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黑龙江民族丛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黑龙江民族丛刊
黑龙江民族丛刊

沃岭生

双月刊

1004-4922

nationalityy@yahoo.com.cn

0451-82605044

150008

哈尔滨市南岗区文昌街41号

黑龙江民族丛刊/Journal Heilongjiang National SeriesCHSSCD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民族学专业学术类期刊。旨在交流民族工作经济,促进民族学研究。发表有关民族工作、民族理论、民族经济、民族教育、民族历史、民族学、民族风俗等方面的信息。开展民族文学、民族语言等方面的研究。读者对象为民族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民族工作者。有英文目次及文摘。黑龙江省一级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乌桓人"婿为妻家仆役"之俗的历史人类学解析

    陈伯霖
    10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婚俗广泛存在于历史上的一些古代民族和近现代的一些原始民族中,是人类婚姻形态上从妻居向从夫居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无疑地它以男方为妻家劳作来补偿妻家的损失,同时,还具有考验女婿道德品质和劳动本领的功能。

    乌桓婚俗劳役婚北方民族

    元代教化思想中的中国认同

    徐雪野
    108-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化即儒家所提倡的政以体化、教以效化、民以风化。儒家思想之所以大行于封建社会,除了契合小农经济及大一统政权需要外,还在于有一整套严密的以"化民成俗"为目的的教化网络。元代教化思想是中国古代教化思想发展史中的独特一页。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君临中国后教化传统非但未曾中断,反而得到丰富与发展,这有赖于儒家思想的强大主体性及包容性,亦归功于元统治阶级及士人群体对其的调适与认同。他们在保留部分蒙古旧制的同时兼采儒家教化理念,凸显了鲜明的中国认同意识。元代教化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思想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突出的创新性——无论立足民族历史特质所决定的特殊性,还是中华民族历史脉络的连续性、统一性与完整性,都有着行稳致远的价值。

    元代教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蒙汉交融视角下的元代棕毛殿考证研究

    朱蕾
    119-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棕毛殿,又称棕殿,为元代宫殿建筑中非常重要又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之一,常出现在元代的史籍中。通过对文献史籍的爬梳,结合考古发掘与石刻资料,对元上都和元大都并存的棕毛殿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考证,可见棕毛殿为蒙汉交融的多元文化在元代建筑中的一种特殊表达。棕毛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始终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紧密相连。因此,将元代棕毛殿的考证研究置于蒙汉民族融合视角下来分析,能够更深层次的阐释其历史文化变迁,厘清其肇源、建造形制、功能,及其在元代两都城存在中的异同。

    棕毛殿元代诈马宴蒙汉交融"三交"

    丝绸之路视角下元代圆盔帽结构演变与文化认同

    李华文
    127-133,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古代多民族文化艺术从碰撞到融合双向互动的交通要道。圆盔帽是丝绸之路从物质交流到文化交融的重要载体之一,其形制与技术在元代以前鲜有出现,随元代丝绸之路的复兴,圆盔帽传入中国,成为元代帝王"昭名分、辨等威"的标识符号,并被明清官服系统所接纳且发扬。本文采用多重证据和比较研究方法,对元代丝绸之路背景下圆盔帽的东迁要素、结构演变与文化认同等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元代开放的环境以及随着丝绸之路的复兴,商贸往来和人口迁徙的频繁,圆盔帽得以传入中国,并形成初制,经明清两朝的发展演变,圆盔帽形成定制。其形制与结构的瓦瓣数量也承载了满蒙汉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信息。这一现象不仅为研究中华民族服饰具有重要文献价值,也从一个侧面为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实证。

    丝绸之路文化认同圆盔帽结构演变民族交流

    非遗保护原则内涵阐释与民族团结进步实践模式研究

    汪愉栋田艳
    13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遗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纽带,不同于知识产权"保护表达不延及思想"的基础逻辑,其发源于传统思想,外化于表达,反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体现出互助、平等、和谐的民族团结基本要义。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有效手段。实践中,应当厘清传承人培养与标准化的前提,立法上融入规范理念,执法与司法环节通过实质平等实施一票否决权,以利益平衡机制梳理主体位阶。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团结利益平衡

    黑龙江赫哲族生态保护理念与实践

    乔凯王佟解保军
    143-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赫哲族是黑龙江省独有的少数民族,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其中生态保护的理念和实践是重要的内容。赫哲族生态保护理念形成的历史原因主要有:世代居住的地理环境和对自然信仰的崇拜。赫哲族生态保护的理念和实践的基本内涵包括尊重、顺应自然发展规律,适度开发利用自然,主动修复自然的高度自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遵循。赫哲族生态保护的理念和实践体现了中华民族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维,提升了人们对生态生产力的认识,对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大有裨益。

    赫哲族生态保护生态文明

    锡伯族装饰符号在村落环境更新中的应用——以辽宁石佛寺村为例

    马辉李娜焦文瑾
    153-160,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的不断深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随着民族村落风貌消失而逐渐消亡。东北地区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地区,辽宁省的少数民族类别最多,拥有51个少数民族,其中,锡伯族人口数量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占比最高,同时辽宁锡伯族传统村落的民族风貌保持相对较差。因此,以辽宁锡伯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聚焦锡伯族传统装饰符号在村落环境更新中的应用,通过提炼锡伯族传统民族符号,重构民族村落环境装饰要素,提出传统民族装饰符号在村落环境更新中的应用原则、方法和策略。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环境更新提供研究范式,为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民族村落风貌保持提供借鉴。

    锡伯族村落环境更新民族装饰符号应用策略

    敬告作者

    封2页