋能

    蒋成香
    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是产出导向的师范人才培养内部评价体系的起点和重要内容,其贯穿师范类专业认证和人才培养全周期,需要从认证体系和人才培养两个视角探究其实质.将外部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内化为师范人才内部培养要求,将有助于实现从举证导向到赋能导向评价的价值转变.在赋能评价建构路径上,建立以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为核心的培养体系是赋能评价的基础,以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评价任务、教师将评价融入教学研究从而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师范生将参与评价融入学习是实施赋能评价的切入点,以适切的评价取向实施赋能评价是其评价模式.

    师范类专业认证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价值导向举证赋能

    内卷感知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的影响:一项短期追踪研究

    周昱昊张萌
    115-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5个月两阶段的纵向追踪探讨了627名中国大学生内卷感知对其积极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内卷感知负向预测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自我调节疲劳在内卷感知和积极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且自我调节疲劳和积极心理健康存在相互预测作用;自我概念清晰性调节了内卷感知对自我调节疲劳和积极心理健康的作用.为高等教育内卷现象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强调了大学生群体积极应对内卷压力、发展清晰的自我概念和保护自我调节资源的重要性.

    大学生内卷感知自我调节疲劳积极心理健康自我概念清晰性

    技术支持型教学干预对大学生高阶思维影响的元分析

    李晓虹王华利刘雨轩
    124-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信息化3.0时代,技术支持型教学为大学生深度学习创设了丰富的课堂环境,最终指向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研究采用元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32篇高阶思维的相关定量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显示:技术支持型教学干预显著正向促进大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其中,对批判性思维的影响效果较为显著,自编试题的测评工具作用最为突出,10~16周的干预时间影响最佳,教师作为教学反馈主体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影响最大,不同学科领域间和不同教学模式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影响不存在组间差异.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实现测评工具的精准开发与应用、促进教师反馈的个性化与系统性、增强课程教学的学科融合性与跨学科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模式的综合性与灵活性.

    高阶思维技术支持教学干预元分析

    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动因、内涵及路径

    吴中元
    13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运用"目标达成说"、应答模式和"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等评价理论对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动因进行分析基础上,明晰了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内涵.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其教育属性、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特征,正成为高等教育评价改革驱动力.通过对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评价改革问题分析,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多元综合评价体系、个性化评价与学习支持体系、高效评价与管理体系、伦理与隐私保护体系和持续优化与反馈体系,强调试点与示范推广,为保障高等教育评价科学性、公平性、透明性与持续性,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与增值提供路径.

    人工智能高等教育评价动因内涵路径

    AI聊天机器人对学习者情绪体验和认知学习影响的元分析

    王胜兰钟燕兰
    140-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AI聊天机器人对学习者情绪体验与认知学习的影响,已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但现有研究成果尚未形成统一结论,导致如何有效设计与运用AI聊天机器人的策略仍不明确.有鉴于此,构建AI聊天机器人对学习影响的作用机制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对国际上42项实验和准实验研究进行元分析.分析结果显示,AI聊天机器人能显著提升学习者情绪体验与认知学习成效,但这一积极影响受多重变量的调节,包括学习内容、学段、干预时长、AI聊天机器人的具体教学功能和设计特征等.基于这些发现,从产品开发、产品使用、技术精进、设计优化等四个角度提出具体的策略建议,以期为AI聊天机器人的高效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AI聊天机器人情绪体验认知学习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