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龙江民族丛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龙江民族丛刊
黑龙江民族丛刊

沃岭生

双月刊

1004-4922

nationalityy@yahoo.com.cn

0451-82605044

150008

哈尔滨市南岗区文昌街41号

黑龙江民族丛刊/Journal Heilongjiang National Series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民族学专业学术类期刊。旨在交流民族工作经济,促进民族学研究。发表有关民族工作、民族理论、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民族历史、民族学、民族风俗等方面的信息。开展民族文学、民族语言等方面的研究。读者对象为民族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民族工作者。有英文目次及文摘。黑龙江省一级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公民意识培养研究

    张利国李文秀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民意识作为联结个体与国家的共同身份意识,在多民族国家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具有重要功能。作为公民意识客观实体的公民身份蕴含着个体公民身份、社会公民身份和国家公民身份三重意涵,并分别对应着自我的主体意识、社会公共意识和国家公民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共同公民身份及其公民意识存在积极的双向互动、彼此互构的关系,前者规定了公民意识建设的基本方向和目标,后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基础性支撑,而建基于公民身份之上的公民意识不是自然产生的,需要不断地培养与建构。因此,要通过权责相统一基础上的责任意识培养、多重身份认同下国家公民身份的优先确证、个体化趋势下公共精神的塑造来培育公民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公民意识公民身份

    "和合"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与路径

    汤辉冯东海
    1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和合"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合"文化因其契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内在逻辑、价值追求,引入"和合"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符合逻辑。在实践层面上,"和合"文化因其"融合性"与"实践性"的文化意蕴与优势,能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维度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对"和合"文化进行现代化转化和发展,既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的实践要求,又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和合"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视域下教师文化认同研究

    崔英锦徐亮
    25-3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实施主体,其文化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429名教师的问卷调查和与27名教师的访谈,发现教师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较高,但仍需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政策认同度较低,亟待增强;教师在身份认同上认知、情感与行为之间存在矛盾。针对调研结果,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为根本,建构教师中华文化认同的纽带;以健全的"政策—实践"互动机制为抓手,夯实教师政策认同的根基;以提升共同情感归属为重点,充盈教师身份认同的内涵。

    教师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联——基于文化逻辑的理论分析

    孙光春张澍军
    3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后文简称为"两个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础上,直面不同民族和国家间存在的多样性文化和文明差异,洞悉这种差异性背后存在的对文化丧失感的警醒意识,以文化和精神力量解决民族治理和全球治理问题的"共同体"方案。"两个共同体"之间不仅有相通的思想源泉和文化基础;同样面临"噪音""杂音"的侵袭带来的文化壁垒,并在破解文化壁垒、消除文化危机,实现共同价值目标的"斗争"中完成文化自觉。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实践中的文化缩影,是人类文化进步中的重要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后于中华民族共同体而提出,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更高层次的文化愿景。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文化正在一个更加宽广的文化交流语境中实现世界表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提供文化上的中国智慧。"两个共同体"的构建和筑牢将中国梦同世界梦相连,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价值意蕴。

    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关联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论述为重点的解读

    鲁特
    4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关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既有研究多聚集于具体的民族工作问题,却少有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论述入手,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进行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及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统一整体;增进政治共识、增加经济互助、增强文化认同以及铸牢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方式。通过对总书记相关论述的解读不难发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呈现出尊重"多元"、强化"一体"、铸。牢"意识"、志在"复兴"的显著特征。

    中华民族共同体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话语体系建设的多维审视

    韩彦李双龙
    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术话语的发展与革新是学术繁荣进步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事实的民族学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共同体经历了古代的自在状态、近代的自为状态、现代的自觉状态。但从理论角度看,中国民族学研究范式很大程度上是借鉴西方论居多,难以完整或准确表达中国民族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而作为话语体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有着自身的研究概念与研究范畴,兼具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理论体系,为新时代中国民族学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研究的范式。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范式话语体系

    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

    孙志香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依据。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团结"弱小民族",以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为己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保障少数民族权利和利益,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克服国内外的风险与挑战,推动中华民族再凝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社会主要矛盾

    乡村振兴视域下少数民族聚居区文旅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为例

    吴瑶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少数民族聚居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不仅契合了"十四五"时期关于文旅产业的发展目标,更能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文旅产业发展在带动乡村振兴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本文分析了乡村振兴视域下发展少数民族聚居区文旅产业的内在逻辑,阐释了梅里斯文旅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未来进一步发展文旅产业提出了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文旅产业梅里斯

    对口支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作用机制研究

    王中女
    82-90,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核心目标的对口支援,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超出其经济意义的社会文化价值,有效促进了地区间文化交流。对口支援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起到显著作用,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促进地区交往、强化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当今对口支援工作逐渐走向体系化,从单方面援助向全链条合作,从注重"输血"到助推民族地区自主"造血",从单打独斗到组团式支援,从经济主导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多方并行。对口支援工作在遵循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发挥"党建引领—高位推动""互惠共建—要素协调""优势互补—文化交融"的具体作用机制,有效推动了地区经济建设,更是实现了从经济融合到文化融合的跨越,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社会平稳有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对口支援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东北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践研究——以讷河市为例

    相华
    9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讷河市历史悠久,农业资源丰富,是黑龙江省鄂温克族的主要聚居地区。近年来,讷河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以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但在乡村振兴实践进程中仍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需要从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特色乡村发展,乡村建设整体布局,龙江民居建设等方向进一步推进讷河市乡村振兴实践的发展。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鄂温克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